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現代學者胡適作詩]

《一笑》是現代著名文學家胡適所做的詩。

作者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

詩作原文

一笑

作者: 胡適

一笑[現代學者胡適作詩] 一笑[現代學者胡適作詩]

十幾年前

一個人對我笑了一笑

我當時不懂得什麼

只覺得他笑得很好

那個人後來不知怎樣了

只是他那一笑還在

我不但忘不了他

還覺得他越久越可愛

我借他做了許多情詩

我替他想出種種境地

有的人讀了傷心

有的人讀了歡喜

歡喜也罷 傷心也罷

其實只是那一笑

我也許不會再見那笑的人

但我很感謝他笑的真好

夏平(一笑)

夏平(一笑) 夏平(一笑)

字:半坡;號:一笑、老夏.

夏平(一笑)作品 夏平(一笑)作品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書法擅長篆書、草書;國畫擅長於竹、魚、紫藤,享有“清華一竹”之譽。先後結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全國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作高級研修班和中國文化部首屆全國中國畫拔尖人才高端培訓班,現任四川省長江畫院國畫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級研修班郭石夫大寫意工作室畫家、霍春陽傳統藝術研究會會員、文化部中國書畫藝術創作基地畫家及清華美院創作基地畫家(北京)、四川省成都國際濃園藝術村特邀畫家。

文章

原文

齊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銘:“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

人生於天地之間,有人稱讚,就一定會有人詆毀。這就像天氣一樣,有晴就有陰,有陽光普照,就有陰雨綿綿。這道理也許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齊老那兩笑,並不容易。

別人誇獎,自然歡喜,高帽子誰不願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聰慧,稟賦過人,二三十歲就官拜七品縣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師——清乾隆年間的名臣尹文端辭行。尹文端問:你此去赴任,都準備了些什麼?袁枚老老實實地回答:學生也沒有準備什麼,就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尹文端一聽有些不高興,說你年紀輕輕,怎么能搞這一套,還是要講究勤政務實呀!但袁枚說,老師你有所不知,如今社會上的人都喜歡戴高帽子,想您老人家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真是鳳毛麟角呀!尹文端聽罷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為才子,對世事洞明如鏡,在不知不覺中,就將一頂高帽子送給了尹文端。

連自以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譽之,一笑”,何況普通人呢。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做到“人譽之,一笑”,那么他無論做什麼都能夠瞭然於心,淡然處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經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更進一步,如果能夠做到“人罵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有一段時期,釋迦牟尼經常遭到一個人的嫉妒和謾罵。對此,釋迦牟迪並沒有惡語相向給予回擊。他心平氣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這個人終於罵累了。這時,釋迦牟尼微笑著問他:“我的朋友,當一個人送東西給別人,別人不接受時,那么這個東西屬於誰呢?”這個人不假思索地答道:“當然是屬於送東西的人自己了。”釋迦牟尼又問:“那么謾罵又屬於誰呢?”這個人聞聽此言,一時語塞。從此,他再也不謾罵釋迦牟尼了。

面對突如其來的誹謗和指責,釋迦牟尼不為所動,表現出了少有的冷靜與清醒。他不理睬,也不還擊,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而是以他慈悲寬大的胸懷,讓指責無處落腳,將謾罵化解於無形,讓對方最終自慚形穢,敗下陣來,而且,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面對無聊的誹謗與謾罵,有時候,一笑其實就是最有力的還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