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我國現有6170餘種學術期刊中,數十年堅持開設諾貝爾獎研究專欄的情況不明,但數十年堅持開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專欄的僅《醫學與哲學》雜誌一種。《醫學與哲學》雜誌如今已成長為中國科技論文期刊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國家中文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來源期刊、國家醫學指導類核心期刊、頗具國際影響的醫學人文期刊,在近30年前於國內最早明確設立專欄引導、鼓勵、支持和宣傳對諾貝爾獎的有關研究,算是開了先河,是需要敏銳的意識和富有遠見的戰略眼光的。目錄
緒言:中國生物醫學科學的發展需要諾貝爾獎級研究第一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簡析
20世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般分析
20世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學科分
第二篇生物醫學基礎創新的感悟
生物化學的輝煌
基因研究獲獎的哲學因素思考
細胞信號轉導研究與諾貝爾獎
發育遺傳學家的積累與突破
多聚酶鏈式反應的發明——在1993年諾貝爾獎頒獎會上的演講
“三腿一平台”組成的基因打靶
RNA干擾現象研究獲獎的啟示
第三篇臨床醫學創新的感悟
臨床醫師科研突破的途徑
外科醫生未必只是手術匠
醫師帶教並非壞事
心導管技術發明歷程的啟示
具有雙重角色的臨床醫師
自覺作“研究型”的臨床醫學家——幽門螺桿菌研究獲獎的啟迪
第四篇思維方法創新的感悟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方法的演變——對1901—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史的考察
生物醫學科研選題的方法分析
試析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的觀察實驗技術
科學假說在揭示嗅覺奧秘中的作用
抓住思維熱點,避開知足而止
非傳統理念指導的傳統技術套用
生物醫學創新的跨學科特徵分析
第五篇他國創新的感悟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獲得者學術條件背景分析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與亞洲的醫學地位
評利根川進對日本科技政策的批評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俄羅斯的遺憾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原始創新動力探析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科學素質分析
第六篇中國創新的感悟
中國人為何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無緣
制約中國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因素分析
中國傳統思維之思辨——從中國學者從未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想到的
20世紀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21世紀的醫學生素質
難道此生與諾貝爾獎無緣——一名普通醫科大學學生的感悟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們何時有緣
21世紀青年生物醫學工作者的責任
附錄:人名漢英對照表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篇生物醫學基礎創新的感悟研究表明,“目前,全世界的生命科學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比重已經達到50%。一個國家生命科學的研究水平和發展態勢,直接反映著國家的整個科學發展水平。在美國,生命科學在自然科學中所作的貢獻率已達60%”(張炳升,李青淼.面向世界吸引一流科學家.光明日報,2005年6月2日)。進入21世紀以來,生命科學延續了自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的迅猛發展勢頭,在整個科技領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隨著國際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從對自然和人力市場資源的爭奪,延伸到對知識資源和人力資源的爭奪,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基礎研究能力已經成為各國爭取競爭優勢的一個戰略制高點。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前沿已經明顯移到基礎研究。
生物醫學作為生命科學的重要部分,在其本身發展和其他基礎學科的影響下,正經歷著重大轉變。一方面,基因、細胞、發育和進化及腦的研究已形成未來生物醫學研究的一條主線,基因組學和相關方法幾乎已經成為所有生命科學分支學科的思想方法和基本工具;另一方面,複雜系統理論和非線性科學發展,正促進生物醫學思想和方法論從分析式思維的還原論向分析與整體相結合的整體論方式轉變,基因組學催生和發展了系統生物學。近年來,我國雖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總體上卻一直處於跟蹤國外的狀況,生物醫學基礎研究總體上落後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面對國際生物醫學已進入後基因組時代,我國生物醫學基礎研究與國際的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危險。
面對生物醫學基礎研究所要迎接的挑戰,最科學的路徑只有一個,就是創新。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對基礎研究的認識多次反覆。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越來越青睞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原始性創新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定能帶給我們眾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