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位一體》

《論三位一體》

《論三位一體》:三位一體是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觀,這種神觀使基督教有別於其它的宗教,但也成了基督教被人謾罵污辱為迷信的原因之一。一直以來人都是以數學、科學的真理為確切的基礎知識,任何與數學所得結論不合就是錯誤,基督教卻提倡一個即為三又為一的觀點,並且聲稱這就是他的神,豈能不成為人啼笑皆非的眾矢之的?而基督徒由於如此,面臨著非信徒的質疑時,驚慌失措,因三位一體理論的複雜性而舌敝唇焦(這其實也說明了信徒對於所信之上帝沒有清楚的認識),仿佛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不但在世人面前有失見證,同時也忽視了認識上帝對於信徒的重要性,以至靈命並未通過神已經默示的聖經真理中有關他的自我啟示中得著餵養。

基本信息

論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是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觀,這種神觀使基督教有別於其它的宗教,但也成了基

《論三位一體》《論三位一體》
督教被人謾罵污辱為迷信的原因之一。一直以來人都是以數學、科學的真理為確切的基礎知識,任何與數學所得結論不合就是錯誤,基督教卻提倡一個即為三又為一的觀點,並且聲稱這就是他的神,豈能不成為人啼笑皆非的眾矢之的?而基督徒由於如此,面臨著非信徒的質疑時,驚慌失措,因三位一體理論的複雜性而舌敝唇焦(這其實也說明了信徒對於所信之上帝沒有清楚的認識),仿佛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不但在世人面前有失見證,同時也忽視了認識上帝對於信徒的重要性,以至靈命並未通過神已經默示的聖經真理中有關他的自我啟示中得著餵養。對三位一體的認識這個極為重要的教義,我們絕不可等閒視之,這關係到基督徒安身立命的根本,也關係到教會的生死存亡,可在今天的教會,甚至許多的神學家對此也有誤解,下面我們簡單陳述幾個誤解:

三位一體僅是門徒的幻想

許多人甚至一些所謂的神學家對三位一體也不懷好意,認為這是教會希臘化的結果,在舊約聖經中從未提過有位神,他有三個位格,即便新約也未曾明確用“三位一體”一詞,似乎沒有紮實的聖經根據,故此許多新派的神學家就大做文章,認為真正的神只有一位,耶穌並不是神,他是我們的長兄,只是他有超然的宗教體驗,與上帝的關係最為接近,只要我們效法他最終也能如此,聖經並非無謬無誤的,新約聖經僅僅是門徒對耶穌思念後理想化的結果,猶太—基督教的上帝觀沒有舉世超絕之處,只是諸多宗教中的一種,正如中國三自領袖吳耀宗說:猶太教的宗教也不完全,而基督教也只是猶太教的進化,所以對神的認識並非一個宗教的專利,不同的宗教也就代表不同的人對宇宙不同的認識與理解。他說“人對這些現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因而產生許多不同的宇宙觀和各種宗教不同的上帝觀。[1]許多人就是如此認為,三位一體這種神觀真的只是耶穌門徒的幻想,只代表著基督徒對神的理解,人對神的認識好似瞎子摸象,不同的人摸得角度不同,也就有了片面的認識,把自己片面的認識絕對化就成了世上宗教喋喋不休爭辯的原因,而現代人應該有開放的心態,不應該把自己主觀的認識做為排斥別人的工具,這就是所謂的“亮光不同,彼此尊重”。難道真的如此嗎?沒有在舊約中出現的痕跡嗎?

三位一體是為使信仰合理化而製造的理論

如果基督教只是猶太教的演化或變種,照此推論原先猶太教是質樸的獨一神論,直到耶穌的到來,他卓越的人格令他的門徒神往,逐漸的神化耶穌,再加上要向原本多神的文化中傳一個獨一的神實在不易,為迎合異文化、更便於福音的傳揚,因此就製造出光怪陸離的三位一體教義,同時遇上猶太教非難時,亦可打退堂鼓下台;但如此並沒有面面俱到,遇上當時知識份子的嘲諷時,就有必要將之解釋的合理化,為這些社會的精英份子所知曉,從而避免被他們視為是非理性的一批人,因此三位一體的複雜理論僅僅是護教士只為滿足當時知識分子需要而發展出來的理論,自由派神學家哈納克說:基督教是哲學與啟示,這是所有護教學者的主題。哈納克認為這些護教學者們完全沒有了解基督的福音。他說:這些早期的教父們盼望以唯理主義來解釋基督教,只重視啟示中的客觀事實,……並以此來證明自然啟示的真理;教父將信仰變為教義,用“道”的教訓來解釋基督教,以知識代替信仰,因之這些教父們將基督教希臘化了。教父們的教訓有其真理,但他們的教訓只是片面,沒有將全部真理闡明出來。哈納克還認為:教父將基督教當作是一門哲學,因為它包括了一切最合理的要素,也回答了哲學家對基督教所加的攻擊,但認為它是哲學的對偶,因為完全出於超然的啟示,不單是人的觀念或意見。他們認為三位一體就是在這一氛圍中產生。如果如此,三位一體的系統教導就只是人理性所得出的結論,並非從神啟示出來的真理。

