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陋的學術人》

醜陋的學術人 內容簡介

就像玫瑰美麗卻長著刺,姑娘漂亮卻常常表現比誰都現實,學術界是一座大舞台,台上的表演很精彩,台下的讚嘆很熱烈。但是東方善霸卻溜入台後,看到了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假造的理論、冒牌的專家、劣質的著述、鑽營的技巧、金錢的崇拜、腐敗氣息四處瀰漫、南郭先生趾高氣揚……善霸悲憤之餘,寫成這部"實話實說"的書,向全社會大聲疾呼�D�D淨化學界!創新學術!成就學人!

醜陋的學術人 本書目錄

本書目錄

第一章 敗壞了阿卡德米堡的人
第二章 假冒偽劣薈萃學界
第三章 學術學術,不學有術
第四章 學術"馬尾巴的功能"
第五章 寧要教授,不要長壽
第六章 橡皮臉,彈簧腰,頭上插個風向標
第七章 博士導師傍大款
第八章 蘑菇溜哪路,什麼價?
第九章 不學ABC,照當接班人
第十章 學界政客與政界學閥
第十一章 紅袖添香不讀書
第十二章 高校八大怪
第十三章 儒林深處隱逸多
第十四章 淨化學界!創新學術!!成就學人!!!
善霸後記

醜陋的學術人 本書後記

善霸後記

這本書終於完稿了!
根據以前寫書的經驗,完成一本書之後,我都要高興很多天,翻來覆去地把寫好的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像媽媽看嬰兒或者嬰兒看媽媽似的。
但是,眼下的這本書沒給我帶來快樂,反而讓我內心深處湧現一縷縷痛苦。 是啊,怎么能不痛苦呢?書中寫的這些人和事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有不少事就是我的老師、同學、朋友或同事們做出來的,還有幾件事其實是我自己"親手"乾出來的。
現在,我把這些"家醜"統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耶,非耶?
以前寫書,總有不少的朋友幫我尋找材料,提供數據,但是這次沒有。不但沒人幫我,還有人拆我的台,或者宣布收回他們曾經提供給我的寫作素材。
在"眾叛親離"的狀態下完成這本書,還會有什麼快樂?哪裡還有心情去欣賞? 罷了罷了,既然開了個頭,那就只好一條黑路走到底吧!最多,就像一位朋友好心威脅我的�D�D"不在學術圈子裡混了!"
即使不在學術圈子裡混,總得在地球上混吧?總得與親朋好友打交道吧?在當前的社會風氣里,我能保證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嗎?
剛寫到這裡,轉身接個電話,是我的表弟打來的。他告訴我今年他女兒考大學,分數剛夠得上本科線,第一志願填的是某某大學。他請我幫忙與那所大學負責招生的老師打個招呼,一旦投檔就錄取下來;萬一第一志願不取,就只能進大專了。 讀者朋友,你說我該怎么辦?
有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我解決這個問題呢?
唉,可憐的善霸!

1999/7/23,踽踽齋

醜陋的學術人 文章節選

內容摘錄1

中國學術"尿"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嘆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D�D�D戴望舒

學術界在國人的眼睛中是一塊永恆的淨土。
在這塊淨土上,沒有虛偽、沒有爭吵、沒有權力欲、沒有銅臭味,有的只是衣冠楚楚、溫爾文雅,在那裡默默無聞地探索真理的奧秘。 德國哲學家康德可以算是學術人的典型代表,他在柯尼斯堡學院宣誓所用的誓詞是:
"學院決定授予你科學博士的學位,這是一種榮譽。這榮譽帶來了永遠忠誠於真理的義務,無論是在經濟的還是在政治的脅迫下,都決不屈從於壓制或歪曲真理的誘惑。要你保證,維護學院現在授予你的榮譽,並且不受其他考慮的影響,只是尋求並忠誠於真理。"
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學術界的情況有了不小的變化。 市場經濟的大潮鋪天蓋地,十多億人真象一隻只剛睡醒了的雄獅,一個個張開血盆大口,想把金錢、地位、名譽等等物質利益一口吞下。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周圍的人們一片亂糟糟地你爭我奪,學術界還能放得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嗎?
學人畢竟是社會中的人,社會中已有的思想觀念和手法技巧,必然要在我們頭腦中打下烙印,於是,某些聰明的學人便把社會上流行的東西原封不動地搬到了學術界,使得社會上有的,學術界也有,而且更加巧妙(或者說更加惡劣)
學術界的各種醜陋現象已經引起了普遍的關注,正直的學者在不同的場合都一致對這類現象表現出憤慨,並指出其危害和防治的辦法。
南京大學的崔之清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當前的惡劣學風有種種表現,歸納起來大致有三類:
第一,治學動機不正,熱衷追名逐利,不願付出艱苦的勞動,上短平快項目,只講數量,不求質量,甚至剽竊、抄襲,不勞而獲;
第二、壟斷學術論壇,壓制學術新秀,少數學者長期把持高位,成為學閥、學霸,嚴懲禁錮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
第三、以權謀私,一些人利用手中職權、或為一已之私,或為親朋好友,在考試評獎、職稱評定、項目審議等活動中進行利益交換,使考試評審失去客觀公正性,並導向庸俗、腐敗的歧途。
以上不良風氣既嚴懲敗壞學術,又腐蝕學人,摧殘人才,嚴重阻礙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及科教興國偉大戰略的真正落實,若現在仍不堅決地加以整治,後果將不堪構想。
崔教授認為,整頓學風不能僅僅限於坐而論道,還要明確規定具體的措施和辦法,並且嚴格遵守和執行。應當承認,同經濟領域一樣,學術界也存在著競爭,但是我們從市場經濟中應該學習的是公平競爭,而不是假冒偽劣、弄虛作假。科學嚴謹的學術規範就是學術競爭的規則,違反這一規則應該受到處理。
我國古代學者一貫強調道德與文章的統一,因為治學與做人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為學的目的不僅僅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成就一番事業,而且首先是"正心、誠意、修身",提高個人修養。對於學者而言,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取得領先的學術成果同樣是他們畢生追求的崇高目標。
崔之清教授還談到,學風、教風、校風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優良的校風是世代傳承的結果,而學風、教風則是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表現形式。教師一身二任,肩負著治學與科研、教書與育人的雙重職責,在校風建設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講求師德、樹立師表的優良教風是優良學風、校風得以傳承、光大的基本前提,因此,整頓學風必須先從教師做起。只有具備一流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一流的跨世紀人才。

