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叔同學修身養性,和南懷瑾學為人處世》

《跟李叔同學修身養性,和南懷瑾學為人處世》

精神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否則,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讀李叔同,我們的內心會獲得一種空靈的美感,那是一種久遠的自然的力量。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他使我們低下頭,開始審視自身,重新關注已被遺忘很久的自我的真實性靈。而南懷瑾,身在繁華又笑看繁華,他是繁華世間的智者,得享繁華卻又不被繁華所累。於是,他講述人生種種人情世故,講處世哲學、講生存策略,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在人與人的世界裡。

作者簡介

于海英,生存於喧囂鬧市,沉迷於心靈天地,喜讀詩書,但天生愚鈍,讀書不求甚解,唯欣欣然。喜舞文弄墨,但下筆無神,弄墨成果不多,僅聊以自娛。謹借大師思想,傳世智慧,著成小書幾冊,是為《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煙塵》、《聽南懷瑾講孟子》、《名家限中的100位中國歷史名人》,以饗讀者。

媒體評論

讀書自由、私密、自說自話、自苦自樂……人生最令我們留戀的,都是一些我們也說不清楚的事吧。但是書啊,是我們塞給自己的希望,就算只是些妄想,割捨也不免惆悵。
——中國台灣主持人 蔡康永

目錄

李叔同:一輪圓月耀天心的修佛者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小傳
大慈大悲菩提心
慈悲心生,蚍蜉顏開
榮枯一樣好
寄悲憫心於物
融化心靈的堅冰
菩薩慈悲,也有金剛怒目
存善念,行善行
清澈似水,利世而不爭
最難得浪子回頭
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千教萬教,言傳身教
因為多情而出家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不以為苦便不苦
只道名利是平常
清空心靈,爭似白雲自在
空喊不如行動
更多謙卑大人物
寧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另類出家人
走自己的路
尊嚴非席,不可捲起
不做偶像的影子
寧得罪也不應酬
明鏡在心,時時拂拭
懺悔是一種福分
喚醒沉睡的良知
時常自省,掃卻心中塵埃
如蓮般做人
足過處,金石花開
疑問是成長的標誌
真知從實踐中來
有一種禪心叫認真
細節成就完美
耕耘不息,藍田生玉
朝聞道,夕死可矣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心誠可貴寫華年
不必人人當將軍
清水芙蕖,性靈圓滿
“訥於言”是最好的武器
晚節最為要緊
道聽途說,是非的傳播者
管好自己的舌頭
悠遊世間,以慧心惠己惠人
為他人提一盞燈籠
投以木桃,報以瓊瑤
今昔一切如新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幸福之神的真容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
若要常樂需知足
在勞動中品味幸福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最好的養生是養心
素食中的身心修養
心中無嗔便是淨土
取捨之間,唯心而已
浮躁,靈魂的暗疾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人生因缺憾而美
緣起緣滅還自在
珍惜生,卻不畏懼死
別有滋味是挫折
李叔同大事記
南懷瑾:慈雲化雨作春風的布道人
願解眾生倒懸若——南懷瑾小傳
問我心,我心如赤子
每天微笑,抹掉感傷的眼淚
幽默,給生活塗上一抹亮色
赤子情懷,純潔與天然的內心
世間煩惱本是庸人自找
名利是金色的蘋果
滅卻心頭火,看透世間顛倒
得到了財富,卻飛走了幸福
欲望只可淺嘗,不可沉溺
勘破名利的陷阱
義氣如虹大丈夫
救助蒼生是最好的自我救贖
做上品人,養浩然氣
用理智的韁繩駕馭情感
清白良知,無愧人生的底色
為黎明承受黑暗
生命的雨天,為自己撐起一把自立自強傘
用忍耐成就未來
像松鼠一樣專一
能力在,希望在
生存格鬥
做個“扮豬吃老虎”的人
找出藏在羊群里的狼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投其所好是一種必要
沒有什麼能阻擋你出人頭地
琢磨人生,打造頑石中的美玉
過去的功勞簿是埋葬今日的墳墓
專注於心,必有所成
人生如局,愛拼才會贏
拂面清風好為人
曲,化腐朽為神奇
尊重他人,才能保護自己
換位思考,推己及人
適當的距離才是美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千里馬不再寂寞
原諒某些冒犯
用人唯長,將人放在正確的位置
不拘一格的取才之道
知人善任,人人皆為我所用
手握權力的指揮棒
有調查,才有發言權
上樑正,下樑則不歪
領導者的人情味
領導的推功攬過說
孝是回報的愛
孝是回報的愛
孝在形式是一種悲哀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痛
態度決定愛的深度
為子女,也會好心辦錯事
君子之交淡如水
比而不周”的錯誤交友觀
朋友在精不在多,來者不拒闖大禍
友誼過甜,會有成澀的味道
拒絕,要說得出口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間
一呼一吸間,看透生死
酒不醉人人自醉
繁華過後總是空
給人生一個鮮明的意義
南懷瑾大事記