三位一體教義與信徒實際生活毫無助益

如果三位一體的教義只是教父就試著使之合理化的結果,那么主要的目標就不是信徒,所以今天的信徒對三位一體的教義知之甚少,也是情有可原的。他們還有很大的誤解,以為這是教父、神學家和一些現代的職業學者都是一群閒著無事的人,在象牙塔中製造出脫離實際生活,脫離聖經的艱深苦澀理論,有人甚至認為這理論對信徒的靈命非但無益,反而有損,因為它試圖使奧秘的存在合理化,沒有領悟到信仰的奧秘,也失去對神的敬畏,使得自己成為一個傲慢不可一世之輩,妄想憑己有限的智力能以窺探上帝無限的實體,既然聖經沒有敘述,人也應當在此駐足止步。不節制的思索只會徒增懸而未決的虛談,與信徒的靈命無關,倒不如像德爾圖良、舍斯托夫所說:惟其荒謬,故而可信。[2]承認基督徒的邏輯與世人是不同,是兩個世界就了事,多么簡便明了。

是否這理論與實際真得毫無瓜葛?初期教會的信徒是否與如今的信徒一樣對之退避三舍?我們將逐章的回答這些問題。當然誤解還有許多,在此不一一細舉,這些誤解的結果使信徒對三一神的認識忽略,使他成為無足輕重的教義,因此有必要澄清這些誤解,重新確定三位一體的教義對於基督教會的重要性,。

關係到上帝的至高榮耀

威斯敏斯德要理問答的第一問說:人活著的首要目的是榮耀神,永遠以他為樂。加爾文在日內瓦要理中:人活著的首要目的是認識神。認識神與榮耀神在聖經中是合一,所謂的“認識”在聖經希伯來人的理解里意思主要並非只是理解一個客觀事實,乃是與這客觀事實發生關係,認識神就不單是認識神的一些知識,乃是要與這位神發生關係,將自己的一生委託於他,更確切地說不單是我們認識神,乃是我們被神所認識。悛庵說:在希來人的理解里,知識或認識主要是由主體對客體的經歷所構成的,在這經歷中,主體直接意識到客體的對它‘主體自身’的影響。他在人意志、情感、理性全人的投入。這種認識觀與希臘人的認識觀不同,希臘人認為應該保持與認識者和認識對象的客觀距離,否則會攔阻認識活動的客觀結果。這樣就取消了認識者與認識對象的直接溝通,但希伯來人的思想認識者所認識的對象是和認識對象有關係的對象。今天教會對此存在很大的誤解,認為認識神與基督徒的靈命無關,仍然是希臘人的知識歸知識,靈命歸靈命,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從希伯來的認識觀可以得知,靈命與知識是不能二分,一個人若說他認識神卻缺乏靈命用保羅的話來回答:“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一個人若說他靈命很好,卻對神通過聖經已經向處於歷史中的人啟示他自己的知識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對神到底是三位一體還是單一主神論也不知道,他的靈命很難令人相信是真的。往往一個人就算再怎么無知,仍有他自己的神觀,這種觀念不來自於聖經,就肯定來自自己的傳統、生長環境、個人的喜好所杜撰的神,所以有位學者說:你認識怎樣的神,決定你敬拜怎樣的神。如果一個的神觀是來自自己的幻想,那就意味著他在敬拜偶像。

當一個人真正認識神時,自然而然的會將榮耀歸給上帝,同時意識到自身的卑劣污濁,渺小無有,這可以說就是人生存於世的目的,也是上帝創造人的目的。當一個不認識神不敬拜神時,他正在步向虛無。神是絕對自足的上帝,他並非缺乏敬拜缺乏榮耀所以造人。就如奧古斯丁所言:上帝想被愛,不是為了從中得到什麼,而是為了讓那些愛他的人可以得到一份永恆的賞賜,這份賞賜便是上帝自己,也就是他們所愛的那一位。上帝自身是榮耀的本體,他創造我們是為了他自己,但並非因為缺乏我們而不完美而創造我們,乃是為了他的愛與更多的人分享而創造人。[3]但神與人分享愛並非因為他是愛就要有對象才可分享,三位一體就表明他們關係是團契性,並不需要受造物,他如此做是出於他的恩典,但人若成為一個負恩之人,神也會為之痛心,在新舊約無不洋溢這樣的句子,因為聖經中的上帝並非冷酷無情的,乃是充滿悲憐的上帝。

