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罪惡的來源有七種。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各種惡行的表現。天主教教義中提出“按若望格西安和宗教格里高利一世的見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惡行”。
“重大”在這裡的意思在於這些惡行屬於罪惡的來源,例如盜賊的欲望源於貪婪。
這些惡行最初是由希臘神學修道士龐義伐草撰出8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分別是 暴食、淫慾、貪婪、憤怒、懶惰、傷悲、自負或傲慢。龐義伐觀察到當時的人們逐漸變得自我中心,尤以驕傲為甚。懶惰在這裡指“精神上懶惰”。
四世紀當時的埃及僧侶伊瓦格里厄斯·泊恩太格司(Evagrius Ponticus),把這些罪行定為八種“致命的激情”(8 deadly passions),而在東正教方面,這些衝動仍然被描述為“致命的激情”,而不是深藏在他們體內的罪孽。而主動迎接這些“激情”或拒絕與這些“激情”對抗的人在正統基督徒道德神學(Orthodox Christian moral theology)方面是被定位成有罪的。
六世紀後期,教宗艾文略一世將那8種罪行來源減至7項,傷悲並歸入懶惰,自負併入傲慢,並加入妒忌。他的排序準則在於對愛的違背程度。其順次序為: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慾、暴食。
中世紀著名的神學家聖·托馬斯·阿奎那在評註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時,撰寫了《論惡》(On Evil)一書,書中對宗教罪做出了具體的描述,順序是:偏見(Prejudice)、嫉妒(Envy)、懶惰(Sloth)、憤怒(Wrath)、貪婪(Greed)、暴食(Gluttony)和淫慾(Lust)。
“重大惡行”與不可饒恕的大罪是不可混而一談。
聖經原文和合本《歌羅西書》
《歌羅西書》第二章18節:不可讓人因著故意謙虛,和敬拜天使,就奪去你們的獎賞。這等人拘泥在所見過的,(有古卷作這等人窺察所沒有見過的)隨著自己的欲心,無故的自高自大,
《歌羅西書》第二章19節:不持定元首,全身既然靠著他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神大得長進。
《歌羅西書》第二章20節: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脫離了世上的國小,為什麼仍像在世俗中活著,
《歌羅西書》第二章21節: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呢。
《歌羅西書》第二章22節: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導的。說到這一切正用的時候就都敗壞了。
《歌羅西書》第二章23節: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
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或憤怒,相信大部分人一輩子都至少犯過一次上述“罪行”,包括自己在內。只是區別在於,程度的不同以及認識的不同。
神曲里七宗罪的順序
但丁在《神曲》里根據惡行從輕到重,順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為:
一)色慾-不合法禮的性慾,例如通姦。(但丁的標準是“過分愛慕對方”,而這樣便會貶低了神對人們的愛)
二)暴食-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慾、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但丁的觀點是“過分貪圖逸樂”)
三)貪婪-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為之貪婪。(或是以但丁的觀點,貪婪是“過度熱衷於尋求金錢上或權力上的優越”)
四)懶惰-懶惰及浪費時間。(懶惰被宣告為有罪是因為: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補缺失,但應該的事情還沒有做好,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從但丁的神學觀念上去看,懶惰是“未能全心愛上帝,未能全副精神愛上帝,未能全人之心靈愛上帝”-具體來說包括懶惰、怯懦、缺乏想像力、滿足及無責任心)
五)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適當(邪惡的)感覺,復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賦予的權力以外,行使懲罰他人的意欲亦被歸作 憤怒。
六)嫉妒-因對方所擁有的資產比自己豐富而心懷怨怒(對自己資產的喜愛變質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擁有者的欲望)
七)傲慢-期望他人注視自己或過度愛好自己。因擁有而感到比其他人優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優秀的存在。
具體罪行
各種罪行其實環環相扣,所以各種各樣的動機也被假設成是與各種罪行相連。例如驕傲(過度迷戀自己)其實暗示了貪食(過份消耗或浪費食物),其餘各種罪行亦有相同的連繫。每種罪行其實在表現出自視比神更重要,因而未能全心全意全神地投入去愛神。學者和神學家們也利用了屬性(attribute)和原因(substance)設立圖解(schema)來解釋這些罪行。
七宗罪在拉丁語中為: “superbia”(傲慢),“invidia”(嫉妒),“ira”(憤怒),“acedia”(懶惰),“avaritia”(貪婪),“gula”(暴食) and “luxuria”(色慾)。在重新排列後,它們的第一個字母可以形成中世紀拉丁語“saligia”,然後衍生出其動詞“saligiare”(去實行一條罪名,to commit a deadly sin)。
Various mnemonic devices exist for remembering the sins in English,e.g. PEG'S LAW (pride,envy,gluttony,sloth,lust,avarice,wrath).
