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和發展
笛曲《三五七》 是根據婺劇 浦江亂彈中的“三五七”改編、創作而成。三五七又名原板,是 浦江亂彈唱腔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曲調,素以優美、抒情著稱。三五七是曲牌體音樂過渡到板腔體音樂的典型形式,它保留了曲牌的特色、 節拍、行腔和過門均有嚴謹的規定。主要伴奏樂器是笛子和板胡,唱腔與伴奏構成豐富的對比性與聲 復調,它可以和其它各種板腔連線,自由而多變,無論悲、喜、哀、樂的情緒,三五七都可以通過速度、鏇律的變化得以表現。根據速度、音屬差異可分為中板三五七,慢三五七、快三五七和高調三五七。
趙松庭先生將婺劇音樂中的三五七、倒板、平板、流水等板腔變化、組合、發展而成為戲曲韻味濃郁、表現力豐富,極具感染力和現場效果的笛曲《三五七》,既體現出趙先生對浙江婺劇音樂的深入了解和對各種板腔的靈活運用,又體現出趙先生在笛曲創作中對各種形式的廣泛借鑑和吸收。趙先生這一笛曲創作特點是積極且有意而為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儘量保持和發揮浙東的鄉土氣息和我們的民族風格。”
技術性分析
在演奏上創造性地運用嗩吶的特殊循環換氣法,使 樂曲首尾兩段散板樂音綿延,長不可及,盡情傾吐蘊藏在內心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效果。使 樂曲極具張力和戲劇性,成為竹笛獨奏的經典曲目。在樂隊伴奏手法上,發揚 戲曲音樂是支聲性襯托的特點,使伴奏聲部和笛子獨奏鏇律構成富有民族特點的 復調結合。這種你簡我繁、此起彼伏的交相奏鳴,又使 樂曲流暢華麗的鏇律表現出一種熱烈歡快的情緒。
現為竹笛考級曲目九級。
曲式結構
分部結構
《三五七》全曲可以分為 引子、 慢板、 快板和尾聲四個部分, 引子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1——4小節為第一部分,上下句結構,第5——9小節為第二部分,也是上下句結構。前9小節較為規整和穩定,從第10小節起進入第三部分,速度漸快、節奏自由,直至20小節結束。整個 引子簡潔明快的展示出整首 樂曲的喜悅、爽朗的基調和鮮明、濃郁的浙東戲曲特色。
慢板由兩個小節的導入部分引出《三五七》的主題。 慢板的主題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不帶再現的單二部性結構。第24——29小節為主題的呈示(a),第30——34小節為顯示主題的加花變奏(a')a和a'構成了單二部結構的A部分,第35——41小節出現新材料,可作為主題呈示之後的發展部分(b),第42——47小節再次出現新的材料,推進鏇律的進一步展開(c),b和c構成單二部結構B部分,以開放的性質作為結尾,動力性較強,可以更順暢的連線其後的部分;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略帶變化的重複,也是不帶再現的單二部性結構,第47小節尾——49小節第一拍為玩弄部分的連線,之後第49小節以第一部分的C材料的頭開始,然後轉入a主題材料的低八度變化重複,使 樂曲極具張力和戲劇性,成為竹笛獨奏的經典曲目。 慢板結尾處經開放形態拉散,以 引子的 散板材料作為連線部分,導引出 快板段落。
快板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77——89小節為快板主題的呈現,歡快、跳躍;第90——117小節的第二部分,模仿成曲中的緊打慢唱,即鏇律聲部以較悠美、自由的氣息和 節拍演奏,而伴奏聲部卸以明確的,動力性較強的有板無眼的節奏烘托激越、熱烈的氣氛;第118——139小節為第三部分,鏇律風格類似戲曲中的過場音樂成曲牌,按在緊打慢唱之後,形成戲劇場景,加劇音樂形象的鮮活程度和生命質感,曲牌段反覆之後的第二號句子形成一個小小的連線,引出尾聲部分。
尾聲部分以引子段的 散板材料開始,又以 快板部分的主題鏇律結束,引子、快板材料結合為尾聲、剪下連貫、流暢,將全曲形象精煉的概括,結尾乾淨利落、餘音不絕,給聽者留下充分回味、遐想的空間。
樂曲演奏處理
一、練就紮實的基本功與演奏技術.
二、把握好 樂曲的風格
三、掌握好樂曲的節奏
四、處理好樂曲的強弱變化與速度變化
五、安排好換氣點.
六、充分運用句頭、換音、句尾的變化潤飾樂曲.
七、用激情去演奏.並且有樂句對比賦予生氣
八、學習著名演奏家的演奏.
九、擴大知識面增加演奏作品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