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奮鬥:獨活與無法獨活

《一個人奮鬥:獨活與無法獨活》內容簡介:如今青年一代,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和競爭壓力,他們是一個社會熱點群體,牽動著中國大多數家庭的神經。大學生、青年本來還沒有完全自立,遇到社會失業率高等種種現實時更加困惑無助,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是希望所在,也是全社會家庭關注的核心結點。 《一個人奮鬥:獨活與無法獨活》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獨立就是單腳也要站立》擺事實,從社會各大熱點問題出發,展現當下青年生存現狀。第二部分《人人做常識家,人人都有尊嚴》理性分析,強調常識也就是強調理性精神、公民意識。第三部分《幸福的花兒自己栽》,提供方法論,給出具體實際的建設性建議。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個人奮鬥:獨活與無法獨活》強勢作者團隊,資深批評家、評論家、媒體人深度解析青年問題。強勁推薦陣容:梁文道、張鳴、許知遠、撰文推薦。當年明月、安意如、南派三叔、姚晨滄月、曹三公子、連鵬聯袂推薦。讓你的青春不迷茫,不焦慮,給你心靈正能量!
《一個人奮鬥:獨活與無法獨活》設定獨立、秩序、常識、綻放、尊嚴五大新青年關鍵字,考慮到自我意識是了解當下年輕人的有效切入點,《一個人奮鬥:獨活與無法獨活》把與自我意識息息相關的“獨立”放在了第一位。首先得找到自我,認清價值才能張揚個性、獨立思考;其次,個體認識有差距,所以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甚至國家或民族之間不一定完全協調,所以必須具有法制意識並尊重秩序;再次,個性在秩序規範下,我們還需要思考歷史眼觀世界,這就是所謂的常識——事實上,尊嚴其實也是常識的核心價值。它和水、空氣一樣,和每個個體緊密相連。進而,懂得社會常識、尊嚴之後,便是追求自我實現——個人的幸福花朵經歷自我完善的全過程之後終將綻放——此時,世界因你而不同。

作者簡介

王千馬,曾任某報文化主筆,《RODEO》副主編。一心為理想謀,出版小說《媒體這個圈》《她比時尚寂寞》,合著《20世紀60年代:西方時尚符號》。
夏烈,評論家、出版人,曾任盛大文學研究所所長。著有《現代中的傳統訴求》《三個專欄和一堆書衣》《隔海的繆斯》等。
張守剛,《南都周刊》北京採訪中心副總監,被業界視為“網路第一記”。撰有多個報刊和影評專欄。
張亦崢,資深媒體人,搜狐專欄作家,記者。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再卑微的人兒,也有自由的權利——張亦崢
只是留下內心無人照看,靈魂孤苦伶仃,愛情這會兒可是真的被搞丟了——王千馬
網路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好,也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糟。關鍵在於你是否有一個思考的大腦,一顆冷靜的心臟。——張守剛
偽理性遍布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將荒謬演繹得嚴肅高尚,殺人於微妙的錯覺之中。——夏烈
向教育要能力,要精神與自由。——吳海雲

名人推薦

有更多年輕人,我覺得他們會寫得更好;在內地,我發現更多評論人能夠寫出非常優秀、出色的文章,寫的東西我完全想不到,更契合時代、更有影響力,我想,我不再需要繼續去幹了,那個時候,我覺得我可以很舒服了。
——梁文道
按世代順序,80後是一群僭越之輩。人家60後、70後還沒怎么樣呢,你們就冒出來在舞台上大叫大跳了,難怪前兩代人側目。話又說回來,一代人說一代事,誰叫你們那么矜持呢?只消說的好,說的有理,天下就是人家的。70後說80後,一段辛秘,一段苦衷,一片歡笑,幾滴清淚。咱就唱主角了——該怎么著就怎么著吧!
——張鳴
多年以前,批評家哈羅德·羅森堡的一段話深刻地影響了我,我希望它也激起此刻的年輕人內心的憧憬與自省:一代人的標誌是時尚,但歷史的內容不僅僅是服裝和行話。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於荒野。
——許知遠