關係到信徒的得救與否

三位一體是關係到所信仰的上帝,如果一個人聲稱自己是基督徒,卻不相信三位一體的神,那他就是個有名無實,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行徑,這樣的信仰不足以使人得救。正如奧古斯丁所說:如果你想要解釋它,你就會喪失理智;但如果你想要否定他,那么你就會喪失你的靈魂。上帝啟示他自己是三位一體的上帝並非是為了人類多一門學科,也不是單為增長見識,乃是為了帶來拯救。基督徒在基督里的新生命本來是三位一體之神的傑作,也是見證著或甚至證實著三位一體之神的存在;沒有三位一體就沒有新生命。[4]一個人若不接受三位一體的神,他就是個異教徒,如何能得救呢?

關係到教會的生死存亡

正如否認三一神的人就是異教徒,否認三一神的宗教也就不可否認是不信真神的異教,就如耶和華見證人一樣,不信耶穌是神不信三位一體,雖然打著基督教的名號,但他卻是地地道道的異教。所以所謂的教會可以說就是由信奉三一神的人組成的。神學家卡爾巴特說:“沒有三位一體的啟示行動,聖經的上帝就會蛻變成唯一位格的上帝,一個與其他的宗教信仰或神靈崇拜毫無區別的神祗,蛻變成宗教的上帝.” [5]基督教之所以是基督教,是因為有三位一體的上帝的存在、工作與啟示,三位一體就是區分異教與基督教的分水嶺,中國一位學者說: “三位一體的教義和道成肉身的教義是基督教賴以建立的核心,也是基督教外的人們無法進入、承認和接納基督教的主要障礙.”[6]然後他接著說:“從實質內容上來講,三位一體的啟示乃是基督教會的本質和起源,是聖經見證的實事本身,是信仰的客觀性所在;從外在的歷史來講,它也是基督教作為基於啟示的真宗教的區別性特徵,是基督教神學和宣道的語言和內容的特質.”[7]如果教會的講台上所傳的不再是三位一體的上帝,所傳的如果是全球化宗教多元主義,信徒所信的是殊途同歸的道理,無論何宗教是信有個神就行的話,那教會也就不成其為教會。

作為基督徒要明白三位一體教義是極為重要,雖然很難,但很值得,奧古斯丁說得對:因為沒有什麼地方的錯誤是比這裡的更具危險性的,沒有什麼探討是比這裡的更艱辛的,沒有什麼發現是比這裡的更有益的了。[8]所以這教義於信徒如此有益,就需要詳加理解,一來對信徒自身的靈命朋助益,二來當未信者非難我們時,也可用“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但在理解三位一體的教義時有些基本原理需要注意,以免誤入歧途

任何學問都有它學習的基本原理,而基本原理原理能為我們提供防備性的框架或思想上的欄桿,可以防備人的理性逾越界限而犯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錯誤。

聖經是三位一體教義的出發點

三位一體並非人通過打坐參禪而豁然領悟的,也不是理性的思考探究普通啟示而得出的結論,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先天性理解,更不是通過社會調查,發現信徒有70%相信就肯定,就算高達100%相信神是三位一體這也不是我們相信的理由,信徒之所以相信神的三位一體的是聖靈的重生與光照使人從明白聖經中而得出必然性的結果,屬血氣的人就算IQ三百再窮一生的志向在屬靈的事也能為力。人對三位一體所做的合理具有說服力的論證並非人相信的緣由,人之所以相信完全是因為聖靈所默示的聖經,這才是真正的基石。理論再完善都只是聖經的注釋,它不能替代或補充聖經的內容,所以這些理論必須基於聖經,不可離開聖經啟示的範圍。奧古斯丁說:因為《聖經》的權威尚存在,我們的理智就不當離開它,我們不應離開聖言穩固的基礎,免得在那既不以身體的知覺為主,也不為的清晰理性所照射的事上,走上臆想的懸崖。[9]

在聖經中雖然沒有哲學性的概念或詞語,也沒有用三一的神學術語,我們要掘挖聖經有關三一的基本/基礎性思想(foundational thought),潛存的信念和結論(underlying/subconscious belief),語言上/概念上很細微的差別和微妙的含義(subtle nuances),潛形的結論(presuppotitional conclusions),以及當時教會/眾信徒所公認的信條(taken for granted/commonly accepted faiths). 將這些東西挖掘出來之後,雖然未必能立即解決問題,但這會使我們在思考問題時不會離開在正確的方向。[10]

