簡介
三清宮景區位於三清山的北部,是三清山人文景觀的集萃地,也是道教古建築群的“露天博物館”,景區平均海拔約1530米,範圍上至“九天應之府”,至“風門”。三清宮景區歷時1600多年,源遠流長,共有觀、殿、府、坊、泉 、池、橋、墓、台、塔等230多處古建築及文物。這些古建築及文物依據“先天八卦圖式”精巧布局,是研究我國道教古建築設計布局的寶地。
三清山三清宮位於“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清山北部的三清福地。以三清宮之名命名的三清宮景區是三清山厚重人文景觀的匯萃福地,也是道教古建築群的“露天博物館”。
景點
風門、清都吊橋、眾妙千步門、沖虛百步門、天門華表、天門牌坊、風雷塔 、丹井 、王祜墓、詹碧雲藏竹之所、龍虎殿、飛仙台、三清宮、流霞池、華蓋松、九天應元府。
三清山
三清宮景區平均海拔約1500多米,範圍上至“九天應元府”,下至“風門”。三清山自晉朝葛洪開山以來歷時迄今1600多年,道教歷史源遠流長,共有宮、觀、殿、府、坊、泉、池、橋、墓、台、塔等230多處古建築及石雕石刻文物。這些古建築及文物依據“先天八卦圖式”和“後天八卦圖式”精巧融合布局,是研究我國道教古建築設計布局的獨特典範。
地理位置
三清宮:座落在三清山三清福地南側九龍山口的龜背石上,海拔1533米,是三清山道教的標誌性建築。三清宮東倚聚仙台,南靠九龍山,西鄰演教殿,北踞龜背石,占據了三清福地藏風聚水的最佳風水寶地。
傳說
相傳東晉年間(公元326-334,或357-361)葛洪與李尚書“結廬煉丹”修道於三清山。唐建老子宮觀,舊址在丹井北邊,坐北朝南,稱三清福地;“宋乾道六年(1170)王霖捐資重建三清觀殿宇,供奉三清尊神,後因世亂,觀廢址毀”;元建三清觀,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君、李尚書、金童、玉女及潘元帥像等;明景泰至天順年間(1450-1464)王祐、詹碧雲上山重修擴建後,改稱三清宮;清嘉慶癸酉年(1813年)毀於大火,玉山、德興兩縣方士化緣重建,但規模遠不及從前。現三清宮為明代所建,坐南朝北,前殿後閣,左右廂房,兩層兩進。前殿高5.38米,後閣比前殿地基高2.3米,殿寬10.4米,進深19.82米,兩殿總面積206平方米。包括附屬建築,占地總面積1750平方米。整個殿內梁、柱、牆、池、門以花崗岩琢磨鋪造為主,鑲嵌得嚴絲密縫,是古代建築藝術的精品之一。宮門上方懸掛清同治八年(1869)立“三清福地”匾額一塊。
得名
三清宮因前殿供奉道教三位尊神——清微天玉清境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居中位,手執混元珠,象徵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混沌狀態時的無極);禹余天上清境靈寶天尊(又稱天寶君,居元始天尊左側位,手執如意之象,或半黑半白的“陰陽鏡”,象徵剛從無極狀態中衍生出來的“太極”);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居元始天尊右側位,手執羽扇,象徵由太極分化出的天地或陰陽“兩儀”),故名。
三清宮介紹及石刻楹聯
今後閣為觀音堂,供奉佛教十八羅漢等神像。前殿和後閣之間以十三級台階相連線,象徵腳踏十三行省。俗有“腳踏十三階,吉吉福壽連”之說。閣內有聯云:“三清殿內大闡慈悲之教,妙法堂中廣開普濟之門。”原左右廂房已毀,殿頂已非舊制,殿內三清神像為20世紀90年代所塑。2006年5月1日重新修峻開放。前後大殿石柱為明代原物遺留。三清尊神兩邊花崗岩大石柱上鐫刻楹聯云:“三天無極存道氣於玉清上清太清,一統大明祝皇祚於百世千世萬世。”宮殿正門石刻楹聯:“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道出了仙境福地風拂雲繞,虛幻縹緲的景象。
三清宮殿前是一塊花崗岩鋪地的平台,平台北側置石香爐和石香亭,香爐基座四腳石雕螭頭。殿前東側置惜字亭。殿開三門,正中大門外設台階五級,階下殿檐滴水處建長方形水池一方,阻礙於大門之前,古名“龍泉池”。池橫長2.8米,寬1.3米,深0.25米。池內置石香盆一座,正面刻“清靜”二字,西側刻“嘗”字,東側刻“矣”字。池西南角地底石雕有潛龍頭一尊,龍頭東前方石香盆基座上刻“火龍珠”圖紋一幅,緊靠龍頭南邊池底是陰溝排水口,雨天有水從中溢出將龍頭浸漫,今稱之為“階下囚龍池”。平台北面正中為三清宮石牌坊,牌坊前是靈官殿、魁星殿。以上文物造型古樸,線條優美,雕工精湛。
