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綠》

《詩經小雅采綠》,丈夫出門,過期不歸,心裡愁悶難遣。

出處

先秦詩經小雅

原詩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終朝采綠,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
之子於狩,言其弓,之子於釣,言綸之繩。
其釣維何,維魴及,維魴及鱮,薄言觀者。

注釋

1、綠:一作“菉(祿lù)”,草名。又名王芻。匊(居jū):即掬。兩手承取為掬。2、曲局:捲曲。薄言:二字皆語助詞,無義。3、終朝:從天明到早飯時叫做“終朝(召zhāo)”。見《衛風o河廣》(F-061)注。藍:草名,葉可為染料。4、襜(攙chān):指衣服遮著前面的部分,蔽膝或前裳。5、詹:到。這兩句說出行過約期不歸。6、之子:《鄭箋》:“之子,是子也,謂其君子也。於,往也。”7、韔(暢chàng):藏弓的套子。這裡用作動詞,即收弓入套。8、綸(倫lún):糾繩。9、魴:鯿魚。鱮(敘xù):鰱魚。10、者:“諸”的古文,“諸”是“之”、“乎”兩字的合音。

譯文

整個早上采王芻,王芻不滿兩隻手。
我的頭髮卷又曲,我要回家洗洗頭。
整個早上去采藍,兜起前裳盛不滿。
他說五天就見面,過了六天不回還。
往後那人去打獵,我要跟他收弓箭。
往後那人去釣魚,我要跟他理絲線。
釣魚釣著什麼魚?白肚子鰱魚縮頸子鯿,
白肚子鰱魚縮頸子鯿,他釣我看總不厭。

賞析

《采綠》一詩,《毛詩序》以為“刺怨曠也。幽王之時多怨曠者也”。序說言過簡而意難明,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闡述說:“《敘》雲刺怨曠也,蓋謂刺時之多怨曠耳。征役過時,王政之失,故復申言之雲,幽王之時多怨曠者也”,“征役頻興,室家暌隔,民生愁困,誰實使然?”此詩被編入《小雅·魚藻之什》,從詩教角度觀之,《序》說實不誤。然就詩而論,還是把它看作“君子於役,過期不歸,婦女怨思之作”(陳子展《詩經直解》)更為貼切些。
詩一、二兩章是實寫,但從實實在在的事件記述中,人們能夠見到詩的主人公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終朝采綠,不盈一匊”,很顯然,采綠者手在采菉,心已不知飛越幾重山水,心手既不相應,自然采菉難滿一掬。那么所思所念是什麼呢?詩人並未直白,而是轉言“予發曲局,薄言歸沐”,捲曲不整的頭髮當然不是因為沒有“膏沐”,而是“誰適為容”?現在又要去梳洗,是因為君子隨時都可能出現在面前。何以見得?詩第二章“五日為期,六日不詹”交待了原因,“五日”、“六日”鄭箋解為“五月之日”、“六月之日”是比較合適的。既然約定五月之日就回家,在其後的每一天女主人公當然要無心於采菉,留心於歸沐了。但“五日為期,六日不詹”還不僅僅是交待了女主人公反常行為的原因,同時把她心中一股濃濃的怨思傳遞給了讀者。然而在“終朝采綠”這樣難捱的時間裡,女主人公的心中也有甜蜜的聯想,觀下文可知。
三、四兩章是虛寫,詩中並沒有出現歸、回、還、返等字眼,但盡顯歸來之意。第三章寫君子漁獵,婦人相隨,猶如後人所謂“你耕地來我織布”一樣極具田園風味,夫倡婦隨之樂於此可見。龔橙《詩本誼》以為這是《小雅》中“西周民風”之一,確是探驪得珠之論。第四章承上一章之“釣”言,所釣魚之多,實贊君子無窮的男性魅力,此可以聞一多先生“《國風》中凡言魚,皆兩性間互稱其對方之廋語(按,廋sou3,隱藏。廋語,隱語)”(《詩經通義》)證之。更何況“言釣則狩可例見”(孫鑛語),“只承釣言,大有言不盡意之妙”(姚際恆《詩經通義》)。
總體上說,詩一、二兩章以實極寫幽怨神理,刻畫情思細緻入微,三、四兩章以虛極言倡隨之樂,更顯出別離之苦。前為景中情,後為情中景,婦人幽怨深思之情栩栩如在目前。此詩可與《周南·卷耳》篇並讀,兩篇都有虛實對比之妙,但一是通過角色轉換式的設身處地以對方寫自身相思之苦,一是通過時空轉換式的倡隨之樂寫現時一言難盡的幽怨之情。在對比中或可明《風》《雅》之別非詩旨之別,亦非表現手法之別,實乃詩教之別也。

作者

《詩經》的作者群,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外,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的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官,到民間蒐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蒐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蒐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