理性在啟示真理面前的地位

據說在古希臘有這么一個人人皆知的故事,一位聰明的色雷斯婦女,看到被譽為古代哲學之父的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在探索上天奧秘時不慎掉進水井,婦女就朝著這位鴻儒哲士開懷大笑,說:“你連自己腳下有什麼東西都不知道,如何能看清上界有什麼東西……”這個故事給我們一點啟發,在我們去了解高於我們的存在事物之前,我們需要先來理解一下自我與我們所存在的世界,舍斯托夫說:“在探索上界之前,應該仔細看清楚自己腳下有什麼東西,也只有學會地上穩健走步,才能保證在上界取得成功。相反地誰不了解我們的世界,那么他在另外的世界裡也將一無所獲。”[11]因為我們自身的存在,我們對事物的理解離不開我們世界賦予我們理解範疇,而這世界原本就不完全,自從人類墮落人的理解力和所處的世界一同嚴重受損,因此一些見解不能通盤接納。而一個人要想理解三位一體為何種存在時,他需要反躬自省,因為想試圖完全理解三位一體奧秘的人,肯定連他自己以及自己所處的環境也沒有看清楚。

首先我們需要認清自己,在我們每個人裡面都有崇高的理想,也有自己廣博的志向,但人卻在生活中許多時候極力去擺脫理想與志向的桎梏。當人要求妄想過理想化的生活時,他所面對的只有絕望與顫慄,他發現原來事實與他的理想差距如此驚人,人正如一位詩人所云:“我看到好東西就贊成,但我追隨壞東西。”當人以為理性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聲稱這樣的真理確定不移時,他遺忘了在人的內心深處有罪性,就算是在未墮落以前,它自身也是有限的,理性要求有權利是對的,但同時也應明白自身的有限。[12]其次在我們也要認清我們的世界,因為在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能夠成為解釋神的類比,也根本沒有什麼完美的比喻或隱喻,(因此在我們用來解釋三位一體用聖經沒有的哲學術語時必須要鑑定,他的意思,應具有什麼意思,不應具有什麼意思需要清楚知道)所謂神的神聖就是指他是創造者與受造者截然不同。“神是神,人是人”是進行神學的基本前提,奧古斯丁說:“若我們能夠,便該把上帝理解為善而無質、大而無量、創造而無需要或必然、統轄而無地位、持有萬物卻不占有、遍在卻無空間、永存卻無時間、本身不變卻造出了可變之物、無所遭受。誰這樣思考上帝,雖然也許、還不能發現上帝為何,卻至少可虔誠地護衛自己的信仰,不把上帝想成上帝所非之物[13]”。不可為滿足自己好奇心而窮根究源,這是玩火自焚的作法,歷史上許多異端誕生的原因在此。

在進行了神學思考時,需要明白二千來歷代思想巨魄的思考甚至再過上千萬年,神學上的理解也是有限的,所以當我討論神學上的問題時,我們要知道神學上的界限和進行神學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規律。神學上的界限是必然的,人要坦誠承認,人永遠無法明明神性的奧秘。教父愛任鈕認為:神學上的界限比神學思想的擴大更要緊。意思是說,人要謹慎,不要隨便揣測和創作有關神性奧秘或本質的新理論,這本來是不守本分的表現。遇到不可理解的就當屈服,該停則停,承認神的奇妙,把不理解化為讚美,承認這是測不透的奧秘,不可妄圖以為這不合理性,人不能以自己的理性作為標準,也不需要合乎世人以為的合理性標準。

在這方面我們應向教父波提亞的希拉流學習,他曾經這樣禱告說:“聖父啊!全能的神!只要我享受你藉你靈賜我生命的一刻,我便要宣告你是永遠的神,是永恆的父!我也永遠不會愚昧不虔到一個地步,使自己成為你全能及奧秘的審判官,將我軟弱無用的理解提高,放在真正了解你的無限、信靠的永恆之上。我永遠不會宣稱你是在沒有你智慧、美德、你的道(你的獨生子,我的主耶穌基督)的情況之下存在的……”[14]

