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札》

“聲、音”探源 “像、象、相”的異同 難寫的“長”字

語文小札 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集一百八十篇文章,絕大部分是近年發表在《新民晚報》副刊上的,少數發表在六十年代初期。篇幅都很短小,最長的幾篇,每篇也不超過兩千字。就內容而言,這些文章的範圍相當寬廣,諸如文字、訓詁、辭彙、語音、語法、修辭、文體、寫作、工具書等都有涉及,希望藉此能在普及語文知識和促進漢語規範化方面,對讀者提供微末的幫助。

語文小札 本書目錄

“識”字的音義

“聖”和“聖人”

“物”當人講

“錯畫成文”

“人監於水”

參宿三星在人頭人”

“坐,止也”

“亭,停也”

“除,殿陛也”

“畢,田網也”

說“蟲”

說“漁”

何必用“竣”

“句、勾”之分

“射、矮”兩字是掉錯了嗎

“即、既”探源

“聲、音”探源

“作、做”辨析

積“詞”而為“辭”

“像、象、相”的異同

“假、偽、贗”的異同

說“房”道“屋”

“宅、廬、館、舍”辨析

“市”和“市”

合音字

“指”字讀音三合一

“銅臭”和“乳臭”

“女部”238字

“硬耳朵”和“軟耳朵”

“廠”和“廣”

異音代替行不得

繁簡字型糾葛

消灑”“生蕭”之類

難寫的“長”字

漢字筆形順序問題

寫字也要守紀律

“別字宰相”李林甫

盜嫂”的笑話

“辭彙”是詞的集合體

雙音詞的顛倒

偏義對舉雙音詞例釋

重複用字與詞類活用

由“春秋”到“春秋冬夏”

“正月”與避諱

……

語文小札 本書後記

收集在這本書里的一百篇文章,絕大部分是近年發表在《新民晚報》副刊上的,少數發表在六十年代初期。篇幅都很短小,最長的幾篇,每篇也不超過兩千字。就內容而言,這些文章的範圍相當寬廣,諸如文字、訓詁、辭彙、語音、語法、修辭、文體、寫作、工具書等都有涉及,當然不是系統的敘述,也沒有什麼特別高明的見解,只是針對當前出現的某此問題作一點淺近的解說。希望能在普及語文知識和促進漢語規範化方面,對讀者提供微末的幫助。

這些文章的寫作,一直得到讀者的熱情支持,有事先出題目的,有事後提意見的,這次彙編成書,大都根據讀者意見,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充實。文章的編排,按內容分類集中。同時在篇末註明原來發表的年月。

這些文章在寫作中,廣泛利用了前人語文著作中的材料,也吸收了今人的某些研究成果,因為是普及性的知識讀物,為免行文累贅,除必須註明的以外,一般的就不一一註明出處了。

(1988年3月)

《語文小札》1989年3月由學林出版社出版,共收一百章,當時印數不多,很快就告售缺。此次出版增訂本,增收新作舊作九十篇,同時刪去原文中已失時效的十篇,合為一百八十篇,篇幅較前擴大一倍有餘。文章仍按內容分類集中排列,以便閱讀。

(1999年5月)

語文小札 文章節選

《語文小札》摘錄

"即、既"探源

"即、既"就字形講,左邊相同而右邊不相同,就字音講,音同而調不同。可是在使用時有人常會弄錯:有把"即使"寫成"既使"的,有把"既然"寫成"即然"的,還有的把成語"若即若離"錯寫成"若既若離",把"既往不咎"錯寫成"即往不咎",例子很多,不能盡舉。

其實,從字源和字義來看,這兩個字的分別還是很明顯的。

"即"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即"字的左邊像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右邊是一個坐著的人(古人席地而坐,坐法與跪相似)合起來就是人坐在食器旁正要吃裡面的東西。從這個本義出發,便產生了一系列的引申義。首先是作靠近或接近講,如"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其次是作立刻講,如"一觸即發"、"稍縱即逝";再其次是作當時或當場講,如"即離"、"即興"。另外,"即"在文言中表示判斷,相當於口語中的"就是",如"非此即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即使"作連詞用,表示假設兼讓步。

"既"也是會意字,甲骨言語的"既"字,左邊也像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右邊是一個人把頭扭向後面去,張開嘴巴在打嗝,表示肚子已飽,不想再吃了。由此"既"便有了完畢義,如把日食或月食食盡的時刻為"食既";《周易》有"既濟"卦,既濟就是渡河完畢。象徵事已成功。又有了已經義,如"既往不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另外,"既"或"既然"也可作連詞用,常與"就、也、還"相呼應。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看出:"即"字所表示的是某種動作行為的正在進行和將要進行,而"既"字所表示的則是某種動作行為的已經完成。當然,由於漢字的隸變,我們今天已經無法從這兩個字的字形看出它們各自的本義來,但只要記住它們各自表示時間的不同,使用時就不至於弄錯了。

(1991年11月)

"象、像、相"的異同

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以象為最大,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象"字,把大象身體各部分都勾畫得十分清晰,前面還有個又彎又長的鼻子,那形態真是生動傳神之至。據考古學家說,在若干萬年以前,黃河流域氣候濕熱,大象成群,我們的祖先飼象訓象,役象代勞,對大象的形態當然是十分熟悉的。

那么,作為一個象形字,作為一種動物的名稱,大象的"象"後來怎么會產生形象的意義呢。對此,先秦大法家韓非在他的著作中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解答。他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韓非子・解老》可能由於自然條件的急劇變化,在中原地區,大象逐漸絕跡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活著的象,於是在得到死象的骨骼時,便根據那輪廓意想出活象的形象來。此後,人們就把意想中的事物都叫做"象"。漢字的得義往往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地方,這可以算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象"字是象形,"象"字加"人"旁得"像"是形聲字,又是後起的區別字。這兩個字用法上的不同,簡而言之就是:無物之象(即意想之象)用"象",有物之象(主要是有人之象)用"像"。當然交叉的情況也是有的,一般來說,該用"像"的地方,偶爾用"象",並無不可,但該用"象"的地方,不可用"像",請看下面的例子:

形象 景象 表象 現象 印象 影象

跡象 幻象 抽象 對象 天象 星象

氣象 物象 象形 象聲 象生 象徵

人像 神像 佛像 頭像 畫像 雕像

塑像 繡像 肖像 遺像 偶像 群像

另外,"像"可作動詞用,作相像、好像、比如解釋(這是"象"所沒有的)如: (1)

她的面貌很像她的母親 (2)

人群像潮水一樣湧向廣場。 (3)

造型藝術的門類很多,像繪畫、雕塑、建築等都是。

再說"相"。"相"是個會意字,意思是木工用眼睛觀測材料。讀去聲,本作動詞用,後來作名詞用時,多指人的容貌或形態,如長相、兇相、可憐相、出洋相。"相""像"兩字各有一些習慣用法,如"照相"不作"照像","錄像"不作"錄相",最好不要混用。

(1993年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