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診病

一脈診病

《一脈診病》在傳統中醫脈診的基礎上,運用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應激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基本理論,對應人體內物質、能量與信息三大要素之間的關係,探索性解釋現代脈診的基本原理。探討現代脈診中脈管的分層、臟腑的分屬、脈診與辨證、脈診與病因病機,提出現代脈診中新的脈診觀念,介紹現代脈診的方法和技能。詳細闡述常見病、多發病在寸口脈的特徵,並為每一種疾病附加了脈圖、脈案。作者試圖用中西醫結合的觀點對傳統中醫的28脈進行全面分析。

作者簡介

范建忠,男,1973年出生,漢族,江蘇如皋人,現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江蘇省如皋市蒲西醫院副院長。20歲開始對中醫傳統脈學感興趣,堅持不懈地苦研脈學二十年。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作者改變了現代中醫以問診為先的傳統診療模式,改以切診(把脈)為先,基本不用病人開口,光憑把脈診斷疾病,再與病人陳述的症狀及現代物理檢查相對照,把脈診病的準確率達85%以上。現代脈診,可直窺疾病的病因病機,並可定病位及指導治療,幾分鐘內通過把脈進行科學辨證,然後處方用藥,一氣呵成。

編輯推薦

《一脈診病》作者在書中首提“滯脈”的概念,“滯脈”的發現,為現代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的動脈硬化等提高了早期診斷率,並可提前進行干預。

書籍前言

脈緣

筆者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祖輩無一人行醫。我在88年考入中醫學校時,竟不知中醫是乾什麼的,只知道有學上,畢業後國家包分配,在醫院工作,是個鐵飯碗。到了學校,開始學中醫時,也不是特別感興趣,就機械地跟著課程在學,畢竟要應付考試。學習的過程中,漸漸地感了興趣,原來中醫博大精深!當時的我和現在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一樣,雖對中醫感興趣,但也不知道工作以後能不能適應病人、適應工作、適應社會,有些迷茫。因為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病人都不太信任年輕中醫,剛畢業的年輕中醫生在臨床上很難獨立展開工作,這是事實。不過,剛工作不到兩年,筆者就打破了慣例,在當地小有名氣,不是其他,就靠脈診!因為脈診,我可以不用病人開口,便知病情八九。有了脈診,我在疾病的診斷上,準確率明顯提高。有了較高的準確率,同時又能洞察疾病的病因病機,治療效果也大大提高。
實習時,我的帶教老師是一家中心醫院的院長,剛剛辭官一年,專心坐門診。老師通曉儒、釋、道,溫文爾雅。記得在實習快要結束的時候,老師對我說:“小范,你用自己的手把自己的脈,要一周時間,這一周時間裡要做到心無二用,一周后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老師平日裡話不多,他這樣鄭重地說這件事,肯定有他的道理,我很重視。於是在這一周里,我全心全意地就做把脈這一件事,坐著在把脈,站著在把脈,走路在把脈,睡覺前也在把脈,只要沒睡著,就像單相思一樣,天天左手摸著右手,右手摸著左手。把脈前,我對脈象的理解,就停留在《中醫診斷學》上的28脈上,而且印象並不是那么清晰,有些模糊。把脈後,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脈的形象也一天一天地感到變化,書本上的28脈,也漸漸地感到清晰起來,滑脈是什麼樣子,弦脈是什麼樣子。一周很快過去了,第8天,在跟師坐門診時,老師讓我給一位病人診脈,我小心翼翼地把脈,這是我第一次規範性地診脈,5分鐘後,我說:“這是浮緊脈。”老師複診後點了點頭,老師的肯定,增加了我的信心。從那時起,我對脈象有了興趣,因為臨近畢業考試,無奈,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老師。
工作後,沒多長時間我對書本上的28脈有了指感,在臨床上幫助很大。當時我就有了“把脈診病”的想法,再去請教老師,老師說:“我也只局限於28脈,不過,聽說過民間有人可以通過脈診說出病人的症狀,你可以研究研究。”二十年前,那時網路不發達,訊息也很閉塞,自己也不知道把脈到底能不能診斷疾病,於是,我開始了漫長的獨立探索過程。最初的研究是“以病證脈”,因為每一種疾病可有一些特異性指征,而特異性指征可成為相同疾病的共性指征。如心悸,在左寸內側心部脈必有浮、動,而心脈浮、動是心悸的特異性指征,也是心律失常產生心悸症狀的共性指征。在這個過程中,我經過了無數次失敗,才總結出一些疾病與脈象特徵之間的關係。再如胃炎,在右關部有一些病理特徵,在臨證中,右關部的那些病理特徵不一定都是胃炎,我很納悶,在數百例胃炎患者對比中,我終於發現沒有胃炎但在右關部的那些病理特徵其實是一種偽征,通過比對可以很簡單地區別出來。漸漸地不到兩年,從“以病證脈”基本升華到能夠“以脈證病”。雖然過程艱辛,但畢竟走過來了,在當地也有了一點小名氣,病人逐漸多了起來,我臨床實踐脈診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1996年,記得有一40多歲的女病人,就診時咳嗽,少量咯血,全胸片示:肺結核。當時的脈診,右寸脈沉澀粘滯,整體脈象數而無力,從症狀到檢查再結合脈象,我考慮此病人可疑肺癌。因為肺結核的病人脈象應數而有力,右寸脈應洪實而非沉澀粘滯,於是我就把我的觀點直接告知了病人家屬。病人第二天到某三級醫院檢查,診斷還是肺結核,回來後在別人那裡把我大罵一通(什麼難聽的話都罵了),主要是罵我這個醫生草率、不稱職,明明肺結核,硬說是肺癌,把病人家屬嚇得要死,我聽後心裡很是難受,同時也很疑惑。過了兩個月,該病人經抗結核治療未效,再去上海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為肺癌,此時病人全身狀況很差,失去了手術的意義,化療效果不好,已無力回天,四個月後死亡。之後,在街上與該病人家屬偶遇,他當面致歉,我淡然:“理解,沒事。”
隨著病人越來越多,診脈後我及時與病人的症狀、體徵包括實驗室檢查相對照,積累了不少的脈案經驗,總結了一些關於脈診與辨證以及脈診與病因病機之間的特有聯繫。
現代脈診離不開現代醫學,在病人進行血液常規檢查後,通過十餘年的臨床比對,我發現血沉增快的病人,脈搏在脈管的3、4層的平均力度高於均值;血象增高的病人,脈搏在1、2、3、4層的平均力度高於均值,脈管增寬,可有熱輻射感;血紅蛋白、紅細胞減少的病人,脈呈芤象;血小板減少的病人,脈的內容物稀薄等等。
在疾病與脈象之間,我是這樣理解的,疾病與病理脈象是一種相對應的關係,醫生看病用藥的過程其實就是使不正常的病理脈象修復成正常的生理脈象而已,簡單的說,看病就是修脈。
學習現代脈診,首先不要被把脈如何之難、脈象如何複雜所嚇倒,其實我們可化繁雜為簡單,把脈象的浮與沉、遲與數、脈搏的有力與無力、脈管的軟與硬以及脈溫的高低,這五對脈象要素搞清楚,就可以初步地進行把脈診病,中醫傳統脈象有27、28、32等很多種,則分貫於這五個脈象要素之下。
在熟悉和掌握現代脈診的方法後,我覺得看病簡單多了,所謂的疑難雜症並不疑難,通過現代脈診推斷疾病(含疑難雜症)的病因病機,確定病位、病性,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等基本原則,把病脈逐漸調成平脈,機體本身的自身免疫調節系統進入自我修復狀態,那么機體就由病理走向生理,由疾病走向康復。
一直以來,我相信現代脈診將會帶來中醫脈學診斷的革命,會改變傳統中醫診斷的模式,對醫生尤其是中醫將產生很大的影響。學會現代脈診,可直窺疾病的病因病機,並可定病位及指導治療;學會現代脈診,可在病人中直接建立起信任關係!
在本書撰寫的過程中,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全國名老中醫邵榮世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教研室主任楊繼兵博士百忙之中親自指導和幫助,恩師奚年敏老先生、老同學南通市中醫院的徐廣飛碩士幫我修稿,特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近年來,研究脈象的人越來越多,尤其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山東省中醫院腦病科副主任)齊向華教授、“脈痴”羅愚先生等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令我感動,讓我在研究脈學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動力,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敬意!
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書中定有不足之處,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脈學博大而精深,筆者意在拋磚引玉,敬請各位師長、同仁批評指正。