圖書目錄

前言:曾經被成長,不再“餵一代”
第一部分獨立就是單腳也要站立
一“蟻族”是個偽命題,生存才是真命題
二獨立=買房?是誰在讓我們拜金?張亦崢
三知識還是教育:一個起點與一萬個起點張亦崢
四剩女:愛與性何處安身王千馬
五犀利哥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娛樂張亦崢
六孤舟到國家:秩序不是枷鎖,說話要負責任張守剛
七我們不當“網路暴民”:表達有秩序,別對謊言盲從張守剛
八“拯救世界”不是個笑話:小我的社會觀張守剛
九新時代需要新責任和新智慧張守剛
十年輕人,你是哪一種意見領袖?張守剛
十一接班:80後怎樣當市長張守剛
十二韓粉、郭粉:作為兩個代表群體王千馬
十三即使“富二代”不代表民眾張亦崢
十四青春小野獸,曾被輿論綁架李向晨
第二部分人人做常識家,人人都有尊嚴
一人是屬天的植株夏烈
二偽理性時代需要常識家的棒喝夏烈
三中國人的常識處境夏烈
四好好學習,學什麼?天天向上,哪兒是上?夏烈
五你好,公民!夏烈
六法律為靈魂護航夏烈
七多餘的素材,不多餘的話夏烈
第三部分幸福的花兒自己栽
一無根年代,我們重拾信仰吳海雲
二我們需要RIGHT目標吳海雲
三向教育要什麼吳海雲
四我們就是要伊壁鳩魯吳海雲
五幸福,是一種能力吳海雲
附錄:重要的是,思想上能“三十而立”(五嶽散人訪談錄)

