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養生牛蒡茶

三味養生牛蒡茶

根據我國傳統四季天地人三味(昧)養生理念為基礎遵古法配方,嚴選藥食同源的(天)枸杞、(地)牛蒡、(人)老茶為主要原料,採用先進技術萃取其天然植物精華成分,配製而成的健康飲品。

簡介

人們用茶几千年,茶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三味”與“三昧”。

茶之三味者,滋味、趣味和信仰之味。

茶之為飲,從口而入,滋味甚豐,胺基酸為鮮味,茶多酚為澀味,是收斂的滋味,而咖啡鹼則為苦味,刺激最為強烈。

歷史

公元八世紀,陸羽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繼而人們在品評滋味的同時念經讀書,領略茶的第二味即趣味,也就是魯迅先生少時就學的“三味書屋”中的“書味”。其體味同樣是陳椽教授所著《中國茶業通史》的史味之味,而閱讀藉茶說話的散雜文或詩詞曲賦等,更產生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醯醢之味。

茶的信仰之味,集道、儒、佛為一身,有較形象的描述,即儒冠、佛袈、道履。

早在道教創始的萌芽期,道士們便崇尚神仙,嚮往天人合一,茶為最重要的祭品,視為人道通往天道的橋樑,茶即具有了濃郁的道味。

漢唐盛世,釋迦牟尼創建的佛教傳入中華大地,信眾雲集,念佛打坐無一不以茶解困、淨心,久而久之便成茶佛一家、禪茶一味。茶可以呵護、伴同眾生,到達超凡脫俗的“般若”彼岸。

以孔丘為代表的中國儒家學派,崇尚“孔孟之道”,以社會現實為平台鋪設自己的主張,認為承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茶,就有類似的歷程:原本生長在大森林的下層,沒有花香,沒有樹高,幼芽初發,便被殘酷地摧折,然後火焙電烤、百般揉搓,直到品評才在杯碟中展現風姿,散發苦難的超凡芳香。

儒家要求人們志潔身廉、倡導“君子之交淡若水”。賢士相聚,茶臨其境,寧靜而致遠。

茶之“三昧”少見文書多為意會,它在宗教意識中為一種奧妙的境界,具有巨大的包容。

無論對哪一種追求,一旦達到痴迷便成為愚昧,茶便包容了人生的三大追求,成為三昧的共同載體,“三昧”也自然成為茶的獨特內涵。

“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茶,是人們生存的第一物質需求,為人間“一昧”;“琴棋書畫詩酒茶”之茶,是人修身養性、怡情悅志不可或缺的一角,為二性之“昧”;茶道、茶禮、禪茶通靈之茶,形成第三之“昧”。

茶的三味和三昧,人類無價之寶!在現今如此發達的地球上,在人類發現和利用的所有原生態物或高科技產品中,無一能與茶相比擬。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觀是東方養生思想的重要代表。“養生”這個詞最早出自春秋戰國時一本叫《管子》的書,意思是保養生命。所以說“養生”這個詞是中國人發明的,幾千年下來,養生成了門大學問,其中包含了中國的養生觀念和處事方法、中醫中藥的醫學理念等等很多內容。

陰陽平衡、天人合一是中醫養生觀的基礎。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要隨著四季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調整,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體自身的平衡。

