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大院

丁家大院

丁氏莊園(又名丁家大院),位於四川省級風景名勝區——朱德故里儀隴縣琳琅山景區內的轎頂山下,距朱德誕生地半公里,與朱德父母故居相背而居,又與全國聞名的朱德故居、故居紀念館、琳琅水庫等紀念地和風景點緊密相連,四周山巒起伏,阡陌交通,一派田園風光。

基本信息

建造時間

莊園始建於清光緒32年(公元1906年),占地面積6800 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系穿斗結構,房108間,門120道。內有花園、天井、炮樓,外有護城河圍繞莊園。整個建築中西合璧,建築歷時18年。院內門庭對稱,雕梁畫檐,樓閣亭榭布局雅致,結構巧妙。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無論從建築規模還是從建築工藝的精美來看都堪稱傑作。當地老百姓叫“丁氏地主莊園”“丁家大院” 。

民國時號稱“川北第一莊”。丁氏莊園為清末民初客家後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主持所修建的。1906年富甲一方的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在琳琅山腳下選擇了一塊“吉地”,為了建造大宅院,他們從附近縣市高薪聘請了技藝高超的石匠和木匠,從設計、修建到裝飾,前後共花費了18年的時間。直到1925年,丁氏莊園才全部竣工。客學專家稱其為“最後的孤獨”,因為這樣完整地走進現代人視野的客家民居,特別是儀隴客家民居已屈指可數,又因其保存完整,堪稱川北客家民俗博物館。2002年12月,四川省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莊園照片 莊園照片

丁氏莊園坐北向南,一樓一底,整座莊園為土木群體建築。作為土木結構的民居,丁氏莊園的木材用料均選伐自於琳琅山上的楠柏之木,內花園四周共有庭柱14根,直徑均在0.5米以上,通高10米,比普通的大一倍,每根庭柱上都有木刻龍頭,栩栩如生。整座莊園沒有一釘一鉚,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縱橫交錯,相互連結,完整而堅固。

莊園牆體特色

整個莊園它是由石、土、木三種原料構建成的,這石基最長的有3.8米,最短的也有2。8米,最高90厘米,寬40厘米,最具有特色的應該要數牆體了,丁氏莊園的房屋基礎結構堅固,用料考察。基石堅硬細密。牆體選用了本地最好的紅色粘土,其中大量摻雜了河沙、古灰、瓦礫、柏木條、竹木條,並輔之以糯米漿、紅糖水、桐油、雞蛋清,以增加牆體粘性和硬度。據說建築時,要求工匠每天只築一板高的牆,主人在築好的牆上任意掏個小洞,灌上水,經過12小時以上,若滴水不漏,才算合格,方能往上築第二板牆,可謂精益求精。

丁氏莊園設計完美,做工精美,氣宇軒昂,主次分明。為了採光和排水,其設計者為其設計了一大二小5個四合院,大院居中,兩邊各一小院。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走廊巷道樓與樓之間有走廊和門庭相通,生產 生活十分方便,真的是匠心獨運,讓你感受到既寬敞博大,又曲徑通幽。莊園的空間有暢通,有阻隔,既出人意料,變化無常,又中軸分明,講求對稱,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充分體現了中西方文明相結合的建築風格。

木雕藝術

莊園的挑肩梁頭及坐斗均外飾以雀替,鏤刻有瑞雲、荷花、牡丹、仙獸、花瓶等,造型如鳳凰展翅,似是要一飛沖天。木柱兩邊的雀替,除裝飾之外,還是分擔負荷的構件,古色古香之氣十足。將人們引向一種賞心悅 目的審美境界。

丁氏莊園大小窗戶總計70多眼,圓形的、長方形的、六角形的,簡繁有序,穩重古撲,姿態紛呈,各具特色。窗飾均分為三層,內層為窗門中層為防盜木柱,外層為窗雕。可惜木質不易保存,損壞十分嚴重,唯有雕樓下的兩眼窗雕保存完好。內堂12個外窗均是雕花窗格,“五福捧壽”、“壽鶴延年”等反映了人們追求長壽的心理;“纏枝葫蘆”、“多子石溜”寄託了人丁興旺的願望;而“松梅竹”則表現了歲寒三友的清氣,圖案千變萬化,造型手法各異,木質多種多樣,恰似木雕展覽,使遊人眼花繚亂。獨到之處,讓人耳目一新。

丁氏莊園不但木雕精雕細刻,石刻也是精工細磨,如玻似鏡;樓閣走廊雕欄玉砌,濃妝淡抹;形式自由多樣,構思奇特,圓周滑潤豐滿,浮雕行雲流水,透雕玲瓏剔透,熔書法繪畫詩文為一爐,把主人的思想寄託全部融匯其中。以激勵意志陶冶情操、教化他人、制約後人。

莊園內的雕刻藝術,既是圖形裝飾的重點,也是儀隴客家人審美觀的物化,它所彰顯的建築藝術與文化印記,無不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其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裝飾技藝雕刻技巧見證了儀隴客家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

文化意義

丁家的發家史既是客家人遷徙生存繁衍及客家文化民俗風情的最好見證,又是客家人勞動智慧的結晶,她以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海內外遊客,並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