至於在天主教教義里,在2865個有編號並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2年的命令下出版的章節里有一段關於七宗罪的描述。違反道德行為的主要編纂法典(The Principal Codification of Moral Transgression for Christians)仍然是《十誡》和至福,正面道德的基本聲明。
貪婪
失控的欲望,是七宗罪中的重點。其他的罪惡只是無理欲望的補充。
【釋義】
①貪心而不知滿足,也作“貪得無厭”(含貶義)
②渴求而不知滿足
③貪愛財物
【英譯】greed
1.貪得無厭,不知足。《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王逸 註:“愛財曰貪,愛食曰婪。”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四折:“官高后不心甘,祿重也自貪婪。” 葉聖陶 《倪煥之》六:“類乎好奇的一種欲望促迫著他,使他定睛直望,甚至帶點貪婪的樣子。”
2.猶貪污。《元典章新集·戶部·錢債》:“百戶 孛蘭溪 不修軍政,惟務貪婪。”《清史稿·食貨志三》:“糧道 劉朝俊 以貪婪漕貼萬二千餘兩被劾。”
3.謂座末者得酒。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今人以酒巡匝為婪尾。又雲婪,貪也。謂處於座末得酒為貪婪。“
色慾
肉體的欲望,一般指過度貪求 性愛 的快樂。
【解釋】指生活安逸,易起淫念。
【英譯】lust
【來源】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三折:“[正旦唱]這廝只因飽暖生淫慾……[正旦唱]便休想似水如魚。” [例子] 這個程朝奉擁著巨萬家私,所謂~,心裡只喜歡的是女色。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八
暴食
饕餮的欲望,浪費食物或者過度放縱食慾,過分貪圖逸樂皆為暴食一罪。
【英譯】gluttony
【饕餮】
傳說中的一種貪殘的怪物。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以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 周 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羣而擊單,名曰饕餮。”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六:“ 紹聖 初,先人官 長安府 ,於西城 漢高祖 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 三代 寶器。”
2.比喻貪得無厭者,貪殘者。《魏書·桓玄傳》:“取妾之僭,殆同六體,乃使尚書僕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嬖媵饕餮,賀同長秋。” 清 唐孫華 《發粟行》:“竟使官糈飫饕餮,詔書掛壁徒空文。”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故令貪夫盈於朝列,饕餮貢於大庭。”
3.特指貪食者。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講究吃,他是個有名的饕餮,精於品味食物的美惡。”
4.比喻貪婪;貪殘。《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奸欺之罪。” 艾青 《蘆笛·馬騫》詩:“它的饕餮的鯨吞,能使東方的豐饒的土地,遭難得比經了蝗蟲的打擊和旱災還要廣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5.貪婪地吞食。 唐 杜甫 《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 清 李漁 《奈何天·伙醋》:“終不然闖席的任情饕餮,先來客反忍空枵。” 聶紺弩 《略談魯迅先生的》:“而人類的惡鬼則高踞在這些活的屍骨,死的生命上饕餮著人肉的筵席。”
