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影片:《1428》
出品:視納華仁文化傳播
製片人:蔣顯斌 杜海濱
聯合製片:雪蓮
導演:杜海濱
監製:徐小明 陳玲珍 張釗維
攝影:劉愛國
錄音:孫元強
剪輯:Mary Stephen 杜海濱
作曲:徐春松
類型:紀錄片
榮譽:6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內容簡介
2008年5月12日14 :28,四川大地震發生。
第一部分:地震後10天
公眾的悲痛欲絕、救災的十萬火急,在鋪天蓋地的報導和施救之中,“生存”成為最重要的一個詞:竭力尋找搜救親人的個人、痛徹心扉的家庭,救出山里受災養豬場的牲畜,在倒塌的瓦礫間收集價值菲薄的報廢金屬……廢墟之上,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在遊蕩,就像塔羅牌中的“愚人”,冷眼旁觀近乎荒謬的厄運突如其來降臨的悲慘世界;一位和尚與一位道士這樣總結了地震:“天搖地動,就是因為廟裡的土地爺很久沒有人認真上供了。”
第二部分:地震後210天
四川的這個嚴酷隆冬,村民正在準備農曆新年的慶祝活動。重建計畫和救災資金落實中的問題,讓流浪漢和他的親人頗為不滿。為了迎接中央領導的到訪,徹底的村莊清理和帳篷難民安置正在進行(顯然每個人都將在冬天到來前住進新安置房的諾言還沒法完全兌現)。簡易安置房區,質量低劣的變壓器造成停電,中斷了大家的晚餐。
新年的早晨,俯瞰北川-受災最為嚴重的縣城:遊客們絡繹不絕地到來,不時與兜售最悲慘場景DVD光碟、紀念相冊的攤販討價還價,在7萬人頃刻喪生的廢墟前帶著觀光意味拍照留念。
影片背景
片名來源
《1428》的片名來自於地震發生的14點28分。
取材背景
在2008年5月12日14:28,史上迄今破壞力第十九大的汶川大地震,至少69000人在這場裡氏8級災難中喪生。截至2008年9月18日12:00的官方數據,四川汶川地震已確認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失蹤17923人。地震留下約480萬人無家可歸,這個數字實際上可能高達1100萬。而強烈的餘震,甚至超過6級,在主震過後的幾個月里繼續摧毀著這片土地,不斷造成新的傷亡和損失。2008年11月6日,中國政府宣布,將斥資一萬億元(約146.5億美元)在未來三年內重建災區。
拍攝
《1428》是杜海濱執導的與汶川地震相關的紀錄片,他在2008年汶川發生地震後趕赴災區,感受到災難的悲痛,也目睹了諸多荒誕場景,因此用兩個月的時間拍攝了這部電影。他採用多線條、全景加具體敘事的方式,聚焦汶川大地震後災民的生活。這個紀錄片並沒有特別明確的故事,但人物非常多,基本上是群像式的。
2009年春節的兩周前,杜海濱和另一位攝像師帶著錄音師到了四川。他們把去年5月第一次去的地方全部又重走了一趟,都江堰、虹口、蒲陽、北川、擂鼓、什邡﹑紅白﹑漢旺……估計在三五年的時間裡,他們會不斷地這樣北京—四川地來回跑。杜海濱準備把這部《1428》持續地拍下去。這次他們在四川拍了二十七八天,和去年拍的時間差不多,那一次也是近一個月。“災難太深重了,想通過這樣一場災難看到人身上本身就存在的問題。”在拍攝中,他們第一次直面人類的大災難,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人的屍體與肢體。更為可怕的是,他們在拍攝過程中經歷了餘震,在拍一些殘垣斷壁的建築物時,還需要建築師協助勘察是否安全。
導演簡介
《1428》的導演杜海濱,1972年生於陝西寶雞,200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系。拍攝過《竇豆》、《高樓下面》、《人面桃花》、《電影童年》、《石山》、《鐵路沿線》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他的《鐵路沿線》。杜海濱說:“汶川地震之後,我覺得應該去做一點事情,就去了震區,當時並沒想拍一部電影,在那裡也主要是幫助一些孩子和一位母親,把他們從震區帶了出來。但到了第五天,我慢慢開始有一些想法,希望紀錄下一些場景和事件,於是有了這部紀錄片,真實地記錄現實,是一個影像工作者的職責。” ,於是有了這部《1428》。
特點
