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坑村[浙江省新昌縣巧英鄉下轄村]

三坑村,原稱三涇,是新昌縣東大門與寧海縣、奉化市相鄰的一片山野村落。坑清秀的五靈山,背與群山相連,山前小溪潺潺,村落密布。東田、橋下兩自然村,依山建於山前小盆地。

歷史沿革

村居創建於北宋紹聖年間,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三坑由劉氏家族興家而起,據劉氏家譜《三涇劉氏宗譜》記載,三涇劉氏為中山靖王之後,三涇第一代劉氏始祖為仁忠,仕至尚書兼太師俸府。仁忠在北宋為官時,前來大佛寺遊覽,在去寧海途中,見三涇山環水麗,後有紗帽山,前有獅子白象山管門,是九龍搶珠之寶地,就隱居了下來,成為三涇劉氏第一代世祖。

民國時,三涇改稱為三坑。三坑現存古蹟眾多,有首建於明朝的三坑真君殿、三坑風雨橋,有歷時數百年的精緻古民居群,有相傳宰相劉墉的祖墳。三坑絢麗的山野風光,映襯著古樸典雅的古建築,這是一片迷人的山野村落。

人文古蹟

宗澤紀念館

靠近溪流的五靈山上,矗立著一座迷人的古建築,名為三坑真君殿。這座建築精美傳神的古建築,正殿供奉著抗金民族英雄宗澤元帥座像,雖稱其為殿,其實是一座建築風格優美的古代英雄紀念館。

三坑真君殿

原名稱五靈山廟,後殿曾稱雲竹庵。首建於明朝正德年間,乾隆二年落成立碑。清光緒年間擴建山門、戲台及東西廂房,稱五靈山真君殿。1940年,籌資建造穿殿。現在是一座保存較完好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坑真君殿共四進四廂,建築面積一千七百平方米,有樓、平房四十間。一進為山門戲台、二進為穿殿鐘鼓樓、三進為前殿(正殿)、四進為後殿雲竹庵。山門和正殿,檐廊卷棚、月梁、檐柱、耍頭、牛腿,都有精緻的浮雕。磚刻木雕透雕著古代戰爭場面,喜慶圖案及獸禽花草。戲台頂為螺旋藻井結構,用十六組八百九十七塊花板,逐層縮小,緊密連線,螺旋式塊結至井頂。螺旋藻井結構計算之精確,雕刻工藝之精細,裝飾之華麗,為世人嘆服。山門兩側牆上由桐油、鹽滷、生漆、石灰等混合製作的堆灰工藝。

三坑真君殿依五靈山地勢而建,具有類似西藏布達拉宮依山而建的風格。穿殿鐘鼓樓建在石階上,大氣雄偉,使正殿更顯威武。正殿柱上“愛國愛民忠簡英名長在,舊容新貌靈山古剎增輝”的對聯,銘刻著人們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懷念,也使三坑真君殿英氣無限。民族英雄岳飛,是宗澤元帥府一名部將的關係,增添著三坑真君殿的珍貴和歷史文化價值。

三坑真君殿文革期間遭到一定衝擊,後殿被拆,楹聯匾額被毀,加之前殿、山門、戲台、廂房長期失修,瓦破柱霉,邊間瀕臨倒塌。1978年開始,當地村民自發組成三坑真君殿維修小組,在縣文管會、當地林場、企業和鄉親們樂助下,經過十多年全面整修,重建了後殿,新砌了山門前護坎,鋪設了山門外通往橋下和東田村的石階,油漆裝飾,恢復楹聯匾額,2008年,縣有關部門進一步對其進行了整修,使這座古代英雄紀念館。

三坑真君殿建築工藝高超,具有很強的觀賞和研究價值。人們敬仰民族英雄岳飛,也敬仰民族英雄宗澤,三坑真君殿是近代和現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性基地,到三坑真君殿去陶冶民族英雄情操,是很多人反覆前往的緣由。