序言

曾經被成長,不再“餵一代”
王千馬
80後不自信不反叛,但被壓抑。
2010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看不出有特殊的意義,但對中國來說,改革開放剛過三十年。而對於達到兩億之多的80後來說,開始邁進三十歲這個門檻。老話說,三十而立。只是,當下的年輕人卻有可能面臨“裸立”的困境。
網上一直流行著這樣的段子——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幾;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住不起,一萬多一平米;娶不起,沒房沒車誰嫁你?養不起,父母下崗兒下地;病不起,藥費利潤十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勞一千幾;死不起,火化下葬一萬幾……總結,八個大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事實上,這樣的困境影響的是全體中國人,但對人生正處在成長通道的70後以及大部分80後來說,他們的體會更深。他們所獲得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並沒有隨著年歲的上升而上升,反而有裹足不前的趨勢。他們更能體會的,是當年崔健的那一嗓子:一無所有。
據《廣州日報》等媒體2010年年初的一份調查統計,在回答“你覺得80後面對的壓力大嗎”的問題時,52.6%的受訪者認為“很大,超過70後、90後”;37.0%的受訪者對此持寬容態度,認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壓力,這是正常的”;8.7%的受訪者認為“一般,不如70後和父輩”;只有1.7%的受訪者認為“壓力很小,我們是幸福的一代”。
身為70後,我一直關注著80後的生存處境,曾是80後現象的首推者之一。當年我在杭州某報社工作時,面對著“萌芽”系的80後作家——像周嘉寧、小飯、岑孟棒的“來勢洶洶”,加上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的韓寒、郭敬明,我曾經做過一期專題,現在我還記得標題叫《被複製的新生代》。這些年來,80後群體被關注不斷,呈愈演愈烈之勢,負面報導比重也隨之上漲。令我困惑的是,當時我開始用的“被”字句,適逢今日不僅流行,甚至備受青睞,比如,“被潮流”“被就業”“被溫暖”“被代表”甚至“被自殺”。我想說,這些前前後後的“被”字相加起來,是否已經表明80後是“被成長”的一代?
事實上,我也脫離不了這個“被成長”的語境,跟大多數80後一樣,共處在社會轉型期,並被這些轉型深深影響:剛剛出生便碰上了計畫生育,剛剛上大學就碰上教育改革,剛剛畢業便碰上了打破鐵飯碗、自謀生路甚至沒就業即失業,剛剛對愛情有所期盼就碰上了“一夜情”“婚外戀”的泛濫,剛剛想結婚就變成了“剩女”……同樣,我們剛剛走進社會就面對全球化,面對著科學技術沒完沒了的更新換代——一切那么新鮮、變動不居,讓人無所適從。
在我們“被成長”的過程中,充當著我們餵養人的,首先是父母。尤其是對計畫生育下的蛋——獨生子女來說,身邊沒有了稀釋父權的兄長,父母完全獨占了這種影響力。政策說“只生一個好”,傳統說“一棵獨苗好恓惶”。父母把對下一代的愛,濃縮到一個孩子身上,真是喝涼水都怕塞了牙。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獨子們”都是餵大的。當然,我們還有一個餵養者,那就是國家。其實,如果說“餵”顯得不夠尊敬,按照一貫的說法,國家培養了我們,我們活在同一副寬大有力的翅膀下,不斷感受著溫暖。不過,這兩個母親有時也會掐架。前不久發生的周洋“感謝門”事件——這個在溫哥華冬奧會獲得1500米速度滑冰金牌的小姑娘,奪冠後幸福地感謝了一下自己的父母,並許諾以後讓自己的父母過得更好,隨後被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在參加全國政協體育界別分組討論時批評說,“孝敬父母感謝父母都對,心裏面也要有國家,要把國家放在前面,別光說父母就完了,這個要把它提出來。”並表示要加強對運動員的道德教育。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網上對他的發言的批駁呈現一邊倒的趨勢……我想把這一現象就叫做“爭餵權”。看似玩笑的背後,是誰比誰更能代表你,更想擁有對你的話語權?說到這裡不禁想到,“餵”字在漢語裡是一個多么有趣的字眼。一邊是口,要吃,一邊是畏,要怕。
不能不說,80後甚至90後在備受爭議的過程中成長,一方面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成熟的理念,另一方面被誤解的太多。國外不具備的80後稱謂,為什麼在我國成為一個流行概念?時代賦予了它什麼豐富的內涵?我們想在這本書里有所認識。有一點是理解他們的出發點:不自信不反叛,但一直被壓抑。
自我是進步的動力
