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送賀賓客歸越⑴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⑵。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賀賓客:即賀知章,他曾任太子賓客之職。
⑵狂客:指賀知章,其號為“四明狂客”。
⑶“山陰”二句:用王羲之故事讚美賀知章的書法。山陰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非常喜歡。道士要王羲之為其書寫《黃庭經》,換其群鵝。賀知章善草隸,深得時人珍愛。
白話譯文
鏡湖水面如明鏡,您四明狂客歸來蕩舟盡豪情。古代曾有王羲之寫黃庭經向山陰道士換鵝的韻事,您到那裡一定也有這樣的逸興。
創作背景
這是李白贈送給賀知章的一首七絕,創作時間與《送賀監歸四明應制》大約同時。賀知章比李白年長得多,但對李白的詩才卻十分佩服,曾譽其為“謫仙人”,兩人可以說是忘年交。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正月,賀知章以道士的身份辭京回鄉,玄宗詔令在長樂坡餞別賀知章。李白當時正在長安待詔翰林,就贈給了他這首詩。
作品鑑賞
由於賀知章是以道士的身份告老還鄉的,而李白此時也正尊崇道學,因此詩中都圍繞著“逸興多”三字,以送出家人的口氣來寫的。鏡湖是紹興地方的風景名勝,以湖水清澄而聞名於世。李白想像友人這次回鄉,一定會對鏡湖發生濃厚的興趣,在那兒終日泛舟遨遊的。為了突出賀知章的性格,詩中不再以賓客或賀監的官銜稱呼他,而乾脆稱他為“狂客”,因賀知章晚年曾自號“四明狂客”。“賓客”到底沾上些官氣,與道士的氣息不相投合,而“狂客”二字一用,不僅除了官氣,表現了友人的性格,而且與全詩的基調非常吻合。
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記載的蘭亭盛會就發生在賀知章的故鄉山陰。而賀知章本人也是著名的書法家,這就使詩人想起了一個故事:據《太平御覽》卷二三八記載,王羲之很喜歡白鵝,山陰地方有個道士知道後,就請他書寫道教經典之一的《黃庭經》,並願意以自己所養的一群白鵝來作為報酬。由此詩人說,此次賀知章回鄉,恐怕也會有道士上門求書。當年王羲之書寫《黃庭經》換白鵝的事情,那又要在山陰發生了。所以,末二句表面上是敘述王羲之的故事,實際上是藉此故事來寫賀知章,盛讚賀知章書法的高超絕妙。
這首詩基本是李白信手拈來之作,但他一下就抓住了兩樣東西:一個是紹興的鏡湖,另一個便是王羲之當年寫字換鵝的故事。全詩實際上所寫的也就是這兩件事。但它們卻都恰能表現出友人故鄉即山陰的地方特色,同時也都能顯示出賀知章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和才華所在。李白當時並未去過山陰,因此詩中所謂的“鏡湖”、“山陰道士”之類,實際上還都是贈別友人時的一種想像之詞。由此可見詩人爐火純青的詩藝。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