精彩書摘

融化心靈的堅冰
弘一法師曾發願:“誓捨身命,救度法界一切眾生。”他說,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他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絕不畏其多苦而請旁人分任。
佛家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孽,就是前世的罪過由今生償還,所以世人多苦少樂。弘一法師痛苦世人的痛苦,寧願以己身代之。然而,世間如弘一法師者畢竟極少,只希望在今世的生活中不造來世的孽,在今世的生活中能給予他人也被他人給予慈悲心,減人生之孽,改人生之過。
人生在世,誰能無錯?古人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見,改過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的不僅是意識上的覺悟、接受錯誤的勇氣,更是改過的機會。這份機會,便孕育於他人的慈悲之中。
對於行錯之人,世人多懷嚴苛責備之心。對其中屢教不改者更視之為不可救藥之輩,往往唾棄厭之。然而,真正的禪師卻能用自己的慈悲之心感化行錯之人。
盤矽禪師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很多誤入迷途的人都因他的感化而獲得新生。
他的一個學生有偷竊的壞毛病,禪師多次教誨,學生卻左耳進、右耳出,不當回事。後來因為行竊被人抓住,面對找上門來的失主,禪師的眾學生感到羞愧難當,紛紛要求禪師嚴懲那個學生。但是盤矽並沒有那樣做,他用自己的寬厚仁慈之心原諒了那個學生。
可是沒過多久,那個學生竟然又因為偷竊而被抓住,眾學生覺得忍無可忍,覺得為了寺院的名聲一定要將他逐出師門。禪師不同意,於是眾人聯名上書,表示如果再不處罰這個人,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矽看了他們的聯名上書,把他的學生都叫到跟前來說:“你們都能夠明辨是非,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們是我的學生,如果你們認為我教得不對,可以去別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他。因為他還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教他,誰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樣,即使你們都離開我了,我也不能讓他離開,他需要我的教誨!”
眾學生聽後,心中的不滿不知不覺間消散了,只覺得禪師更加令人尊敬了。而那個偷竊者早已感動得熱淚盈眶。西方文學家薩特認為他人即地獄,他人之所以會成為地獄,是因為他人少了慈悲心,為己身百般思、千般想,費盡心力攫取種種世俗之利益,由此產生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於是,自身成為他人痛苦的來源,他人也成為自身的痛苦所在。如何免於痛苦呢?需一顆慈悲心,捨去自身對利益的熱切,善待別人的錯誤,像弘一法師所說:“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過而能改,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予人懺悔改過的機會,其結局,多會皆大歡喜!
菩薩慈悲,也有金剛怒目
雷鋒有句名言:“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溫暖,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佛家有菩提低眉,也有金剛怒目,更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其實,這是一種出於大愛的犧牲,用自、己的犧牲來維護心中某種不可動搖的信念。
一次,佛陀和四百多個商人同坐一條船,船上有一個賊,想殺掉這些商人劫取金銀珠寶。
佛陀當時已有他心通,知道賊要殺四百多個商人,而且是絕對勸不住的。他心裡想:“如果告訴商人,這賊一定活不了;不告訴商人,這賊一定會殺商人。”那怎么辦呢?
無奈之下,佛陀自己把賊殺了。佛家是忌殺生的,明知故犯的佛陀將會受到教規的懲罰。然而,殺一人而救百人,以己身換來眾生的平安,是大智慧的慈悲,是大犧牲的慈悲。為了心中堅持的信念,很多人選擇了怒目金剛,捨身入地獄。弘一法師便是這樣一個人。李叔同在世人詫異迷惑的眼神中,拋棄了嬌妻幼子、事業前程,遠島了世事繁華,開始了他身為法師的另一條人生道路。他曾說自己出家,非謀衣食,純粹為了生死大事。在出家的歲月里,他做到了對生死不懷戀,寧為佛門而捨命,也做到了念佛不忘救國。這是一個出家人的大慈悲。
195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青島弘法的李叔同不願離開避禍。面對朋友的懇求勸說,他寫下了“殉教”二字,並表示:“為護佛門而捨身,大義所在,何可辭也?”並且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口號。
不久,他來到了戰火紛飛的廈門,在自己的禪門前懸上“殉教堂”的條幅,下決心與廈門共存亡,如果廈門失守,他將以身相殉。直到廈門局勢平穩以後,李叔同才離開那裡。怎樣才是真正的大慈悲呢?佛祖捨身飼虎是,佛陀怒而殺人也是。《水滸傳》中的花和尚魯智深為了救被欺壓凌辱的父女倆,三拳打死了鎮關西。慈悲不是一味地後退與忍讓,不是毫無原則地遷就,而是面對給眾生帶來大苦難的罪惡能毫不猶豫地舉起手中的屠刀,捍衛無辜。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然而,怒目的金剛寧願拿起禪杖,掃蕩一切妖魔,換來蒼生的安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