不需要“自我”,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自我”。現實情況是,80後的自我意識正悄然勃發。在一篇名為《業緣關係與青年自我意識的發展》的文章中,曾給“自我意識”下過定義:“自我意識指個體對自身的身心狀況、人我關係的認知、情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意向。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指自我意識是個體與社會環境互動作用的產物,它體現了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個體根據自我意識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修正自己的經驗與觀念,使自己與環境保持動態的平衡。”這個定義有些拗口,是大學裡所謂教授們的文字遊戲,你可以看過即忘。但此文後面的一句話可以留意:“自我意識是個體化社會的結果之一。”在我看來,個體化社會是相對於過去的集體化社會所言,那時,大家不管是青菜、蘿蔔,都被扔在同一個筐子裡,被統一命名,並統一行動。因此,我們得感謝社會的轉型,它帶來了迷惘、困惑,甚至是舉步維艱,但不能否認的是,不破不立,破的是意識形態的束縛,立的是讓多元價值觀有了滋生並生長的空間。事實上,個體化的社會,也是多元化的社會。它不再只有一種聲音——包括口頭髮聲,以及腳步聲。
陳丹青在評價韓寒的時候曾這樣說:“一整套意識形態,一大堆花招動作,在他那兒完全無效。他所有的言說背後都是一個意思,別耍我,別跟我玩兒這一套。他在所有細節上輕輕一撩,就戳破了無所不在的謊言和虛偽。”當然,他也評價過郭敬明:“郭敬明要的是名聲、錢、虛榮,這是好事情,我不想貶低他。80後懂得自己的利益,懂得如何展示利益,這在前幾代人是沒有的——我上媒體、我暢銷、我打扮……個人意識從這裡開始。”
我覺得,陳丹青所提到的“個人意識”差不多應該能等同於我說的“自我意識”,也約莫等於我們常掛在嘴上的“個性”。不管如何,韓寒和郭敬明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說不準心裡都有些互相看不起,有可能老死都不相往來,但是他們卻又都是80後——據我所知,他們大都很討厭被套上80後這個帽子——有點剛出虎穴又入狼窩的意思,但我看到了,我們當下是有“自我”的,而且自我意識也的確正在多元化,它們有時互相衝突,卻能共存,並在某些地方產生交集。
不過,自我意識的發展也不可能那么順利。周洋被批評,從另一個層面講,就是集體意識對青年自我意識的回擊,甚至持續不斷。
這也是80後不能太自信的另一個原因所在。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青年如果真的是“被成長的餵一代”,他們的身體和精神的生長被“打包”,這樣的國家或民族是僵化的,是沒有未來的。一方面,自我意識的背後是創造力。自由學者郭旭舉在其《個性是一切進步的動力》一文中強調:“真正的個性,是強烈的、充滿推動力的。只有它的存在,我們才能找尋自由空間並擴大它捍衛它;只有它的存在,我們才能獨立地思考、開創與超越。反之則是左右束縛手腳,上下屈膝指責。”
當下,網路毫無疑義成為展示個性的最大也是最好的平台。全國政協委員周天鴻在政協會議上,就政府信息公開、網路民主、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等議題發言說,“當前引發各方關注的‘網路民主’為民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表達渠道,為民眾的政治參與營造了新的公共空間,培育了民眾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增強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強化了民主監督的效力。”網民們從發帖、轉帖、跟帖,哪怕是潛水,在充分表達自我的同時,也能參與到社會事務當中。周天鴻建議:“讓民意充分表達。從‘向溫總理提問’‘釣魚執法’等事情來看,每當社會上有敏感事件發生時,網上跟帖的數量都相當可觀,說明網民對社會事務有很大的參與熱情……通過網路與民眾直接交流,聯繫民眾、化解矛盾、集中民智。”不能不說,這種“對社會事務有很大的參與熱情”基於自我意識之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以及民主建設,隨著法治意識和公民意識的成長,最終也必須反哺到個人對自我責任、對社會負責的認知上。“虛假信息和網民言論的非理性張揚,為網路民主的進程添加了雜音,影響了網路民主正常的發育過程”,是周天鴻提到的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最後他強調,“還要相信民眾有辨別的能力”。(見《新京報》2010年3月11日)
考慮到自我意識是了解當下年輕人的有效切入點,本書把與自我意識息息相關的“獨立”放在了五個新青年關鍵字——獨立,秩序,常識,尊嚴,綻放——的第一位。我們首先得找到自我,認清價值才能張揚個性、獨立思考;其次,個體認識有差距,所以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甚至國家或民族之間不一定完全協調,所以必須具有法制意識並尊重秩序;再次,個性在秩序規範下,我們還需要思考歷史、眼觀世界,這就是所謂常識——事實上,尊嚴其實也是常識的核心價值。它和水、空氣一樣,和每個個體緊密相連。我的朋友傅國涌先生就說,尊嚴源於個人,也最終歸結於個人。進而,懂得社會常識、尊嚴之後,便是追求自我實現——個人的幸福花朵經歷自我完善的全過程之後終將綻放——此時,世界因你而不同。
拋父別兄,拒絕繼續“被成長”
