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簡介
這塊天然濕地在2007年2月6日被建設部批准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也成為台州首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三江濕地公園總面積4.81平方公里,生活著885個生物物種,充滿了野生自然的氣息。而此次動工建設的是三江濕地公園一期建設工程,工程面積0.4平方公里,總投資420萬元,涉及到石板道路鋪設,木棧道,苗木補植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堅持以生態優先為原則,保證原生態。濕地是生命的搖籃、自然之“腎”、水禽恬靜的樂園、物種的基因庫、糧食和原料之鄉、暫時儲水和舒緩洪水的寶地、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獨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態系統。三江濕地公園建造完成之後,遊客們可以在這裡領略到“西塞飛白鷺”、“流水映夕陽”的美麗田園風光,享受清新純美的自然風景。地理位置
三江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地處靈江上游兩岸,東起原台州燒鹼廠,西至龍安山、渡頭葉,南起河南公路,北至104國道,包括長6公里、寬250米的靈江江面,因重點特色保護區在永安溪、始豐溪及靈江的三江匯聚處,故名為三江。總面積達7.76平方公里。它是台州市首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也是我省繼杭州西溪、紹興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之後的第三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三江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不僅有旖旎的自然風光,而且,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生態特徵
濕地公園,貴在濕地。濕地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生物保護、美化環境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目前,濕地、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經查證,三江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遠古時期,原是一片汪洋大海。根據《浙江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記載:“經地質探測,約周烈王時期(公元前398——433),前所陳岙門處於台州灣海中,其海岸線延至臨海小海門附近。”海退以後,形成了三江相匯的情況。當時,匯合處還很廣闊,還具有海的巨觀,所以古人把臨海取名臨海,就是從這裡獲得認知的。這從南北朝時孫詵著的《臨海記》中可以看到:“臨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臨海。一水是始豐溪,一水是永安溪,至州北,兩溪相合,即名臨海溪。”書中所稱臨海山很明顯,即現在三江村邊的白馬山。宋代進士張俞仲也在一首《題小海門》的詩中寫道:“兩崖相向夾中流,六月松風冷似秋。自與海門分上下,豈容濁水到灘頭。”這個“兩崖”就在小海門村口,在永安溪古河道中,現稱岩門,頗有幾分驚險。1998年8月,在岩門處建造大橋,經測量,岩門寬達105米,水深17米,竟比下游的海門港還要深!這裡實際上即是海浸時的海門,海退以後台州灣的海門形成了,它就稱小了。濕地西緣還發現過多處古代水生生物化石的產地,1938年著名生物學家朱洗回鄉辦學時曾帶領回浦中學、琳山農校部分學生,前往距小海門不遠的山頭河村挖掘化石。1951年回浦中學將山頭河化石樣品寄給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楊鍾健教授,經鑑定山頭河化石系白堊紀下白堊世地質年代的浙東副鱭魚化石,成石時尚距今九千萬年以上。
由此可看出三江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由海洋經地質演變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