風雨橋

三坑溪流清秀,古橋密布,方圓不到五公里的範圍,各條溪流上共建有十座石拱橋,一座古石箭橋,十多座石板橋。石拱橋中九座為古石拱橋。古石拱橋和古石箭橋,歷史悠久,建築風格別致。隨歲月流逝,三坑諸座古橋已無人問津,東田村的“久遠橋”已棄而不用,連線“久遠橋”的古彈石路,大多被興建了房子。橋下村的古石箭橋,也沒有了一點名氣。三坑的古橋古路風采,已在人們心目中逐步淡去,而只有建在上三坑村,整座橋樑承宋《清明上河圖》所畫橋樑遺風,稱之為三坑風雨橋的木拱橋,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並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坑風雨橋,始建於明朝中期,現存的風雨橋系清嘉慶年間重建。參加建造新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的現代著名橋樑專家唐寰澄稱:“此橋棚乃浙江諸木拱橋中的一座有系統聯繫的古橋,結構構造在浙江諸木拱橋中是少有的”。此橋被記入中國《古代橋樑史》,是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一大亮點。

三坑風雨橋為南北走向,橋長十五點七米,淨跨十點四五米,寬五米,矢高五點四五米。構築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由二十三根長木構築成八字形拱架,其中與橋墩直接相連的拱架長木十四根,與拱橋長木交叉在橋樑下方的二根。八字形拱架承載上橋樑,上橋樑上面鋪設木板,橋兩旁設定扶欄、長凳,橋上建有五開間廊屋,形成長廊式走道。往來行人可在橋上蔽風遮雨,故稱風雨橋,俗稱橋棚、橋廊。

三坑風雨橋設計巧妙,建築技藝高超,全橋靠鑿榫銜接,風格獨特,屬木拱架設的平橋。

古民居群

三坑有很多精緻的古民居建築,廟前、上三坑、橋下、唐家各自然村都有保存,保存較多為廟前村。

廟前村被稱為“樹梅堂”的五間面加二側廂,前面有圍牆,門開走廊西側封閉式二層精緻古民居,窗戶為格子窗,中門為六扇並開的格子門,牛腿是“獅子”等精細浮雕。這座古建築歷時至少二至三百年。

廟前村被稱為“里外道地”的精緻古民居,有二十四間封閉式房屋,窗為格子窗,門為格子門,牛腿有“獅子”、“鹿”等雕刻,房子的樑柱也有各種浮雕。這座古民居因長期失修,部分建築己瀕臨倒塌,但精雕細刻仍隨處可見。如不及時投資修復,這座歷時大約三、五百年,建築考究的古民居不久將不復存在。

廟前村被稱之為“花台門”的古民居,房子的窗戶、門也都為格子構造,也有許多雕刻,特別是庭院門口還留著古時候的二塊旗桿石,插旗桿的孔十分顯眼,這是典型的古代官家宅院。這座建築至少己有五百年以上。

廟前村精緻的古民居還有不少,三坑其他村古民居各具特色。橋下村被稱為上元道地的古民居,建築年代雖沒有廟前村的年代遙遠,但一個院子的格子窗、格子門和石台門保存得十分完好,尤其是石台門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

宰相劉墉

宰相劉墉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廉吏之一,同時劉氏家族在“康乾盛世”以劉統勛、劉墉、劉鐶之祖孫三公二宰相,轟動朝野。電視劇《天下糧倉》《宰相劉羅鍋》,讓當代人對劉統勛和劉墉耳熟能詳。

三坑百姓相傳,劉墉祖先就是三涇劉氏。劉墉曾依照祖訓,到村東有上七步,村西有下七步,中間有花台門的三坑廟前村尋祖。廟前、東田兩村相鄰,三涇劉氏宗祠“孝思堂”在東田村。古時的“孝思堂”,也稱“劉公家廟”,是文官經過要下橋,武官經過要下馬的地方,可見“孝思堂”當時的顯赫地位。劉墉當年到三涇劉氏宗祠“孝思堂”認祖,因當時三涇劉氏家族內的一些矛盾和擔憂,導致劉墉認祖未成,劉墉只得掃興而歸。1998年,當地村民為相傳中劉墉祖先的祖墳重新立了墓碑。文革期間被拆的三涇劉氏“孝思堂”舊址前,劉氏子孫前些年新立了“三涇劉氏宗祠”牌坊。可以肯定,如果劉墉與三涇劉氏家譜對接,便可印證三涇劉氏就是劉墉祖先,三坑便是劉墉的祖籍地。

自然景色

三坑自然景色與古樸景觀同樣美麗。滿山翠竹遍布,山風拂過翠竹,竹海波濤起伏,無邊無際。虎雙坑雙龍瀑布,兩龍泉從石崖同跌一潭。數百年金錢松、白果樹,與小溪流淌發出的清脆擊石聲交相呼應,形成優美的協奏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