內容摘錄2

教授不敢上講台

走上講台
兩眼發獃
念完教科書
回家去打牌

�D�D�D有閒的教師

高校是一種學校,學校里總有教師,教師總要講課,這些似乎是天經地義的。
但是任何天經地義的東西都有例外,有不少高校教師是不能講課、不會講課或者從來沒有講過課的。許多留校的博士只掛著"教師"的招牌,但從來沒登上講台。這是為什麼呢?
報上有一篇文章談到,當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綜合不綜,博士不博"的現象。應該看到,現代科技的綜合化傾向越來越突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及其分支的縱橫交叉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是當代科技發展的一大特徵,高校不走綜合化就不可能跟上科技發展的大趨勢。
但是,高校中多數博士因知識而太窄,培養過程中過多偏重專業性研究而缺乏深度基礎訓練,導致功底不厚,畢業後不能或不願走上大學講台。儘管有的人論文甚至國際學術榜文章寫得不少,但讓其講課,則藉口科研任務重,甚至公開宣稱"科研是積累,名利雙收;教學是純輸出,是賠本買賣"而推辭。
某大學有一位已獲國家"傑出青年"稱號的教授,學校為了讓他有機會拓寬基礎理論面,安排他擔任一門基礎理論課教學,但他卻以科研任務繁重為託詞,拒絕講課。目前上不了講台的教授並非個別。因此一位博士僅靠幾篇論文就能在重點大學立足是不正常的,僅以國際學術榜論文多少來確定青年學術骨幹同樣不可取。
誰來搖醒他 教授正在講課,忽然看到下面有位學生在睡覺。 教授對旁邊的學生說:"請你把那位睡覺的同學搖醒,這是上課時間"。 學生說:"還是請你來搖醒他吧,是你把他弄睡著的!"
目前高校的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教授不能上講台只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個逐漸引大家重視的問題集中表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 《中國教育報》載文指出,目前高校教學內容陳舊,一個典型事例是:"電路基礎"課的教材明明列入了國外60年代即採用、國內70年代後期也已使用的"圖論"分析方法,而某校一位教師在講課時卻視而不見,仍然使用傳統分析方法;再比如,"奔騰Ⅱ"已成為微機的主流產品,而在某"信息學院"的微機原理課上,教師還在給學生詳細地講解IBM/xT。
再者,高校教學方法單一。不注重啟發學生思考,不注重師生交流的"滿堂灌",仍然是大多數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照本宣科是常見的現象。某校一位教師講"鄧小平理論概論",寫在黑板上的章節號、標題與教材一字不差,整整一節課講了32開教材不足三頁的內容,幾乎一字不漏,除了幾個反面的例子,基本沒有理論的闡述和發揮。
個別教師甚至無教學方法可言,一位教師的專業英語課完全按照"讀課文�D�D�D抄生詞�D�D�D用漢語講一遍"的模式進行,效果可想而知。
還有教學手段落後的問題。一支粉筆一張嘴,是不少教師使用的全部教具。能夠熟練使用電化教學設備的教師比例很低。不少課堂上,連必需的掛圖、模型都沒有。某校的"食品原學"課程,教材上沒有插圖,教師也不準備掛圖,更沒有視像資料,只能靠嘴描述各種禽獸。教師授課時要用大量時間寫板書,課堂信息量很小。
在教學改革提倡了多年的今天,在"把什麼樣的高等教育帶入21世紀"這一命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的今天,這些現象還普遍存在於我們高校的課堂上,包括一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名牌"大學的課堂上。它說明,在一些學校,教學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還沒有真正確立,教學的四個"投入不足"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這些現象還說明,許多落後的、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還束縛著相當一部分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切切不可將"任重道遠"看作形容教學改革任務艱巨的套話。如何真正深入開展教學改革,並使改革成果體現在教學工作中,尤其是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是高校幹部、教師必須解答的課題。

醜陋的學術人 作者介紹

作者小傳與申明

作者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性別,枕邊有李敖書,因以"善霸"為號焉。善霸中學時代不讀書好求甚解,大學時代好讀書不求甚解,當了教授之後,才悟出不讀書不求甚解的"為學妙道"。五年前加盟境外一家文化公司,除了馬里亞納海溝,幾乎跑遍了整個地球,故自詡為"世界公民"。近日重返神州,再作馮婦,研究中華學術與國際接軌之大課題,已發表"力作"若干篇,力爭明年撈個"博導"乾乾。

作者申明

一、本書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皆非虛構,如果讀者在書中發現了某些似曾相識的真人真事,那決不是巧合!
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本書對那些比較敏感的人名、地名、書名、機構名和報刊名等,都作了技術性處理。
三、如果哪位讀了本書而想與作者打名譽權官司,請於本世紀之內聯繫,Email:[email protected],過時不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