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雷鋒在1959》](/img/b/004/nBnauM3XzUTM1MjN4MTM3UjM2MTM4MjM1UDO0MTNwAzMxAzLzE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電影《雷鋒在1959》,由遼寧省委宣傳部、八一電影製片廠、遼陽市委市政府等聯合攝製,為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五十周年的獻禮片。該片是以1959年8月20日雷鋒回響號召來到條件艱苦的遼陽弓長嶺參加焦化廠的建設,在弓長嶺度過的最為重要、最富情感、最為輝煌的142天的真實生活為基礎,把雷鋒在弓長嶺寫下的20篇閃爍著哲理和青春氣息的日記作為線索,追尋雷鋒當年的足跡,在還原當時那個年代的同時,著力塑造一個工人的雷鋒、一個青春溢滿的雷鋒、一個充滿愛心和感恩之情的情感雷鋒。影片於2013年3月5日起在全國各大城市院線上映。
劇情介紹
![《雷鋒在1959》](/img/a/2c9/nBnauM3X4MDM1UjM5UTM3UjM2MTM4MjM1UDO0MTNwAzMxAzL1E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59年8月20日,雷鋒(鍾秋飾)回響號召,離開鞍山,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參加焦化廠的建設。雷鋒用火一樣的青春,燃燒著自己,溫暖著別人,在弓長嶺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最富情感,最為輝煌的142天。
1963年初,羅瑞卿、賴傳珠來到中南海,把雷鋒同志生前的照片遞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手上。這些照片全部由部隊宣傳幹事張季所拍攝。雷鋒1960年初,張季為正在練習刺殺的雷鋒拍下了參軍後的第一張照片。隨後,雷鋒因抗洪搶險而立功,同時不斷的助人為樂讓他成為部隊的模範戰士,因此團里決定舉辦一個“雷鋒先進事跡展覽”,並派張季到運輸連為雷鋒拍攝照片。張季在連隊採訪中發現雷鋒做了大量好事,並且在日記中寫下了許多具有人生啟迪意義的話語。為了用圖片展覽的形式宣傳雷鋒,張季為雷鋒補拍了數十張以勤儉節約、助人為樂、熱愛學習為主題的照片。
雷鋒犧牲後,《中國青年》雜誌社準備做一期宣傳雷鋒的專刊,並萌生了讓毛主席為雷鋒同志題詞的想法。通過這些照片以及雷鋒日記,毛主席感受到了這個普通士兵的偉大,揮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雷鋒精神”遍灑祖國大地,雷鋒的微笑溫暖中國半個世紀。
演職人員
職員表:
製作人:黃宏;顏品
導演:寧海強
編劇:黑紀文
攝影:楊燕娣
配樂:黃宏;徐向榮
剪輯:耿冀
美術設計:王茂喬
錄音:安韶峰
主演:
雷鋒----鍾秋 飾演
影片攝製
![《雷鋒在1959》](/img/0/e10/nBnauM3X3gjNwkTO3gTM3UjM2MTM4MjM1UDO0MTNwAzMxAzL4E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012年,省委宣傳部將《雷鋒在1959》確定為全省重點文藝立項作品,並聯合八一電影製片廠等單位聯合攝製。影片由國家一級編劇黑紀文擔任編劇,著名導演寧海強擔任導演,主演則都是青春靚麗的青年演員。
2012年11月,攝製組入駐遼陽市和弓長嶺區拍攝地進行拍攝。冬季的北方十分寒冷,寧海強戲稱,這是一部“在雪窩子裡拍出來的戲”。在拍攝雷鋒和他的工友們搶救被大雨淋濕的水泥那場戲時,遼陽當晚的溫度達到-20℃,現場的人員幾乎都被灑水車噴射出來的水澆透。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影片中泥濘的土路、刷著白色標語的廠房、演員的服裝道具都按當年的原樣重現。無論是表演、還是鏡頭語言等各方面的藝術手法都體現著質樸,剪輯上規避了過多的技巧與炫目的手法,採用了踏踏實實、原原本本地講述一個普普通通故事的剪輯方式。
幕後花絮
拍攝初衷
雷鋒是“人”,不是“神”,這是影片主創人員當初拍攝時的初衷。整部作品中沒有多少人們想當然的“做好事”的情節,更多的是展現青春年少的雷鋒的內心情感、他的向上與陽光、他的矛盾與糾結。
“任何一個英雄人物的成長都會有引導他的榜樣。而雷鋒的這段工人生活,就是因為有他的師傅、工友、書記、政委等一直引導著他,幫助著他,令他的成長經歷更加豐富,感情更加真摯,工作更加熱情,立場更加鮮明,使雷鋒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有情有愛的年輕人。”寧海強說。
除了樂觀向上,雷鋒身上還要有個性化的東西表現出來,在拍攝最後一場戲,也是全片的高潮段落時,雷鋒一定要留住逃跑的苗滿庫,他咆哮著:“你今天要是走了,以後就永遠別說你是毛主席家鄉的人!
“導演說我給大家展現了一個從來沒有看到過的、血氣陽剛的、愛憎分明的雷鋒形象。我感到我的表演功力得到了一次升華。”鍾秋笑著說。正是這種表現,讓影片中的雷鋒形象可親、可近、可感,就像你在學校里的同學、鄰居家的大男孩。
表現愛情
雷鋒在弓長嶺到底有沒有留下他的初戀,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對此,寧海強有他自己的看法。
“不能簡單地把雷鋒與易秀敏的感情定位為戀情。”寧海強說,“在與片中易秀敏的原型易秀珍大姐交流時她說的這樣一句話讓我感動。她說當年與雷鋒一起從老家來到鞍山,又從鞍山來到遼陽,說不清是一種什麼感情,但最後雷鋒當兵走那天,她親手給雷鋒獻花,‘當時我的心在怦怦地跳!’”
正是這種朦朧的萌動才成就了那個時代的美好。寧海強認為,是那個時代賦予了兩個人好工友、好老鄉、好兄妹的特殊感情,你無法界定,卻又讓人回味無窮。
影片對這段情感的描述格外精彩,飾演易秀敏的演員葛曉鳳說:“演到送雷鋒當兵那一段的時候,我就想雷鋒真的要去當兵,要離開我了,我心裡就真的挺難受的。”
除此之外,全片對每個人物的感情處理都很細膩,雷鋒與徐師傅的父子般的情感,雷鋒和李書記、余政委的那段民眾與幹部的感情,還有苗滿庫與小琪的關係及劉凱對小易的追求都是如此,都有那種說也說不清的感動、說也說不清的怦然心動。
影片評價
影片中表現的特殊的情感,顯現出那個年代年輕人的特殊印記。正是得益於此,很多觀看完首映的觀眾都表示,這真是一部十分“接地氣”的“主流商業文藝片”,不再簡單眼映雷鋒做好人好事,而增加了內心情感的表達,尤其是愛情的萌動更是讓人回味,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