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視征西將軍周尚文牆塹》

嘉靖元年(1522),改寧夏參將。 王瓊築邊牆,尚文督其後。 王瓊先試點修築花馬池至定邊之間的長城,於公元1530年(嘉靖九年)完工。

作品原文

閱視征西將軍周尚文牆塹⑴
高壘深溝意如何,東西形勝接山河。
胡兒夜半移營遁,農夫秋成擊壤歌⑵。
限隔華夷須地險,守防扼塞仗人和。
受降尚記三城在⑶,元帥勛名共不磨。

作品注釋

⑴這首詩載於《嘉靖寧夏新志》。據寧夏方誌載:“周尚文,字彥章,西安後衛人。幼讀書,精曉大義,多謀略,精騎射。年十六,襲指揮同知,屢出塞有功。嘉靖元年(1522),改寧夏參將。九年(1530),擢署都督僉事,充寧夏總兵。王瓊築邊牆,尚文督其後。且浚渠開屯,軍民利之。”牆塹,即長城和壕溝。公元1531年(嘉靖十年),王瓊棄河東牆不用,重新築邊,稱為“深溝高壘”,自黃河東岸橫城堡至花馬池(今鹽池縣),長360里,其中自興武營(今鹽池縣高沙窩鄉)以西至橫城河邊的一段,除加固原有的河東牆外,並在城牆外側挖成壕塹。
⑵擊壤歌:古歌名。相傳唐堯時有老人擊壤而唱此歌,詞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老人蒙載帝堯的恩德而不自知,表明帝堯深得理邦治國之道。後遂用“擊壤歌”描寫太平盛世的歡樂景象,表示對統治者政績的頌揚。
⑶受降尚記三城在: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朔方軍總管張仁願為抵禦突厥的侵掠修築三受降城。據《元和郡縣誌》四謂東受降城在榆林縣東北八里(今內蒙古托克托南),中受降城在五原(今包頭市西北),西受降城在豐州西北八十里(今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

創作背景

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王瓊督理陝西固原、寧夏、延綏三邊軍務。當時北寇頻頻侵擾靈州、花馬池邊地,邊境形勢緊張。王瓊到任,派梁震等部將出擊敵人,斬首70多人,靈州才得以安寧。之後,他調集3萬大軍,在靈州與花馬池邊地“分道出擊,耀兵塞下,北敵遠遁”。王瓊巡視考察了三邊防務,發現明成化年間餘子俊修築的河東牆多已坍塌毀壞,失去了軍事作用,於是決定重修這段長城。

王瓊先試點修築花馬池至定邊之間的長城,於公元1530年(嘉靖九年)完工。當年冬天敵寇侵犯,果然不能穿越。於是他“復請疏,自紅山堡之黑水溝至南山口,皆大為深溝高壘,峻華夷出入之防”。共修築長城180公里。王瓊修築的這段長城在餘子俊修築長城以南,又名二道邊,俗稱內邊。他率領副使齊之鸞等將士沿邊察看工程建設情況,當行至興武營時,看到征西將軍周尚文負責修築的長城後,即興揮毫寫出了《閱視征西將軍周尚文牆塹》一詩。

作品鑑賞

此詩是王瓊察看長城工程建設工地時所作。開頭先寫長城的形勝;接著寫修築長城所起的作用,運用典故“擊壤歌”描寫邊塞人民的歡樂景象;然後說明險地固然重要,還得依靠“人和”;最後回顧前人保家衛國的功勳。全詩抒發了堅決抵禦外敵入侵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慷慨豪邁之情。

作者簡介

王瓊(1459—1532),字德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成化進士。歷任工部主事、郎中、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督漕運、戶部右侍郎、吏部侍郎、尚書。公元1522年嘉靖皇帝即位,被劾論死,改戍綏德,再改還籍為民。1528年(嘉靖七年),因禮部尚書桂萼力薦,起為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提督陝西三邊軍務。鎮守三邊期間,屢敗吐魯番,收復哈密,重創套敵內犯,使寧夏、山西、陝西諸邊得以安全。撫定洮、岷番民七十餘部。西北軍民唯恐王離去,屢屢相率乞留。錄功加太子太保。卒於固原任所。贈太師,謚恭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