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1932年2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
1953年8月,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
1953-1983年,上海第九棉紡織廠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 1983-1993年,上海紡織工業局副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84-1991年,兼任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
1984-1994年,兼任紡織工業部印染開發中心主任。
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農場輕紡工業開發領導小組組長。
1992-2000年,兼中外合資上海四通紡織公司董事長。
1994-1997年,上海聯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百樂毛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百樂染整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6年,上海紡織展覽技術服務中心顧問。
2000年,上海四通紡織有限公司顧問。
經歷
丁力,1932年2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的一個農民家庭。1945年國小畢業後進入無錫縣立國中,1948年到上海讀高中,畢業於上海澄衷中學。丁力的母親和其他家屬成員中有多人是紡織職工,對紡織工業有深厚感情。
1953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棉紡織專業,分配到上海第九棉紡織廠工作,歷任技術員、工程師、科研科副科長等。1954 年被評為上海市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
1958年,畢業於中蘇友協俄語專科學校(大專)。
1958年,起開創了靜電紡紗的研究,擴大中試後任靜電紡紗車間主任。
1959年、1963年、1964年,曾作為先進集體的代表出席上海市先進工作者大會。
1966年4月,作為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出席上海市科技大會。“文化大革命”中,丁力被下放到車間勞動,在此期間研究試製成細紗和捻線紡滌棉產品的空氣軸承迴轉鋼領。
1977年,當選為上海市及紡織工業部的先進工作者和工業學大慶先進個人,1978年任廠副總工程師,1978年3月出席全國科學大會並被評為先進個人。
1978年、1979年、1981年當選上海市勞動模範。
1982年升高級工程師,1989年晉升為上海紡織系統首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83-1993年任上海紡織工業局副局長。
1984-1991年兼任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1984-1994年兼任紡織工業部印染開發中心主任,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農場輕紡工業開發領導小組組長,1992-2000年兼中外合資上海四通紡織公司董事長。
1994-1997年任上海聯合實業股份公司、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上海百樂毛紡織有限公司、香港百樂染整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丁力於197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丁力是上海市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委員。其中第五屆時任政協科技委副主任,第六、第七、第八屆任政協經濟委副主任。
丁力是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二十、第二十一屆副理事長、第二十二屆名譽副理事長,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第六、第七屆理事長。
研究開發
開創靜電紡紗研究
1958年,在全國掀起的大搞技術革新與技術革命高潮中,丁力大膽創新,提出了靜電紡紗的構想,跳出了環錠紡紗的錠速、鋼絲圈線速度等的極限,開闢了一條能高速度、大卷裝、縮短工序的紡紗新途徑。靜電紡紗的研究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被列為國家經委的重點科研項目,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等中央領導曾親臨考察。 靜電紡紗的研究牽涉到許多高新技術與基礎理論。丁力任靜電紡紗科研組組長,不怕困難,刻苦鑽研,努力學習,帶頭探索,取得一個又一個技術上的突破,並從單錠試驗擴大到多錠樣機,紡紗線速度達到了每分鐘60米,為當時環錠紡紗的2-3倍,而且噪音低、耗電省,車間含塵量少。
丁力在靜電紡紗研究中,解決了許多技術關鍵。
主要的有:
通過研究靜電場對纖維材料作用的機理,提出了合理控制纖維材料的含濕量,並解決了棉條給濕的方法。
通過對開松的纖維在靜電場和氣流中的運動分析,研究了最佳化的靜電紡紗器幾何結構和相應的工藝參數,從而成倍提高紡紗速度,大大降低了過高的紡紗捻度,簡化了接頭操作,解決了纖維擴散,提高了製成率,向生產實用跨前了一大步。
通過對提高加捻效率的研究,進行了在高速紡紗條件下的測定,設計出空芯離心加捻管等關鍵部件。