范建忠
壬辰年於江蘇省如皋市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現代脈診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血流動力學

第二節 血液流變學

第三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

第四節 應激

第五節 對現代脈診基本原理的總結

第二章

現代脈診的探討

第一節 現代脈診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節 脈管的分層

第三節 臟腑的的分屬

第四節 脈象要素

第五節 脈紋原理的探討

第六節 增加新脈

第七節 診脈的方法

第八節 脈的胃、神、根

第九節 察“獨”

第十節 脈“度”

第十一節 脈的均衡性

第十二節 年齡與脈象之間的關係

第十三節 脈診與病因病機

第十四節 脈診與辨證

第十五節 舍脈求證的探討

第十六節 相兼脈的探討

第十七節 客觀因素對脈象的影響

第十八節 兒童、婦女的脈象特點

第十九節 關於脈診儀的研究

第三章

寸口脈與疾病

第一節 常見整體脈象性疾病

第二節 寸口脈的分屬與疾病

附:

1. 惡性腫瘤

2. 骨傷疾病

第四章

傳統脈象

一、浮脈(統洪、虛、散、芤、濡、微、革七脈)

二、沉脈(統伏、牢、實、弱、細五脈)

三、遲脈 (統澀、結、代、緩四脈)

四、數脈 (統滑、緊、促、動、疾五脈,附弦、長、短三脈)

附:

(二十六)弦脈

(二十七)長脈

(二十八)短脈

另附:十怪脈

參考文獻

(1)趙恩儉 《中醫脈診學》 第五版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2)金惠銘等 《病理生理學》 第五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3)袁錦楣等.《臨床神經免疫學》. 北京: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4)張鈞華等 《臨床血流動力學》北京 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 1999

(5)張翼等 《實用血液流變學》 南寧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

(6)朱大年等 《生理學》第七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7)陳賢坤 《中外健康文摘》 月經周期雌激素的變化與脈象的相關性 2010年第17期

(8)肖進順 《中醫脈學三字決》 第二版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

(9)許躍遠 《大醫脈神》 太原 山西科技出版社 2010

(10)韓金祥 《健康報 中醫周刊》5 中醫研究應以“氣”為切入點 2011 年 11 月 16 日

(11)壽小雲 《壽氏心理脈學》(第一版)[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年,198-233

(12)齊向華 《辨證脈學》(第一版)[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