在《1428》中,杜海濱用不同於以往的記錄方式,採用多線條、全景加具體故事的方式:有整體的關照,也有鮮活具體的人物。除了地震現場的場景,還有失去親人的人﹑從外面回家的人﹑政府官員﹑失去房子的人﹑偷東西的人﹑撿鋼筋的人等等,他們都會成為《1428》中的一個個主角。雖然這樣多線條的記錄方式,後期剪輯起來會困難一些,但杜海濱覺得,這樣大的一個事件就需要這樣的方式來深度展現。這也是他目前最喜歡的一種拍攝紀錄片的方式。
主題
杜海濱介紹,“地震之後,我們去了災區現場,在兩次拍攝過程中,不僅感受了災難帶給我們的悲痛,也強烈感受到荒誕事件的存在”。
導演杜海濱自述,他這次的創作與以往不太一樣,將主觀的想法放在感受之後,傳達荒誕是其講述重點。在跟當地災民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對於災難和地震發生的原因的理解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2008年5月到2009年春節,時間相隔了大半年。有時,半年如半生,足以讓人把人間之事都想清楚了。前後大半年之隔,再次回到當初的現場,一方面是看到現實的荒誕還在延續,而另外一面是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這些交錯盤結的真實現象讓杜海濱頗多感觸。春節期間,在北川縣城廢墟頂上的一個悼念台上,有很多人在用非常純熟的手法推銷地震的光碟和照片,這些景象的出現讓杜海濱覺得有恍若隔世之感。他說,其實他也能想通這個事情,只是覺得遺忘來得太快了點。生存固然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第一位的,但還是應該有基本的底線和道德判斷吧?這些場景被他記錄在了鏡頭中,但只會是很小的一部分。對人心浮躁、良知缺失的批判是他想要做的。“誰讓我選擇了紀錄片呢,沒辦法,只得硬著頭皮去做。”杜海濱說。
影片榮譽
台北時間2009年9月13日凌晨,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閉幕,參加地平線單元角逐的、關於汶川地震的紀錄片《1428》獲得紀錄片大獎,該片由中國導演杜海濱執導,是本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中國影片斬獲的唯一獎項。
影片意義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中國四川的8.0級特大地震,讓接近十萬個鮮活的生命突然中斷了與這個世界的聯繫,不計其數的建築、橋樑、公路瞬間化為了廢墟。全中國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帶著悲憫和善良的愛心,為這些無辜的生命感到惋惜,並紛紛伸出援助幫助那些還處在災難中的人們。畢竟,幫助遭遇災難的人是我們人類的本能,是出於良知和人道主義精神。
同時,災難也成為了一個契機,它試探出深處其中和與之發生關聯的每一個人面對災難時所表現出的行為背後的動機。這些行為和動機是人們在日常的狀態下,在平凡普通的日子裡,熟視無睹的,在特殊的事件中它被無形的放大在我們的面前。災難是一個特殊的背景,在這個不同尋常的背景下,人性的光明和陰暗被凸顯的一覽無遺。
毀壞的土地上終究會有種子發出新芽,倒塌的家園可以重新修建,故去的人們也會有新的生命來替代,但如果人們沒有勇氣直面我們的內心,反思我們的過去,約束既有的行為,人們的局限還將導致新的災難。
杜海濱以拍下此片,祭奠遇難的人。
評價
據《1428》的製片人、CNEX紀實影像基金會的CEO蔣顯斌先生介紹,能夠繼《傘》之後再次帶著杜海濱導演的新電影來到威尼斯,非常難得。他們欲用十年一百部紀錄片的方式,觀察並集中呈現中國當下社會的真實以及華人世界的集體思維方式,《1428》呼應了Cnex本年度的主題“家園的劇變”。
《1428》的另外一位製片人陳玲珍透露,以往電影投資的概念並不適用於本片,因為《1428》本身是沒有預算的,這個片子因為地震的發生而產生,他們的投入在於提供給導演與攝影師支持,重點在於資源的整合。他們並不考慮影片的回收問題,而旨在通過相關平台,發現有才華的導演人才,並做出好的代表華人發展情況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