在靜電紡紗創造發明的六個權項中,丁力提出並和專題組人員一起解決了五個權項。與此同時,為滿足研究工作的需要,還研製成適用的高速動平衡儀、閃光測速儀和空氣軸承中頻電動機等配套設備,獲得三項上海市四新展覽會成果獎。
在各級領導的支持和重視下,靜電紡紗的整個研究過程先後共組織了108個協作單位參與研究與製作。
靜電紡紗在上棉九廠建成2000錠的中試車間,1985年通過鑑定,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丁力為第一發明人。
從1981年起靜電紡紗車間已能盈利,累計生產的棉麻混紡紗出口創匯達200多萬美元,獲利達800萬元。
到1985年鑑定時,已將投入的研究和中試費用全部回收。
由於種種原因,靜電紡紗技術未能擴大推廣套用。到20世紀90年代上海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壓縮紡織工業規模時,因上棉九廠關閉而停止生產。
開發研究空氣軸承迴轉鋼領
“文化大革命”中,丁力一度從靜電紡紗車間下放到九棉一紡工場勞動;然而他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鑽研技術的精神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通過調查研究和反覆琢磨,提出了在環錠細紗機上研製動壓空氣軸承迴轉鋼領的構想,該項目被列為紡織工業部的重點科研項目。
丁力在靜電紡紗的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廣博的科技知識。
他根據空氣軸承的基本原理,結合環錠紡紗的工藝特點,考慮到環錠紡紗高速的關鍵是鋼絲圈線速度達到一定高度時,由於和鋼領的摩擦而易燒毀,產生飛圈,從而限制了紡紗速度的提高。如果將鋼領由固定改為可以高速迴轉,在紡紗過程中,在紡紗張力作用下,迴轉的鋼領體與底座之間會形成如同空氣軸承一樣的氣墊,從而形成一個動壓空氣軸承迴轉鋼領,就可大大減低鋼領與鋼絲圈的相對運動,因而就可以突破飛圈對紡紗速度的限制。
通過大量的實驗和改進,研究摸索了一整套工藝參數和技術要點,設計出了能夠生產套用的空氣軸承迴轉鋼領。
經過擴大試驗,於1975年6月在滌棉產品上推廣套用了2萬錠。
1977年5月,紡織工業部組織了技術鑑定,認為該技術已達到並超過三個“五十”(折合單產50公斤、千錠時斷頭在50根以下、卷裝容量增加50%)的指標要求,測定的綜合效果比固定鋼領可增產5%-8%。接著,丁力又研究了在捻線機上使用的空氣軸承迴轉鋼領,於1979年5月推廣到8500錠,達到增產22%的效果。
這兩項技術成果1978年都獲得上海市和全國科學大會的重大科技成果獎,1980年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丁力為第一獲獎者。迴轉鋼領也由於多種原因未能在更大範圍內推廣套用。
成就影響
推動上海紡織工業的技術進步
黨的十三大以後,全國出現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各項工作蒸蒸日上。丁力於1983年擔任上海紡織局副局長以後,積極籌劃,認真研究,狠抓技術進步。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大力推廣科技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組織了一批重大項目的攻關和一大批企業的技術改造,使上海針織、服裝、色織、化纖、絲綢、紡機和棉紡織印染的行業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觀,建成了針九、針織大樓、針織五廠、中紡機、一紡機、二紡機、聯吉滌綸總廠、一絲印、七絲印、二毛、三毛等一大批樣板廠和先進企業。有近300多家企業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
從1982年到1993年的10餘年中,共籌集各類資金技措投資近70億元(包括技術設備引進近4億美元),比前30年的技措投資總和增加22倍,加速了上海紡織行業的技術進步。全局固定資產原值從24.94億元上升到81.27 億元,淨值從12.41億元上升到52.05億元,全局系統的勞動生產率(元/人年)由2.8萬元/人年上升到4.5萬元/人年。
為了提高化纖原料的自給率和生產水平,1988年,在丁力的全力爭取下,經有關領導機關批准,上海紡織系統興建7萬噸聚酯項目——上海紡織滌綸總廠,由上海化纖公司承建。當時該項目是上海紡織局有史以來最大的項目。經論證於1989年由上海市建委、計委、經委批准了擴初設計,總投資6.2億元,工程分兩期,第一期年產37000噸(日產120噸);第二期年產33000噸(日產100噸)。該項目由丁力任總指揮,1990年組團去國外實地考察,參觀了美國杜邦公司和德國吉瑪公司的技術和設備情況,經過分析,了解到當時國際上的聚酯單線生產能力以日產200噸在技術、經濟上較為合理,而且日產200噸與100噸的生產線設備價格相差不大,經過全面調查分析後,再覆核了原來的擴大初步設計,果斷決定調整方案,在總規模不變的前提下,採用日產200 噸的生產線,採用技術上較先進、價格也適當的吉瑪公司設備。這項決定得到了上海三委的同意和紡織工業部領導的支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丁力善於抓住設計和施工中的關鍵,深入現場,調研解決問題,把工作落到實處。工程於1994年7月完成,一次開車成功。最後投資費用比原計畫減少了1200萬美元,生產的產品一等品率達98.8%,當年就實現產值(不變價)3.3億元,銷售收入4.4億元,出口創匯313萬美元,實現利潤2729萬元。該項目被上海市政府譽為市優秀工程項目,也是當時國家計委批准的8個7萬噸聚酯項目中第一個投產的項目。
