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客綏,哀呂梁災民並自壽

《七十客綏,哀呂梁災民並自壽》是近代詩人徐特立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該詩表達了詩人對蔣介石、閻錫山等國民黨反動派殘暴肆虐、禍國殃民的罪行的嚴厲譴責;以及對陝甘寧邊區政府救濟國統區災民的讚美之情。

作品原文

七十客綏,哀呂梁災民並自壽

蔣閻肆虐政②,災民遍呂梁③。

敗絮不蔽體④,充飢惟秕糠⑤。

老弱轉溝壑,少壯半逃亡⑥。

轉看警備區⑦,家家有餘糧。

黃河一水隔⑧,地獄與天堂⑨。

法幣八萬萬⑩,購棉又購糧。

邊區濟河東,艱苦與共嘗。

我今年七十,客綏避兵荒。

黨政軍民學,群議稱壽觴⑪。

苦樂兩相形,不覺倍感傷。

卻之感不恭⑫,請勿事鋪張。

瓜果代雞豚⑬,清茶代酒漿。

題字代壽聯,詞短意更長。

詩文寫性情,所貴非頌揚。

紙箋不拘格,百衲愈琳琅⑭。

不落舊窠臼⑮,吾黨破天荒⑯。

祝壽破常例,推廣到婚喪。

作品注釋

①客綏:客,寄居;綏,綏德。指暫時居住在綏德。

②蔣閻:蔣介石、閻錫山。

③呂梁:山名,在山西省的西北部,當時是國民黨反動派閻錫山的統治區。

④敗絮:破爛棉絮。劉基《賣柑者言》:“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⑤秕糠:秕(研),癟谷;糠,穀皮。老弱轉溝壑:老弱,老人、幼童;轉溝壑,移往溝壑。此句指老人和孩子受凍餓而死,屍體拋在山溝里。《孟子·公孫丑下》:“子之民老贏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⑥逃亡:逃走,此處指逃荒。

⑦警備區:指陝甘寧邊區,當時正戒備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故稱。

⑧黃河一水隔:陝甘寧邊區在黃河的西岸,東岸的山西是閻錫山的反動統治區,中間只有一水(即黃河)之隔。

⑨地獄與天堂:指黃河東岸的閻錫山反動統治區和西岸的陝甘寧邊區像地獄與天堂一樣懸殊。

⑩法幣: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紙幣。當時河東受災,陝甘寧邊區儘管在國民黨反動派封鎖下處境困難,還是籌集了大批款項,採購糧棉來救濟河東災民。

⑪稱壽觴:稱,舉;觴,即酒杯。稱壽觴,舉杯祝壽。此處指辦酒席。

⑫卻之感不恭:卻,推卻,拒絕;恭,恭敬。此句講推辭祝壽又感到對別人不夠禮貌。《孟子·萬章》:“卻之為不恭。”

⑬豚:小豬,此處指豬肉。

⑭百衲愈琳琅:百衲,用多種布片縫製的袈裟稱為百衲衣,即僧衣。法照《送無著禪師歸新羅》詩:“尋山百衲弊,過海一杯輕。”琳琅,美玉,指美好珍貴之物。此句指祝壽題詞的箋紙愈顏色不一、大小不齊,便愈顯得琳琅滿目,豐富多彩。

⑮舊窠臼:即老套子、舊套子。

⑯破天荒:指以前沒有過的創舉。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唐荊州衣冠藪澤,每歲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曰‘天荒解’。劉蛻舍人以荊解及第,號為‘破天荒’。”此處意指祝壽不落鋪張浪費的舊套子,而開創節儉樸實的新形式。

寫作背景

1946年底,國民黨反動派胡宗南軍隊準備進攻延安。遵照毛澤東的戰略部署,為了誘敵深入,黨中央和解放軍主動撤離延安。徐特立根據黨中央的安排,撤離延安後客居在黃河沿岸的綏德。1947年1月,徐特立70大壽。毛澤東特意送給他一盒壽糕,在盒子上面親筆題寫了“堅強的老戰士”6個大字。周恩來和朱德也分別寫了“人民之光,我黨之榮”和“當今一聖人”的題詞送給他。黨中央還為他七十壽辰寫了祝賀信,信中讚揚了他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對敵人不妥協不動搖的大無畏精神,稱他是“中國傑出的革命教育家”和“全黨自我犧牲和艱苦奮鬥作風的模範”,並號召全黨全國人民發揚他的一切優良品質。黨中央還在延安召開隆重的祝壽大會,延安各界人士冒著嚴寒,紛紛前來為他祝壽。徐特立深知黨中央在此時為他祝壽的政治意義,但想到人民的疾苦,心中仍覺不安,於是揮筆寫下這首長詩以自勉、自戒。

作品鑑賞

在該詩中,詩人嚴厲譴責了蔣介石、閻錫山等國民黨反動派殘暴肆虐、禍國殃民的罪行,對國民黨統治區災民們“敗絮不蔽體,充飢唯秕糠,老弱轉溝壑,少壯半逃亡”的悲慘生活給予了深切的同情。詩中熱情讚揚了邊區政府在遭受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處境困難的情況下,還籌集大批款項購買糧棉來救濟國統區災民的做法,體現了黨和人民“艱苦與共嘗”的血肉感情。在“苦樂兩相形,不覺倍感傷”的情況下,詩人對“自壽”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卻之感不恭,請勿事鋪張”,並對“祝壽破常例”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瓜果代雞豚,清茶代酒漿,題字代壽聯”,“所貴非頌揚,紙箋不拘格,百衲愈琳琅。”充分表現出詩人嚴於律己,與人民同甘共苦的思想感情和樹立新風、艱苦樸素的高尚品德。

全詩感情真摯,語言平易,對比鮮明。平易的語言中凝縮著深刻的思想內容,強烈的對比下傾注了詩人鮮明的愛憎。詩人鞭撻黑暗,歌頌光明,聲討罪惡,讚美仁政,雖沒有石破天驚之語,卻字字都有千鈞重。此詩名為“自壽”,其意卻在自戒、自勉。透過詩的字裡行間,世人看到的是一個“客綏避兵荒”,“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堅強老戰士”的形象。這個形象,令人警醒,使人感奮,給人以力量。從這個形象身上,世人看到了中國的前途,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之光。

作者簡介

徐特立(1877~1968),又名徐立華,湖南善化人。二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一九三四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徐特立文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