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曲·赤壁懷古》

到了元代,民間的三國故事流行,諸葛亮在大戰中的神機妙算和豐功偉績於是深入人心。 作品的上片,從諸葛亮南陽躬耕的出處說起,只在第三句憑著“笑談間”三字,隱隱點出了赤壁大戰的影子。 “笑談間漢鼎三分”,簡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諸葛亮建功立業的從容和遊刃有餘的才幹。

作品原文

〔正宮〕鸚鵡曲·赤壁懷古①
茅廬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梁父②。
笑談間漢鼎三分③,不記得南陽耕雨④。
〔麼〕嘆西風卷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
徹如今話說漁樵⑤,算也是英雄了處。

詞語注釋

①赤壁:在今湖北蒲圻縣長江南岸,三國時孫權、劉備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軍隊。
②賺出:騙了出來。抱膝梁父:指隱居的諸葛亮。抱膝,手抱住膝蓋,安閒的樣子。史書記諸葛亮隱居時,“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梁父,本指《梁父吟》,相傳為諸葛亮所作,這裡代指諸葛亮。
③漢鼎三分:將漢帝國一分為三。鼎,舊時視作國家的重器,比喻政權。
④南陽:漢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陽一帶。諸葛亮早年曾在南陽隱居耕作。
⑤徹:直到。

作品譯文

諸葛亮曾親自以草屋為家,抱膝長吟,從容瀟灑,可惜早早被劉備騙出山來經營天下。
他談笑間輕而易舉地奠定了三分漢室的格局,卻忘了南陽在雨中耕作的舊日生涯。
那西風卷盡了歷史的風流繁華,往事隨著大江滾滾東去,怎不叫人感嘆嗟呀!
一直到現在,漁夫樵子還談起諸葛亮在赤壁大戰中的傳說和佳話,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種結局吧!

作品鑑賞

發生於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人們登臨赤壁,無一例外地會緬想起這段往事。這場大戰是由東吳周瑜指揮而擊敗曹操的,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也還是在讚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間的三國故事流行,諸葛亮在大戰中的神機妙算和豐功偉績於是深入人心。
這支散曲便以諸葛亮為代表對象。作品的上片,從諸葛亮南陽躬耕的出處說起,只在第三句憑著“笑談間”三字,隱隱點出了赤壁大戰的影子。“笑談間漢鼎三分”,簡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諸葛亮建功立業的從容和遊刃有餘的才幹。然而,第四句又滑回“南陽煙雨”,可見詩人懷古的思緒,並不停留在赤壁戰場,而是進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層次。在詩人看來,諸葛亮為“漢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慘重代價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隱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償失,是上了劉備的當了。“賺出”二字,用語偏激,言下有無窮的惋惜之意。這種從懷古的本景宕開一層的寫法,顯示了詩人心緒的聯翩與感慨的深沉。
〔麼〕篇用一個“嘆”字領起,揭開了詩人的感情世界。原來,他是在弔古,更是在傷今。以傷今的眼光弔古,怎能不為古人嘆惋。撲面來陣陣的西風,眼前是滔滔的長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時豪傑安在。只不過在漁夫樵子的閒談中傳說著罷了。結局如此,那么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幹,建立功勳。還不如留在茅廬“抱膝”、“耕雨”好呢。這四句又只有“大江東去”四字同“赤壁懷古”隱隱關聯,其餘皆是脫羈的思緒。但前片著眼於歷史,〔麼〕篇著眼於現況;前片的首句是諸葛亮的出處,〔麼〕篇的末句則是他的“了處”。前後既對比,又呼應,合在一起,便是借懷古以抒發對現實的感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緬懷周瑜,這一支曲子緬懷諸葛亮,兩者的宣洩方式不同,從“懷古”拉回到現實人生的徑路卻是一致的。

作者簡介 .

馮子振(1253~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客,怪怪道人,湖南省攸縣人。以外仕為承事郎,集賢待制與天台陳孚友善,孚極敬畏之,自以為不可及。子振於書無所不記,當其篇文時,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潤筆以俟子振據案疾書,隨紙數多寡頃刻輒盡。事料醴郁美如簇錦,嘗著居庸賦,首尾幾五千言,傳誦一時,有海粟詩集存元詩選中。所作散曲至多。今存小合四十餘首,以鸚鵡曲篇最著名,1302年(大德六年)作於大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