1992年,國家決定為紡織工業設立“自動絡筒機和無梭織機引進技術國產化”專項,引進清梳聯、精梳機、自動絡筒機、噴氣織機、片梭織機及相關關鍵配件的製造技術。丁力抓住這個機遇,會同上海的有關紡機、紡器廠的領導八次上北京匯報,得到各級領導的支持和理解,最終獲得引進德國賜來福238型自動絡筒機,義大利馬佐里精梳機,日本豐田JAT600型噴氣織機及綜架、邊撐等項目,有力地促進了上海紡機廠技術水平的提高,也推動了上海有關紡織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了紡織企業的產品檔次和質量水平,有利於增加出口、減少進口。丁力在以上項目的實施中,積極組織技術交流,認真進行設備的選型與談判,並靈活運用各項政策,爭取最優的選擇。例如在中紡機引進噴氣布機的談判中,利用兩家日本紡機公司都想爭取項目的商機,通過艱苦的談判,把豐田公司轉讓技術的費用從開價120萬美元壓到25萬美元。
1988年,上海市政府為加強科研與生產的結合,提出了14 個重點工業會戰項目,其中“多功能塗層複合織物”項目由上海紡織局承擔,丁力任該項目的會戰領導小組組長。他從組織上加強領導,技術上層層把關,親自選點落實任務,經討論共確定68 個攻關課題,組織全市各大學、有關研究院所、企業等100多個單位開展課題攻關招標活動。在會戰項目進行中,他始終抓住重點,及時組織力量解決。如原來PU轉移塗層的轉移紙使用壽命短,常會發生斷裂。丁力直接與攻關組人員一起研究,採取措施,並提出調整工藝參數,將運轉速度、轉移紙的張力等都進行了調整,同時積極加強操作人員的培訓,提高操作水平,使轉移紙的使用壽命由2-3次延長到20次。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共鑑定了39項成果,獲上海市科技振興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7項。與此同時,還開發了紡織新產品18類、50餘種,為紡織局向高技術和高附加值方向開拓了新途徑。1989-1992年期間,上海共生產了5670多萬米各類塗層產品,產值達2.84億元,創利3000萬元,創匯700萬美元。
丁力一貫重視科技開發和研究工作。在他擔任副局長期間,從1985-1993年的八年中,上海紡織系統共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36項,紡織工業部科技成果獎100項,上海市科技成果獎98 項。在他兼任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期間,更直接主持擬定了上海紡研院的科研規劃,審定科研項目,落實研究任務,對推進上海紡織系統的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熱心組織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丁力十分重視開展技術交流和國際合作。1984年,他代表上海市紡織工業局,與上海市貿易促進會、香港雅式公司商定每兩年一次在上海舉辦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該展覽會延續至今不間斷,已成為上海具有國際影響的最大展覽會之一,對了解和交流國際、國內先進技術,提高技術人員的水平,擴大眼界,促進新產品的開發,都有重要的影響。此外,他在與國內外紡織界的交往中,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凡對發展我國紡織技術有利的事,他都樂意熱心促成,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丁力在科技界承擔了多種社會職務。他曾擔任兩屆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兩屆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一屆上海市楊浦區科協主席,兩屆上海市科協委員,多年擔任《紡織學報》編委會主任,1996年曾被評為中國科協及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的先進個人。
丁力對人才培養十分熱心。從1986年起,連任上海市紡織局的高級技術職稱評審會主任,1989年起連任兩屆上海市工業系統教授級高工的評審,1988-1992年連任兩屆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曾多次應東華大學的邀請擔任碩士生、博士生答辯評審,為上海紡織系統的人才培養做了大量工作。
丁力知識淵博,經驗豐富,寫過許多學術文章。2002年起應中國紡織出版社約稿,組織了一批國內的棉紡專家經過兩年的努力編寫了《棉紡手冊》(第三版),共200萬字,已於2004年10月出版。丁力親任主編,為手冊的編寫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丁力幾十年來為我國紡織科技事業辛勤工作,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是有權威的學術帶頭人。丁力為人誠懇,作風踏實,治學嚴謹,品格高尚,在我國紡織界深受人們敬重。
主要論著
1、丁力,鄭毓秀,戴自藏(筆名丁鄭戴);空氣軸承中頻電動機;電世界;1963。
2、丁力,靜電紡紗工藝特性和發展趨向;全國第一屆新型紡紗學術研討會,1979。
3、丁力,姚妙福;空氣軸承迴轉鋼領的基本原理、設計工藝特點及經濟效果。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南寧全國學術討論會,1981。
4、丁力;靜電紡紗基本原理、工藝特點及發展趨向;全國第二屆新型紡紗學術研討會,1981。
5、丁力;靜電紡紗中試車間經濟效益初步分析。全國第三屆新型紡紗學術研討會,1983。
6、丁力;空氣軸承迴轉鋼領的研究與生產實踐;紡織學報,1985(2)。
7、丁力;關於推進紡織工業技術進步與提高經濟效益的研討;紡織學報,1997(5)。
8、丁力主編;棉紡手冊(第三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