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56型三棱軍刺,是中國軍工技術,沿襲繼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兵器的巔峰之作。在《毛詩.豳風.破斧》中記載:"既破我斧,又缺我錡(音奇)。周公東征,四國是吪",錡,兵器,齊刃如鑿,相當於今之56型平頭三棱軍刺。《毛詩.秦風.小戎》:"厹矛鋈錞",厹,音求,三隅矛,此乃中國三棱軍刺之鼻祖。
一把好刀,一般只要足夠鋒利就行;但作為一把戰刀,這還遠遠不夠。首先它的刃口在足夠鋒利的同時,還要具有足夠的硬度,而刀身也要有合適的強度和韌性。剃刀很鋒利,但由於硬度不足,切割稍硬一些的東西就會變鈍。有些小刀雖然平時還算鋒利,也比較耐磨,但受到撞擊和扭曲的時候很容易斷、裂,也就是說比較脆。三棱刺整刀經過熱處理,硬度極高,可穿透普通的防刺服。從這一方面來說,三棱刺無疑是傑出的。由於硬度高的比較脆、韌性好的不夠硬等,對制刀匠們來說,用同一塊金屬材料做出一把好刀是很不容易的。使用不同質地的鋼材來製作刀刃和刀身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其中常見的工藝有夾鋼、包鋼等。這種工藝就是將硬且偏脆的刃口和較軟但柔韌的刀身結合起來,而其中的難點之一,就是在不同鋼料的結合過程中,常常會由於表面氧化、夾灰等因素造成失敗,導致廢品率極高。這種工藝在手工作坊十分發達的東方國家很流行,中、日等國傳統的優良刀劍都是這樣生產出來的。刀的造型也很重要。軍刀要有足夠的殺傷力,除了重量、重心、曲線、鋒利程度以外,尤其重要的是造成傷口的嚴重程度和刺進之後拔出的難易程度。小說里就常常有這樣的片段:某人中刀之後還能苟延殘喘,而一旦刀被拔出就會……網上很容易找到各種"世界N大名刀"的圖片,它們都是通過各種細節不同的設計來達到相同的目的,所以,前窄後寬的體型、刀身側面的血槽、刀刃根部的鋸齒……這些特點都為此而存在。三棱刺曾是最厲害的軍刀之一,這大概也是由於它的結構造型。
主要特點
優點
1、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進行下一動作。三
棱刺是在刺進入人體後,血液隨血槽排出,肌肉收縮時無法貼緊刺刀面而不會“吸”住刺刀,這樣刺可以從容的從人體拔出進行下一步的動作,如果沒有血槽,因為血壓和肌肉劇烈收縮,刺會被裹在人體內,這樣的話拔出刺就會很困難,影響士兵的進一步的動作。相信任何士兵都不願意因為拔刺刀而浪費時間。
2、三棱槍刺扎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癒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止合(即不好做最初的應急處理)。在軍隊中,刺刀刺進對方身體後順勢鏇轉刀身,就會造成組織大面積破壞是基本常識(如果內部存在著肌腱斷裂或是血管破裂,你縫合表面又有什麼意義? )。因此,三棱刺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
但也不能無限神話三菱刺,在受傷部位非致命和治療及時的情況下,現代醫院都具備處理此類傷口的能力。
3、看過李連杰的《中南海保鏢》的都會留下深刻印象,刺入人體以後,通過血槽迅速將空氣引入。空氣在體內形成空氣栓阻塞住血管。只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斃命,而且在消除負壓的體腔內將刺拔出,毫不費力。
備註:這條與優點1相衝突,應該是考慮到影片裡藝術效果而作的處理,正常的軍刺是沒有這功能的,此外,在傷口處注入的空氣會隨流血排出 ,空氣栓塞致死也沒有那樣快的速度.... 具體請參考百度百科:空氣栓塞
4、磷化處理表面慘白的光代替了烤藍。冶煉時出於金屬性質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完整的成品軍刺是無毒的),在戰場上表面的磷塗層磨損後暴露出含有砷的鋼體,即使只擦傷敵人的皮膚也很難癒合,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江湖上會流傳出種種“軍刺浸泡過毒素”的傳說。
因上述特點,為避免誤傷,軍中訓練時不開刃,在戰前開刃(刀尖)。開刃花費的時間要不到半小時(大概就5分鐘,軍用刀鞘自帶磨石)。軍刺在現代戰爭中作用不單是只完成格鬥,刺殺等功能,同時也要求具備其他功能(切斷電路,鐵絲,樹枝,定點,或者固定物品等),三棱軍刺攜帶不便、功能單一,在軍中已經逐步淘汰。
缺點
三棱刺功能單一,缺乏現代刺刀普遍具有的砍、鋸、剪等功能。而現代戰爭中,格鬥,潛行暗殺已經不是刀具的主要功能,在野外作戰過程中,刀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時,在格鬥過程中,砍、削、劈同樣重要,而不是單一靠刺,三棱結構,對比折刀和爪刀,體積就過大了。同樣因為三棱結構,三棱軍刺也很難完成劈砍削動作。所以,除特別愛好,三棱軍刺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戰爭的需求。
另有部分網友認為軍刺之所以做成三菱形是因為建國初期鋼材結構強度不夠,故放棄了蘇聯的原版設計,不得已使用三菱形這種能夠加強刀身強度的結構(但是這種說法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採取三棱造型是因為更有效的殺傷敵人,而不完全是因為材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