這並不是說我們贊成相信二加二不等於四的不正確的信仰主義,因為我們相信神就是真理,他也是一切邏輯、理性的源頭,並且他通過聖經向人啟示真理,並非用人聽不懂的語言,也不是用特有的邏輯方式表達,他的啟示之所以稱為俯就啟示,是因為他用人能理解的方式啟示所要我們知道的真理。所以遇到有人質疑說我們的信仰不合邏輯,不科學,乃是因為他們的理性不能及,比如像基督的神人二性確實是沒有重生的人無法理解的。但是在向人講述這些教義時,邏輯是我們思考和傳講必不可少的工具,要不然別人聽你闡述仿佛是外太空人對他闡述一樣,是一些“特瓦毫哩,並且嘶里嘶套在哇唄做幾了和噤孢”。所以在思考三一時,要記住奧古斯丁的提醒,不可用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去思考,因為連上帝也沒有用這些,他說:“我靠著他慈愛的恩典,必不至於在從《聖經》或受造界去尋找上帝的實體時任意武斷。因為《聖經》和受造界都擺在我們眼前,好叫我們在它們之中尋求並敬愛那默示前者和創造後者的上帝”。[15]

理性如果神的自我啟示根本,在理解三位一體上根本不可能,但既然神已經自我啟示,我們通過理性去也就並不過份了,反之如果不思考反而對不起神的良苦用心,因此我就需要帶著赤誠之心運用神所賜的理智去思考。奧古斯丁得好:“即便如此,出乎虔信、心火熾熱要認識高於我們的、神聖不可表達的真理也不算厚顏,假如這心靈之火是由我們的造物主和救主的恩典點燃,而非由它憑已力的驕傲自大引起。[16]因此思考三位一體的教義的時候,邏輯的條件是必不可缺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成為我們接受或拒絕些理論的方法。

神學傳統在學習三位一體教義時務要尊重及注意教會歷史上的諸多教義都是教會的教父和神學家辛苦思考的結果,許多的教義的成型也是這些前輩勇敢的抵擋異端的結果,如亞他那修以一人之力抵抗整個世界[17],對抗亞流派與半亞流派,一生總共有五次放逐生活,在他四十六年的主教任期中,有十六之久是過著放逐生活,為的是捍衛聖父與聖子是本體相同,而不接納半亞流主義者主張的本體相似,若不是像這樣的為教會的存在和真理效勞的人,教會早已都成為耶和華見證人的思想流派了。我們理應要注意這些用鮮血與汗水所得出來的教義,自由派神學家施萊爾馬赫說過,通過尊重和珍惜教會豐富的神學傳統,信徒其實也實行了十條誡命的第五條(要孝敬父母)。而且思考這些歷史和教會傳統對我們極有好處:

其一:通過學習歷史上的神學們的思想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教義,也可以在我們解釋的缺欠之處加以補充,對於我們觀念中有誤之處也可加以修正。也可發現歷史上的神學家關於教義論述中的錯誤和弱點,因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偉大的神學家如奧古斯丁也有出錯的時候,可以將他們的錯誤引以為戒。他們正確的闡述又能起監督性的作用,預防我們的思想上開小叉。

其二:通過學習歷史的神學傳統,學習他們如何與當時社會思想和需要比較符合的評議來表達教會的教義,我們也可以借中國現在的處境來傳達教義卻不至於偏離聖經,也不會使教義成為呆滯陳舊的思想。而一些教義的形成是因為教會的正統教義面對異端的攻擊時,這種特殊的背景下,神學家是如何細心謹慎的闡釋與回應這些異端的攻擊,以至遇到類似的異端不至於慌了手腳,從而從容不迫的回應。

其三:傳統的神學宣告具有真理上的權威,如尼西亞信經,使徒念經等,它們雖然不是聖經,卻是合乎聖經,他們都是面對異端和不正統教導時而教會開了大公會議而確立,它們同樣有真理的權威,而這些信仰告白也成為基督教與異端的分水嶺。

靈命是理解三位一體的視角之一

如前面所述信徒的新生命是三一神工作的結果,而信徒的靈命也離不開耶穌的代求與聖靈的內住,因此這種宗教經驗其實也可以起參照或甚至是檢驗的作用。但這不等於說我們的經驗的經驗有著聖經的權威,或者我們的經驗比神學更具有權威。神學理論也是神學家們在經歷聖經神話語後的回應,如悛庵所述是一種回聲,因此神學理論與靈修經驗井水不犯河水的兩回事。神學理論/教義有時候比靈命的經歷更深刻或更複雜,這並非是因為神學不合現實,因為一個人的經歷畢竟有限,而神學理論卻是數千年來信徒經歷神話語的總結,更何況許多經歷都是在潛意識中發生的(如重生,與基督合一,三位一體,等等),這些事的發生信徒未必都能清楚的意識到,但這並不代表著神學思想與信徒靈命是天懸地隔的道理,如果一些神學確實如此,就應注意分辨。可是對信徒的經驗的解釋和理解必須以聖經為標準的,不可反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