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風吟

一地風吟

一地風吟由巴蜀書社於2008年10月1日出版,作者是丁武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一地風吟(安順明清人文之旅)》浸透了濃厚的人文情意。從選材到鋪敘,渲染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生動感人的事件。歷史人物、事件仍不過是借題發揮的一個由頭。閱讀中你會很容易發現,敘事記言點到為止,字裡行間議論抒情比比皆是。有時連描繪山水風物也透出抒情。遙望逝去的歲月、遠去的背影,讀出的是我們一代中國文人的即時思考。我們熱愛祖國民族,捍衛人及生命的尊嚴和自由,謳歌智慧,揚棄愚昧,勇於承擔責任,愛戀親友,願為天下蒼生作出貢獻,也盡力使自己的一生過得精彩。這一切都曲折卻明白地體現在《一地風吟》中,所謂文如其人,文膽、文情、文心,歸一人心耳。

《一地風吟(安順明清人文之旅)》內容分為四個版塊,以人系事,回溯追憶明清時期安順人士和來安順的人士的行跡言行。“人文”則是三十三篇非虛構性文化散文賴以串聯的紅線。不論今人古人、天子庶民,也不過以天地為羈旅,百年光陰,倏忽而過。然而人文不滅,文採風流,世代芬芳。正是作者刻意關注人文,著意描述人心,抒情寫意,皆成錦繡。

本集中附有六十多張有關安順的圖片、老照片,多為民國以前繪製或攝製,其中不少還相當珍貴。它們自是安順人文風物的見證,也是文集的組成部分。序言的主題則是論述作者與我以及知青朋友們四十年來的追求歷程,也附上兩張舊日照片,分別攝於1970年和2000年,三十年間,我的幾位鐵哥們兒已從青澀轉呈老道,但嘯詠山水,笑傲人間的意氣沒有改變。可惜照片後景上沒有白塔,那可是安順城中的標誌性建築,塔不算高,也沒有文廟前的透雕龍柱珍貴,但我每每夢回故鄉,隱約出現的景物只有塔影和虹山湖水,那是我少年嬉戲的去處,是遊子歲月集攥的家園情結。祈願春風更多眷顧我的故鄉小城。它現在相當熱鬧,但遠稱不上繁華,都說有後發優勢,其中也包括保住自然生態、傳承利用人文資源方面,這也許是《一地風吟》學術之外的現實意義。

目錄

春風恨不到天涯(代序)

壹 歲月留痕

興學記

征服者

衛所的建立與衛學

尚存的歷史印記《郭子章疏》

康熙朝:一個文教蔚興的年代

“文教遐宣”匾與安順義學

科舉之路

習安書院的創立

歷史風雲中的鳳儀書院

短暫的學堂時代

瞿鴻錫與安順中學堂

驛站煙雨

160知府600縣官

沉重的翅膀

罌粟花開

貳 長路心語

徐霞客過安順

天涯孤旅

彳亍陌路

戊寅年四月十九日

安順:二十八個字

異境天開

面揖飛流

喚醒山靈

大山之緣

遠去的背影

梅月雙清

智者廠石

1746年之後的陳法陳慶升父子

遙遠的絕響

楊樹做官的二十個“不為”

夢歸何處

滿天是凌雲

蹚過混濁的河流

叄 風雨人生

進士第一人

梅豸之仁

徜徉於天堂地獄之間——悲情吳三桂

千叟宴上一奇翁

父子兩清官

胡林翼的牛刀小試

奇人楊春發

硯石山農

何威鳳的傳奇人生

亮太陽

人間情

入泮路

青雲志

京華行

行路難

鳳之儀之寄語青鸞

鳳之儀之振羽丹山

肆 屯堡一束

鳥雞龍藏與安順屯堡人

最早的屯堡

唯忠為大的標記“待詔亭”

神佑

山遐

青山遮不住(代跋)

後記

摘要

壹 歲月留痕

興學記

征服者

公元1381年lO月,當明太祖朱元璋走出皇城,站在南京城外龍江關,親自為即將出征的征南將軍傅友德及副將軍藍玉、沐英等一干將軍餞行之時,他並沒有想到,這支迅速調集起來的三十萬征南大軍,此去僅僅才一百多天,就征服了雲南全境。那飛馳而來的八百里加急呈上的塘報又分明寫得清楚。1382年元月,盤踞雲南的元朝梁王勢力兵敗如山倒,梁王巴匝刺瓦爾密逃離昆明城,焚毀龍衣,先將王妃及王子、女兒趕人昆明湖淹死,自己同大臣們集體自殺;是年四月,另一支土著勢力,大理的段氏王朝數百年的基業隨之傾覆,其王爺及親屬均解縛到京。

這場空前快捷的勝利,得益於出征前朱元璋對情勢的判斷和指授的一個果敢精明的方略:即東路軍作為主力出湖廣後,由主將軍傅友德直接統領,以最快的速度一舉占據一個叫“普定”的地方。普定既下,即雲南全境俱無禁止,駐守昆明大門曲靖的10萬元軍皆危如累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