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充滿了財富,但也同樣充滿了經濟不安全因素,從科技進步中所獲得的經濟收益本身,並不能保證更多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對於人類福利的重要的"普通財富",正面臨著全球經濟巨變所帶來的種種風險。希勒提出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的金融理論對基本風險進行管理的六大主張,為人們創造了一種強有力的工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幫助我們確保普通財富的安全和增長。作者簡介
羅伯特·J·希勒是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他的著作《巨觀市場》獲得了一第一屆保羅·A·薩繆爾森年度獎;他的另一部著作《非理性繁榮》被《紐約時報》評為最暢銷書。媒體評論
序從科技進步中所獲得的經濟收益本身,並不能保證更多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正如經濟安全缺乏保障和收入分配不均在當今世界普遍存在一樣,儘管科技進步可以推動經濟發展到更高層次,但有些方面依舊會惡化。新的風險管理理念能夠幫助我們管理很多風險——現在的和未來的、近期的和遠期的——並限制資本主義“創造性破壞”的危害。這些理念的套用,不僅有助於降低破壞性的風險,還能允許人們進行更積極的冒險行為,從而令世界更加多樣化,更加令人鼓舞。
本書介紹了一種全新的風險管理體系,以幫助人們保障國民財富的安全,保護世界各地的人們賴以生存的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小的——也不是太小的——經濟收益。絕大部分這樣的經濟收益不會成為新聞,甚至不會引發很多公眾討論,但它們可以加強本來很難獲得的經濟安全,沒有它們,任何表面的進步都是空幻的。通過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基本制度,通過管理各類大小風險的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改善我們的生活和社會,而不僅僅是對現狀進行修修補補。
就像現代保險體系可以保護人們在生活中免受災難性風險的威脅一樣,這套體系將利用金融創新以保護人們免受系統性風險帶來的損失:這些風險包括從技術革新導致的失業,到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對家庭和社區的威脅。
如果能夠成功地實施這套新的金融體系,人們在追求自己的夢想時,將會比在現行風險管理模式下擁有更多的自信。沒有這樣一種更安全的方式,年輕人將很難承受必要的風險把他們的智力資本轉變為對社會有用的商品和服務;而對於以增長為導向的信息社會來說,年輕一代的思想和技能代表了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歷史上的經濟思想家往往受到他們所在時代的相關風險管理方式的限制。金融理論、信息技術和心理科學方面的進步,允許我們能夠設計出前人難以想像的新機制,以管理資本主義內在的技術和經濟風險。共產主義運動的倡導者卡爾·馬克思1867年發表《資本論》的時候、現代自由經濟政策的先驅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1936年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GeneralTheoryO/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經濟自由化的代表人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62年出版《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andFreedom)的時候,都不可能了解這些風險管理的思想。
本書將套用風險管理技術來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也就是說,本書將描述一套電子化的風險管理體系,這套體系將與現有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共同促進財富的增長。本書並不承諾烏托邦社會的出現,也不能對所有的問題給出解決方案。本書的寫作並不是由某個政治意識形態驅使,也不是出於對某個社會階層的同情,但它確實給出了人們可以實際採取的用來改善生活的步驟。本書旨在闡述有關基本風險管理技術的一些新思路,而不是提供解決未來問題的現成方案。相反,本書指出了未來由實踐、創新和金融理論的進步所必然導致的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這一方向體現為風險相關信息管理的改善,以及社會科學家能更好地利用心理學設計出簡便的技術,幫助人們管理與收人相關的風險。
目錄
導言 經濟安全的承諾無道德危害條件下的激勵機制
關於金融新秩序的六大主張
金融新秩序的景象
今天的風險管理
信息技術
金融理論與實踐
心理學、行為金融學和框架效應
金融創新可能存在的問題
道德因素
本書的結構
第一篇 世界進步中的經濟風險
第一章 1950年以來的世界
改善風險管理體系——重塑1950年以來的歷史
50年代落後的信息技術與思維遊戲
迫切性
第二章 經濟風險中的隱性問題
生活水準的波動性
很少被談論的個人經驗風險
人們總是選擇放棄機會以躲避風險
經濟風險的結果
家庭可以幫助你緩解和隱藏風險
社會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徑
幸運的20世紀
透視我們和我們的風險
第三章 為何新技術創造風險
第四章 四十大盜:多種類型的經濟風險
第二篇 科學技術如何為金融業創造新機遇
第五章 風險管理中新信息技術的套用
第六章 風險管理中心理學的套用
第七章 金融創新的性質
第三篇 金融新秩序的六大主張
第八章 生計保險和房屋價值保險
第九章 巨觀市場:最大型風險的交易
第十章 收入相關貸款:降低財務困難與破產風險
第十一章 不平等保險:保護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十二章 跨代際社會保障: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分擔風險
第十三章 風險控制的國際協定
第四篇 金融新秩序的實施
第十四章 全球風險信息資料庫
第十五章 新度量單位和電子貨幣
第十六章 實現風險管理的主張:研究和提倡
第五篇 金融新秩序是歷史的延續
第十七章 歷史上主要的金融創新
第十八章 歷史上主要的社會保險創新
結語 一個激進的金融創新模型
精彩書摘
克服宿命論錯誤想法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的思想,不僅使我們習慣於我們自身的風險,還使我們無法正確評判社會用來化解風險的政策,更令我們對於別人的深切災難視而不見。只有改變了這樣的觀點,我們才能真正面對這些風險,並採取及時的措施應對這些風險。也只有改變了這樣的觀點,我們才能規劃出能夠激勵人們更富於冒險精神的經濟制度,並提供更高等級的保障措施,使這樣的制度遍及全社會。我們需要系統性地面對風險。我們需要一整套全新的能夠讓我們應對風險的現代制度--這樣的制度將會是一個嶄新的金融秩序的基石。
目前,保險公司可以為由可識別的健康原因引起的收入驟降提供保險--即我們所說的傷殘保險。其基本思想是,只為特定的外生原因--健康問題--導致的收人損失提供保險,而不管其他因素如商業失敗造成的收入損失。由於傷殘可以進行客觀的驗證,因此其中不存在道德危害,投保人不會僅僅因為獲得了保險金而停止工作,也不會因為想更好的享受生活--以期利用保險金彌補損失的收入--而工作不努力。
但今天的傷殘保險運轉得並不完美。傷殘不能被完全確定,為了徹底確定它,保險公司需要支出大量的成本--不時地派人去觀察那些聲稱傷殘的投保者的家庭,並探訪他們的鄰居,以確定他們是否是為了獲得保險金而欺詐性地聲稱傷殘(例如,發現一個聲稱背部傷殘的投保人在打網球)。這種反欺詐的努力非常耗費成本,最終效果也很有限。
英國的失業保險計畫實際上是在解決了一些地方性的失業保險計畫所遇到的困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英國吸取了伯爾尼、巴塞爾和科隆等城市完全自願的失業保險制度的教訓,認為這種保險要么是強制性的,要么必須在範圍上加以限制。在研究上述城市的實踐之後,英國決定實施強制性的失業保險制度,失業保險費從工資中扣除,並由僱主而不是個人繳納,同時,英國要求那些獲得失業補助的人必須與政府指定的勞動力市場(失業辦公室)合作以找到新的工作。失業人員必須在工作時間到這類勞動力市場簽到,才能領到失業補助,以防止欺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