陳丹青在評價韓寒和郭敬明時還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小時候也叛逆,但沒有人格參考,沒有個人意識,我相信很多80後都有這種起碼的意識……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將這句話看成陳丹青對50後、60後的一個自我批評。但作為80後的父輩們,50後、60後的確在自我意識上無法成為80後的榜樣。
我理解的是,50後、60後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自己所受到的教育的局限,決定著他們是缺乏自我的一代。上級叫他們怎么做,他們就做什麼,沒有多少自由選擇的餘地。雖然對此也有自己的意見,甚至是罵娘,但最終說的一套,做的還是原來的一套。這看上去其實是徒有其表的憤青。他們的憤慨,無非是想表明自己的內心還有理想主義的另一面,但這理想主義是什麼,在不斷變化的語境中該如何表達呢?所以,他們今天嚷嚷著“高興”或者“不高興”的時候,我們則應當對其言行多加警惕。我們要摒棄“高興不高興”的情緒,這種情緒有百害而無一利,影響理性精神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作為主流的既得利益者,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任何純真,看到最多的是世故。世故追求的只能是現實利益的最大化——這時,我想到了那些成功的房地產商人,而他們,也大多都是50後、60後,然而現階段被罵得最厲害的,也是他們。
雖然50後、60後是80後的餵養人,但他們給予80後愛和餵的同時,太缺乏現代性的榜樣作用了,因為這世界變化快,“老氣”的他們能把握住嗎?所以注定了,80後的自我意識需要“自我發現”。他們越愛80後,就越讓80後找不到方向。在他們愛的背後,為什麼我看到的卻是“專制家長”的影子,他們希望80後按照自己設計好的路線圖去完成人生,可這“人生”是80後需要的未來嗎?
我也得老實承認,70後也成不了80後很好的榜樣。相比較父輩來說,作為兄長的70後在眼界、思維上已經超出他們一籌,但是70後心理上背負的東西,也同樣不少。在工作中,70後或許還會講究循規蹈矩、人情世故,相反80後更有原則、講實用、重高效。網上也有這樣的段子,“70後無論任何時候,看到有站著的領導,都會馬上給領導讓座。80後崇尚上下級平等。90後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另外,新民網特約評論員曹景行就表示,80後是成長於正常年代的第一代,公民意識遠超前人,“他們的信息來源非常廣泛,他們接觸的社會面很廣,他們比較以後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看得比我們清楚。2008年好多事件,從奧運聖火到汶川地震等,一直到奧運會,80後公民的意識可能要超過我們前面的60後、70後……”同時,也正因為80後在成長過程中,要比70後早接觸網際網路世界,更早地遭遇全球化,所以世界觀也要比70後更現代。從80後的身上,更多的70後反過來需要學習他們的開放性和先進性。
如今,80後們開始初入三十歲門檻,即將收到登台表演的邀請函。或許有些人還沒有做好準備,是“被推上去”的。即使粉墨登場不是我等本意,但是,面對著強烈的聚光燈,手足無措之後,需要穩定自己的情緒,既來之,則安之。再也不能“被”下去,必須主動去擔當,勇於去擔當。那就是,去積極找食,去主動斷乳,關鍵的更在於找到自己的內心——雖然,因為被成長,“在應該完成自我建構的年紀沒有自我意識,在生兒育女之後還沒有度過華麗的青春期,三十歲了還在整合自我的碎片,這種遲到的建構是多么艱難啊!”——但是,你們已經發自肺腑地意識到了這種建構的重要,而這種意識多么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你們還有大把的未來。
拋父別兄,拒絕再做被成長的餵一代,尋找被動生活下的新活法。不要不高興,努力爭上遊。如果80後只停留在蟻族、蝸居的訴苦上,那這個國家和民族,就沒有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除了我,有四人:第一部分是張亦崢和張守剛,我喜歡把他們稱為媒體“雙Z組合”,一個在報社做首席編輯,一個在周刊做副總監;第二部分是夏烈,知名文化評論家,盛大文學研究所的首任所長;第三部分是吳海雲,曾經留學英國,能翻譯能採訪的專業寫手,我寫這篇序言的時候,她剛剛成為一個幸福的小媽媽——在這裡祝福她。另外,感謝杭州的哥們兒周為筠,他對我們這本書的完成,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還有這本書的責編李婷曉,她身為80後,糾正了很多次我們對這一代人的看法。
具體執筆的基本是前五個人,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有體制內的也有體制外的,有“蝸”在一線城市的也有活在二線城市的,有出生於城市的也有來自農村的,有辛辛苦苦刨食的也有小有家底的,有搖滾愛好者也有狂熱的“玉米”,有憂傷的詩人也有積極的社會活動家,當然,有男也有女……希望通過我們這五個人的組合,能比較清楚且全面地看到當下年輕人的一些想法,能切實體會各位的喜怒哀樂——我們策劃本書的初衷並不是再想去代表誰,因為至少我們自己說出來的都是真實的。事實上,我們和你們沒什麼不同,甚至更像是被成長的“餵一代”,是微民,也是韓寒嘴裡說的P民,但我們和你們正努力做的,是公民,世界公民。向你們致敬。
王千馬
2010年3月14日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