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你心裡想:自星期三以來,自你前次去羅馬的正常出差以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怎么一切都變了,我怎么會到了這一步?長久積累起來的力量爆炸了,這使你決定來羅馬,而爆炸的結果還遠遠不止於此,因為,你在實現這個你早已神往的夢想時,不得不意識到你對塞西爾的愛情是受羅馬這顆巨星的影響,你原來想讓她來巴黎,那是為了通過她好使羅馬時時刻刻在你身邊,而實際上如果她來到你每天生活的地方,她就又成為另一個昂里埃特,你本意是想建立一種婚姻的替代制,然而在這種替代制中,你和她之間會出現同樣類型的糾葛,而且糾葛還更為嚴重,因為她時時會使你想起那座遠在天邊的城市,而她本來應該將那座城市帶到你的身邊。不僅塞西爾,換一個女人也會自己失去作用,不僅是巴黎,換一座城市也會使她失去作用。
朝著那本未來的、必然的書,而它的外形正被你握在手中。
《變》由米歇爾·布托爾編著。
作者簡介
米歇爾·布托爾,法國新小說派重要代表作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登上文壇,先後發表《米蘭弄堂》、《時間表》、《變》、《程度》等作品,其中《變》獲得一九五七年勒諾多文學獎。目錄
卷一卷二
卷三
譯後記
精彩書摘
“他一定是在我喝茶的那工夫來的。我也一樣,我原以為你不在車上,因為我為了找你已經跑遍了半列火車。”“咱們一起去碰碰運氣吧?我就不信……”
“再說侍者領班還認識我呢。你坐下吧。你總不能陪我一直站到第戎呀。”
可是車室里誰也沒有在拉羅什下車,誰也沒有在第戎下車,於是你們只能等到吃飯的時候才能坐在一起,可是你們並不能真正地談心裡話,因為在你們的飯桌上還有另外兩個人,還有一對爭吵不休的夫婦。
“到了羅馬,我們就會自由了。九點我得去斯卡貝利公司,我真蠢,居然答應和他們一起吃午飯,不過,從六點起我就自由自在了。我去法爾內塞廣場等你。”
“在羅馬……”
“你好像不喜歡羅馬似的!”
“你和我在一起的時候,我才喜歡羅馬。”
“我願意永遠在羅馬。”
“而我,我願意和你一起在巴黎。”
“別再去想在巴黎的這段日子了,下一次會完全兩樣的。”
“我永遠也不會和你重提這件事的。”
你原來拿在手上的書剛剛掉到暖氣鐵皮上。你抬起頭,在鏡子裡,在山景和小船這兩張照片中間,有卡爾卡松的塔樓和雉堞,這張畫掛在一個工人的背包上方。又閃過一個孤零零的小車站,站上只有幾盞燈照著一條長凳,有一座掛鍾,還有等待發運的貨箱。
接著噪音越來越響,一列朝相反方向駛去的火車的明亮的視窗飛快地、接二連三地掠過你的玻璃窗,好像有一把錘子在一股勁地敲著難以馴服的釘子,這是羅馬一巴黎特快列車,上次你回來乘的就是這趟車。
那兩個老人在平靜的晃動中紋絲不動,相互瞧著,會意地微笑著。
你掏掏衣兜,裡面只剩下兩支高盧女人牌香菸了,你剛才忘了買包民族牌香菸。你換了個姿勢,閉起眼睛,因為燈光開始使你不舒服。這時是沒法睡覺的;也許這一整夜都沒法睡覺。你現在舒服一點了,但是你交叉著腿,時間長了是不行的。
他聞到一股煙味,那就是說洞裡一定有活人,於是他小心翼翼地站起身來,唯恐猛然撞著洞頂,他兩手緊貼著岩石往前摸,煙味越來越濃。
他來到一個拐角,看到一間四壁滲水的煙霧騰騰的寬室,室中央有一盤火,在煙霧中只見一大團橘紅色的火?;他走進去,聽見有人在沉重而沙啞地呼吸,這是一個老婦人,她木然不動地看著一本大書,她的頭不動,只是簡單地用眼睛瞟了他一眼,露出一種嘲諷的微笑,喃喃地說著(但是這聲低語被擴大了許多倍,以至和火車在隧道中行駛的隆隆聲極其相似,他聽不清她在說什麼):
“這些樹林使你疲勞,這片草原和這些石頭使你疲勞,不過現在你有權休息一下,你可以來聽我講話,你可以向我提出你長期以來一直思考著的問題,因為誰也不會冒這么大的風險來一趟,除非他確實經過深思熟慮,有著充分的理由,抱著十分明確的目的而來?這些目的肯定一一寫在兩頁紙上,像我在橘紅色火焰中所看到的那樣,紙張貼在你奇怪的衣服上,而你的衣服已經破得不像樣子,已經褪了色,這說明你已走過了很長的一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