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這是一部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傳統的抒情寫意影片,它意在表現人物含蓄和內在的美,表現他們的感情世界和主觀感受。創作者從生活中準確地選擇定於地方色彩的民族特點的生活細節,強化影片的生活氣息、田園風光和人物的性格光彩,使傷口具有強烈的逼真感和感染力。
該片還借鑑中國傳統詩詞、繪畫藝術的特點,講究虛實結合、溶情入景,通過逼真的形象表現記憶體的精神和不可言傳的意境。其電影手法的運用和音樂的配合也努力與之相適應。
劇情簡介
忠厚善良的農村婦女田秋月,懷著喜悅的心情送兒子田桂和養女翠翠到公社登記結婚。但是,結婚證沒有拿到,卻傳來田桂不是田秋月親生兒子的訊息。
原來,田桂的親生父母匡華、廖一萍早年參加革命,將孩子寄養別人家中,幾經周折後,由田秋月抱養。後來,田秋月又收養了無父無母的翠翠,茹苦含辛地把他們撫養成人。
如今匡華夫婦尋子,打聽到了田桂的下落。田秋月克制住自己的愛子之情,推遲了田桂和翠翠的婚期,送田桂進城去見他的親生父母。現在匡華和廖一萍,已是在某市任要職的幹部。廖一萍見到田桂,喜出望外,她計畫用自己富裕的經濟條件和政治上的權勢,改變兒子的面貌,為他鋪設一條光明遠大的路。田桂不習慣安逸的生活,他苦苦思念著家鄉,思念著善良的養母和從小一起長大的翠翠。廖一萍想盡辦法把田桂強留在自己身邊,還試圖割斷他與養母和未婚妻的聯繫。
田秋月和翠翠在鄉下望眼欲穿地等待著田桂歸來,田桂卻一直沒有回來……田桂在城裡速成中學學習期間,認識了市委組織部長的女兒王莉莉。廖一萍企圖撮合二人相愛,田桂卻坦率地向王莉莉說明了自己對翠翠的感情,廖一萍大為惱火。
經常外出的匡華回到家中,覺察出廖一萍對待田桂的養母、未婚妻的錯誤態度,批評了廖一萍,並讓田桂回鄉下將田秋月和翠翠接來。田桂回到鄉下,母子三人團聚,高興地準備著進城的行裝。突然,田桂接到廖一萍的來信,只準讓他接翠翠,不準把田秋月接到城裡。這使田桂痛苦萬分,他決心留在鄉下與養母同甘共苦。
為了成全田桂與親生父母的團聚,善良的田秋月默默承受著精神上的巨大折磨,決定親自送田桂和翠翠進城。田桂月來到匡家,意外地發現廖一萍正是自己當年捨身救出的患難姐妹。她沒有當面說出這件往事,默默地離開了他們,踏上了回鄉的歸途。
導演介紹
胡炳榴,電影導演,1940年8月出生,湖北黃陂人。胡炳榴的童年是在農村的家鄉度過的,民間藝術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中畢業後,他沒有遵循父母想讓他攻讀理工的願望,而是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在校期間,他刻苦學習,攻讀了許多電影大師的理論著作及大量的中外名著,為自己的藝術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4年,胡炳榴從電影學院畢業後分配到珠江電影製片廠,不久,就到廣東、湖南農村去體驗生活,積累創作素材,正當他精力充沛準備大幹事業時,“文革”開始,故事片生產被撤消,演員劇團被解散,他只好搞起了新聞,科教片的編導工作,編導了《育蜂治蟲》、《女子採油隊》等科教片、紀錄片,1975年珠江電影製片廠恢復故事片生產,胡炳榴做了故事片編輯,1978年,他作為副導演參加了第一部影片《春歌》的拍攝。隨後,又與人合作導演了影片《春雨瀟瀟》和《鄉情》,在《鄉情》中,喜愛音樂的胡炳榴將電影音樂真正作為電影語言的重要元素之一,並有意識地在銀幕上繪製“國畫”,別具一格的創新,給影片增光添彩,該片於1982年獲第五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1983年和1986年,胡炳榴又先後導演了《鄉音》和>《鄉民》,同《鄉情》一樣,這二部影片都充滿了濃厚的鄉村氣息和田園牧歌式的韻味,稱為是胡炳榴的“田園三部曲”,這三部影片的構思都比較完整,在藝術處理上,胡炳榴做到了和諧統一,“田園三部曲”用田園牧歌,水墨淡彩撫慰人們的心靈,思想內涵,藝術風格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鄉音》於1984年獲第四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二等獎。
1989年,胡炳榴導演的影片《商界(上下)》,改變了人們對他“農村片專業戶”的看法,《商界(上下)》是一部描寫八十年代中期廣州商界領域的經濟活動的都市片,經濟活動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是十分陌生的,為此,他閱讀了幾十萬字有關經濟方面的文章,考察廣州的經濟活動,以頑強的爬坡精神改編和導演了《商界(上下)》,《商界(上下)》以恢宏和細膩的手法,展現了商品經濟大潮中人與人之間的複雜情感和心態,展現了在特殊環境中的真善美。影片中,胡炳榴追求的是含蓄,深沉,流暢、自然和細膩,他的創作以甚深邃的思想內涵和完整的藝術構思,贏得觀眾。
從“三鄉”到《商界(上下)》,從山清水秀的“鄉間”到猶如戰場的《商界(上下)》,可以看出胡炳榴對電影藝術的一貫追求
王進,生於1943年7月,河北石家莊人。中國電影導演。1960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64年畢業即到珠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任演員,同年,在影片《踏遍青山》中飾男主角歐凡。1968年後編導紀錄片《戰潼湖》、《橫渡長江》及軍教片等。1972年後他開始從事故事片編劇,1975年寫作有電影劇本《挑重擔的人》。1982年任珠江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1984年與胡炳榴聯合執導電影《鄉情》,獲得好評,影片揭示普通人身上蘊蓄的無比純潔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追求清新、淡雅兼有人生哲理的藝術風格,尚未公映就被西德電影家選中,參加柏林國際電影節展覽,影片獲1982年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1982年後,他又相繼執導了電影《東方劍》、《這樣的人》等,並創作電影劇本《黑林鼓聲》,1983年起擔任珠影副總經理,承包珠影故事片廠。1988年,開始執導他的“女性三部曲”之一《寡婦村》,影片獲1989年第十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法國第六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金熊貓獎。1991年他執導的系列之二《出嫁女》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1993年系列之三《女人花》問世。受到專家好評,同年執導電視連續劇《情滿珠江》,引起社會矚目,獲得行家好潮如潮。他還曾編導電視連續劇《劉山子的喜怒哀樂》,獲廣播電影電視部飛天獎,近年來,他不斷拍攝影視作品,活躍在影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