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堯曰》

《論語》二十篇,五百多章,以尊重五種美德,摒除四種惡政、注意三點要求收束之,令我們知道,想為政、為人,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三大關係也。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內容提要

帝堯帝堯
本篇共3章,但段落都比較長。本篇中著名的文句有:“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寬則得眾,信則民任”;“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等。這一篇中,主要談到堯禪讓帝位給舜,舜禪讓帝位給禹,即所謂三代的善政和孔子關於治理國家事務的基本要求。

原文+譯註+評析

【原文】
20•1 堯曰(1):“咨(2)!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3)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4),敢用玄牡(5),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6)在帝心。朕(7)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8),善人是富。“雖有周親(9),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10),審法度(11),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注釋】
(1)堯曰:下面引號內的話是堯在禪讓帝位時給舜說的話。
(2)咨:即“嘖”,感嘆詞,表示讚譽。
堯帝堯帝
(3)允:真誠:誠信。
(4)履:這是商湯的名字。
(5)玄牡:玄,黑色謂玄。牡,公牛。
(6)簡:閱,這裡是知道的意思。
(7)朕:我。從秦始皇起,專用作帝王自稱。
(8)賚:音lài,賞賜。下面幾句是說周武王
(9)周親:至親。
(10)權量:權,秤錘。指量輕重的標準。量,斗斛。指量容積的標準。
(11)法度:指量長度的標準。
【譯文】
堯說:“嘖嘖!你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誠實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隱於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舜也這樣告誡過禹。(商湯)說:“我小子履謹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向偉大的天帝禱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僕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承擔。”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認真檢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 使百姓公平。
【評析】
帝舜帝舜
這一大段文字,記述了從堯帝以來歷代先聖先王的遺訓,中間或許有脫落之處,銜接不起來。後來的部分里,孔子對三代以來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說是對《論語》全書中有關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總結,對後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原文】
20•2 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子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還有什麼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評析】
帝堯帝堯

這是子張向孔子請教為官從政的要領。這裡,孔子講了“五美四惡”,這是他政治主張的基本點,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反對“不教而殺”、“不戒視成”的暴虐之政。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對德治、禮治社會有自己獨到的主張,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鑑價值。
【原文】
20•3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評析】
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這是君子立身處世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論語》一書最後一章談君子人格的內容,表明此書之側重點,就在於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後人鑑賞

禮記》中有段文字大致是這么說的:天地之道,寒暑紊亂就會導致疾病,風雨無節制就會導致饑荒。政教之於民,比諸寒暑之對於人,不合適宜就會傷害世道。國政大事,好比風雨也,不以禮序來節制就會造成社會混亂和百姓困苦。
《堯曰》篇共三節,總結概括出帝王之聖道、君臣之政道和君子之人道之要。
孔子孔子
孔子生前最為崇敬堯、舜、禹、周文王和周武王這五位天子,孔子學生在此依據這些仁德天子的作為而歸納出“聖王”之道:第一重要的是天子之位必須是禪讓給賢德和才能都久經考驗並深受天下臣民愛戴的仁孝之人,而不傳承給自己的後代,也不繫於世類;第二重要的是貴為天子者必須持守中道,以天下百姓富足和諧為先;第三重要的是懲罰那些有罪過的人,任用那些賢能的人;第四重要的是引導臣民遵從客觀規律,並勇於承擔因違背客觀規律而招致的罪過;第五重要的是使天下善良的人富有起來,絕不偏袒自己的親人;第六重要的是謹慎地行使權利並明確其權責範圍,周密細緻地審定法規的實際使用效果,根據時局的變化及時整理整頓管理機構,這樣才可以使得四方的行政運作暢通有效;扶持那些被滅亡了的國君之後代,使其文化和習俗持續並健康興旺起來;招攬並任用那些流散於外的賢能才士。這樣,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重視四件大事:民教和民生、糧食生產和儲備、喪禮和祭祀。寬厚則眾臣不會離棄你,誠信就能得到人民的擁戴,勤敏就能取得偉業,公平正義就會使天下歡喜。
子張問孔子說:“如何行政才能履行好職責呢?”孔子說:“闡揚五種美德並在行政時努力實踐,屏除四種惡政行為並在實踐中努力避免,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孔子說:“君子行惠澤於民之實而不耗費民力和國家財物以私為;役使下屬而下屬並不怨恨於你;愛好廣泛但卻不貪圖名利;精神安定平和而不傲慢;氣質威嚴而不兇猛可怕。”子張說:“君子行惠澤於民之實而又不致使百姓產生耗費?”孔子說:“了解什麼是對百姓有利的,並因此而行有利於百姓之政而使百姓得到實惠,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無耗費嘛!君子役使下屬講法禮而又守誠信,論功行賞,這又有誰會怨恨呢?君子求仁而得仁,又還有什麼可貪的呢?君子待人,無論勢大勢小,或眾多眾寡,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安定和平而不傲慢嗎?君子形神認真威嚴而目不邪念,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可怕嗎?”子張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事先教化或教訓,怒火一上就行酷刑和殺戮叫做虐;不加監管而任由社會殘害踐踏叫做暴;政令緩於前而急於後,又刑罰致期無成者叫做賊;分配和獎勵下屬時猶豫不絕而且吝嗇。顧惜財物而捨不得給予的情形時,要知會有關主事官吏,由他們按規章制度行事,自己不要過多干預。
其實整部《論語》皆是在教導世人為何並如何正心正身正名的道理,這段話用以教導君臣基本的為政之道,即基本的注意事項是“五美和四惡”,這同時也是一個總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