中醫養生還注重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在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一個重要內容。《易經》的人和在天地人三才觀中,人和是「曰仁與義」,就是要講仁義才能做到人和,也就是德養生、心理養生。德和才能人和,德和是人和的前提。《易經》提出「合和觀」,合,就是團結統一,大家合攏在一起,就是說,就是56個民族組成一個大家庭,和,就是和諧,就是中正,不偏不倚,就是與時俱進。人和,就是人與社會的關係和諧,尤其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和諧。要做到人與社會和諧很難,做到人與人和諧更是難上加難,但人如果不能與社會和諧,會給其心理、生理帶來嚴重危害。根據我國傳統四季天地人三味養生理念為基礎,藥食同源的(天)枸杞、(地)牛蒡、(人)老茶為主要原料,取其天然本草精華成分而成的健康飲品。《本草綱目》中詳載:牛蒡性溫、味甘無毒,通十二經脈、除五臟惡氣,久服輕身耐老。有清熱、解毒、祛濕、健脾、開胃、通便、滋陰、補腎、益氣、降壓、防中風之功效。營養學家認為東洋參(牛蒡)是中藥也是蔬菜,營養價值很高,東洋參鮮品百克含水份87.00克、蛋白0.80克、碳水化合物3.00克、熱量38.00千卡、粗纖維2.40克、灰分2.40克、鈣242.00毫克、磷61.00毫克、鐵7.60毫克、胡蘿蔔素390.00毫克、維生素B1 0.02毫克、維生素B2 0.29毫克、維生素C 25.00毫克、尼克酸1.10毫克、還含有鋅、鎂、銅等成份。其中胡蘿蔔素含量是胡蘿蔔的287倍,鈣含量在根莖蔬菜中最高。摘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主編《蔬菜栽培學》,《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五卷),美國著名保健專家艾爾.敏德爾博士著《抗衰老聖典》、《藥草保健聖典》。枸杞是名貴的藥材和滋補品,中醫很早就有“枸杞養生”的說法。《本草綱目》記載:“枸杞,補腎生精,養肝……明目安神,令人長壽。”枸杞的產區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寧夏的枸杞最為著名,另外甘肅、青海等地的枸杞品質也很高。枸杞子是一味常用的補肝益腎中藥,其色鮮紅,其味香甜。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其含有甜菜鹼、多糖、粗脂肪、粗蛋白、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鈣、磷、鐵、鋅、錳、亞油酸等營養成分,對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還能抗衰老、抗突變、抗腫瘤、抗脂肪肝及降血糖等作用。中醫常常用它來治療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健忘、目眩、目昏多淚、消渴、遺精等病症。枸杞子在增強性功能方面的具有獨特的作用,我國民間流傳甚廣的“君行千里,莫食枸杞”的名言,就是講枸杞具有很強的激發性功能的作用,對離家遠行的青年男、女不宜。但是,對於在家的男女和那些性功能減弱的人來說,多食枸杞或其製品,又是非常必要的。對於腎虛的人,枸杞子無疑是最受歡迎的美味與妙藥,更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保健營養品。大詩人陸游到老年,因兩目昏花,視物模糊,常吃枸杞治療,因此而做 “雪霽茅堂鐘磬清,晨齋枸杞一杯羹”的詩句。枸杞子是古今養生的最佳選擇,有延年益壽之功。 茶葉中所含的成份很多,將近500種。主要有咖啡鹼、茶鹼、可可鹼、膽鹼、黃嘌呤、黃酮類及甙類化合物、茶鞣質、兒茶素、萜烯類、酚類、醇類、醛類、酸類、酯類、芳香油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和胺基酸。胺基酸有半胱氨酸、蛋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茶中還含有鈣、磷、鐵、氟、碘、錳 、鉬、鋅、硒、銅、鍺、鎂等多種礦物質。茶葉中的這些成份,對人體是有益的,其中尤以錳能促進鮮茶中維生素C的形成,提高茶葉抗癌效果。它們的共同作用,對人體防病治病有著重要意義,故有“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來源

茶經經過歲月的自然催化,產生緩慢的轉化作用,茶葉會轉褐色甚至轉深褐色至黑色,超過三十年以上的茶通常是手工採茶較多,剪刀剪的茶較少,五十年以上的茶都是手採茶,外觀看起來是條狀,因當時做茶沒有揉捻,非如今的高山茶外觀,茶骨也較多,市場上出現的仿古茶几乎都是烤成焦碳黑(墨黑色)聞起來炭味十足。老茶經過自然轉化後,茶葉顏色較為深色,但茶葉外觀顏色很自然,聞起來有一股陳年之味,有些會有點像普洱茶味,此為茶葉自然轉化現象,年代較久者沖泡後茶葉展不開,有些夠老的會呈木化現象,如果黑黑亮量的通常是炭烤出來的新老茶;正老茶不應有碳味,碳烤觀念是後來發展出來的手法,老茶長期的自然發酵,濃醇甘潤,好的老茶,入口滑順自然甘甜無刺激性,性轉溫潤....耐泡,不會讓人睡不著。

三昧是佛教用語,來自於梵文Samādhi,也譯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如何集中精神,可分為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前者靠積德,後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載“三昧乃四禪(四靜慮)、八解脫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脫門(無漏之空、無相、無願三昧)和三三昧(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稱為三昧。”,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大智度論》卷七:“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晉 慧遠 《念佛三昧詩集序》:“夫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 宋 葉適《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濟﹞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績而嗣 忠 之業於無窮,志甚遠也。” 明 劉元卿《賢奕編·仙釋》:“豈不聞善知識能回三毒為三昧,回六賊為六神,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