6.相傳為 堯 舜 時的四凶之一。《左傳·文公十八年》:“ 舜臣堯 ,賓於四門,流四凶族, 混沌、 窮奇 、 檮杌 、 饕餮 ,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 ,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呂氏春秋·恃君》:“ 雁門之北,鷹隼 、所鷙 、須窺之國,饕餮 、窮奇 之地。”參見“ 四凶 ”。
7.傳說龍生九子,其中一個便是饕餮(排行第五)。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8.饕餮-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慾、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但丁的觀點是‘過份貪圖逸樂’)
嫉妒
財產的欲望,因對方擁有的財產比自己多而心懷怨恨(此處的財產並非限定於資產,更多的指才能)
【釋義】憎恨:妒忌|嫉妒|妒賢嫉能。因別人比自己好而憤恨。
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英譯】envy
當一個人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大、風趣、有才華、受歡迎等等,以自己的價值觀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釋,於是產生的恨不能使出一切手段消滅對方卻不可得,進而自我催眠至極度狂傲並意淫K.O對方的情緒,叫妒忌。
又如:妒害(妒忌陷害);妒紛(因互相妒忌而引起的爭執、糾紛);妒痴(過度的妒忌而引發的痴病);妒刻(嫉妒刻薄);妒富愧貧(忌妒別人富裕,羞愧自己貧窮);妒敵(相忌恨的敵手)。
因別人好而忌恨。
懶惰
逃避的欲望,懶惰及浪費所造成的損失為懶惰一罪的產物。
懶惰在這裡是指‘精神上懶惰’。淺層意思就是“永遠地睡去”,好像犯懶一樣不肯起來。深層點的話,“懶惰”應當含有“現實逃避”的意思。具體來說包括懶惰、怯懦、缺乏想像力、滿足及無責任心。
1.懶惰散漫。有時亦指不熱心於世事。
2. 引申為不認真,不放在心上。
3. 嬾散:怠惰散漫。
【英譯】sloth
傲慢
卓越的欲望,過分自信導致的自我迷戀,覺得自己處處都高人一等為傲慢。
【釋義】
“傲慢”指一種精神狀態,含有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意味,用於形容人的態度、表情、舉止。 也指看不起任何事物,對萬物不敬重,主要用於描述人的態度。
傲慢是一種得不到支持的尊嚴。—— 巴爾扎克
【英譯】pride
暴怒
復仇的欲望,源於心底的暴躁、憎恨、憤怒,導致情緒失控而產生強烈的復仇欲望為暴怒。
【釋義】:極端憤怒。
【基本解釋】大怒和不受控制的憤怒,常伴有狂罵。
【含義】
(1)大怒。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憤怒,常伴有狂罵。
(2) 亦形容水勢兇猛激盪。
【英譯】wrath
相應懲罰
色慾:在硫磺和火焰中熏悶
暴食:強迫進食老鼠,蟾蜍和蛇
貪婪:在油中煎熬
懶惰:丟入蛇坑
暴怒:活體肢解
嫉妒:把眼睛縫上
傲慢:輪裂
在神曲中有類似懲罰的構想。
通過我進入無盡痛苦之城
通過我進入永世悽苦之坑
通過我進入萬劫不復之人群
正以推動我那崇高的造物主
我是神權神志神愛的結晶
在我之前未有永恆之創造
我將於天地一同長久
進入者 必將斷絕一切希望
傲慢 戒之在驕-負重罰之
嫉妒 戒之在妒-縫眼罰之
憤怒 戒之在怒-黑煙罰之
懶惰 戒之在惰-奔跑罰之
貪婪 戒之在貪-伏臥罰之
暴食 戒之在饈-飢餓罰之
淫慾 戒之在色-火焰罰之
—— 但丁 《神曲. 煉獄篇》
真性
同時,七宗罪也不是無可救藥的。七宗罪都有相應的真性
傲慢、嫉妒、憤怒、暴食、淫慾、貪婪、懶惰
自信、進取、專注、成長、戀愛、希望、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