三清山建築充滿玄虛神奇色彩。前殿內大柱石刻楹聯:“三天無極存道氣於玉清上清太清,一統大明祝皇祚於百世千世萬世。”相傳為明建文帝藏隱於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時親筆題撰。從聯語中可以看出,建文帝雖遁入清靜空虛之門,但仍然難以完全斷絕紅塵世俗之念,寄希望於三清尊神保佑大明皇位傳承千秋萬世。而宮殿正門楹聯“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與朱元璋龍興之地鳳陽龍興寺內的一幅對聯:“廟內無僧風掃地,寺中少燈月照明”有異聯同義,相承繼襲之妙,為祖孫兩人一個前,一個後,同入佛、道空靈清靜之門的無奈經歷留下了意味深長的註解和佐證。
三清宮牌坊
三清山三清宮牌坊位於三清宮大門前約15米處,靈官殿與魁星殿甬道之南。因牌坊上部額枋之間鑲嵌的青石板橫匾兩面刻有明代景泰年間兵部尚書、浙江鎮守孫原貞(1388-1474)書“三清宮”三個正楷大字,故名三清宮牌坊。
三清宮牌坊全部用花崗岩鑿制而成。牌坊頂蓋由兩塊整石構成懸山頂形式,上面鑿有象徵性的瓦壠,無溝頭滴水,頂上正脊用刻花魚龍大吻,正中置放了個寶葫蘆。整個造型小巧玲瓏,莊重華美,是道教仿儒家孔府等建置,在門前置牌坊,以壯聲威的建制。牌坊兩邊方形石柱的底座寬1.25米,石柱之間寬2.74米,高4.04米。兩根方形石柱內側相對鐫刻:“天顏咫尺登壇皆俯首之恭,雲路迢遙入門盡鞠躬之敬”對聯;石柱北側兩邊刻:“左右靈官監察正法無情,上下信士朝奉誠心有感”楹聯;石柱南側兩邊刻:“登殿步虛升太虛上之無上,入門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楹聯。上方青石板橫匾兩頭分別刻有“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孫原貞書”、“大明景泰七年龍集丙子九月吉日開山德興延溪帽峰費隱永祦王祐玄正立”數行小字。今據石刻,三清宮重建開工始於明景泰七年九月即公元1456年九月;竣工於天順三年(1459)。(註:孫原貞於1457年英宗復位後罷歸德興)
建甌三清宮
位於雄居南郊群山之巔的雲際山。總體建築面積約2800平方米,三清殿大殿系其主殿,該殿為重檐歇山式屋頂五步梁十一檁抬梁式屋架,四側翼角高翹,金柱全部採用建甌特色樹種——錐栗原木,這在錐栗之鄉亦屬罕見。三清宮大殿座西朝東,面積960平方米,分前後兩進,前殿有三個大門,當中大門上方有直匾一塊,上書“三清殿”。殿內正中供奉道教鼻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雕像。後殿供奉福祿壽喜四大仙。三清宮建築群依山而建,在三清殿北側有百仙殿和呂祖殿。大殿廣場下方是歷史名泉鹿乳泉,此泉由古至今從不乾涸,明萬曆丁末年甌寧知縣駱駸曾在此建“一泉亭”。鐵獅峰是雲際山之最高峰,其上建有龍王殿、五穀仙殿。三清宮背山面水,已成為建甌市民探幽訪勝、登山晨練的好去處。
編輯本段
台灣宜蘭三清宮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梅花湖風景區山麓上。該廟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始建於1971年,“中華道教總會”定名為“道教總廟三清宮”。1993年召開第三屆信徒代表大會,選舉陳進富為主任委員,劉圳松為副主任委員,林洪焰為常務監察委員,黃姓煌為總幹事。該廟主要建築有:三清聖境牌坊、九龍壁、文化大樓、迴廊、山門、圓明殿、彌羅殿奉、三清殿、妙羅殿、鯉躍龍門池等。
2008年3月6日,我在新疆奇台縣城,看到了這樣一個碑“三清宮遺址”。旁邊是佛教小寺院。
嶗山三清宮
三清宮又名竹子庵、三清洞。位於李滄區李村東北6.5公里,在戴家村北山。創建於清代光緒初年。因該宮周圍多竹子,故名竹子庵,為全真道清靜派廟觀。解放後該宮漸傾,現只剩白果樹一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