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蒹葭》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秦風》。追求意中人而不能如願。

原文

《蒹葭》《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釋

蘆

1、蒹(兼jiān):荻。葭(加jiā):蘆。蒼蒼:鮮明貌。《傳疏》:“蒹葭,即萑(環huán)葦之未秀者。” 《毛傳》:“蒼蒼,盛也。” 2、所謂:所念。伊人:猶“是人”或“彼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集傳》:“伊人,猶言彼人也。” 3、方:邊。在水一方:就是說在水的另一邊。4、溯(素sù):逆水而行。這裡是說傍水走向上游。看下文“道阻且躋”可知是陸行而非水行。洄:回曲盤紆的水道。從:就。5、阻:難。6、游:通“流”,流是直流的水道。7、宛:可見貌,猶言“仿佛是”。從以上四句見出彼人所在的地點似是一條曲水和一條直流相交之處。詩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見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像被水包圍著;如走向曲水的上游,雖然可繞到彼人所在的地方,但道路艱難而且遙遠。8、萋萋:猶“蒼蒼”。9、晞(西xī):乾。10、湄(梅méi):水草交接之處。11、躋(基jī):升,升高。12、坻(遲chí):水中高地。13、采采:猶“萋萋”。14、涘(似sì):水邊。15、右:古讀為“已”,迂曲。16、沚(址zhǐ):小渚(主zhǔ),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背景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游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么游,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仿佛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游,總無法接近她,仿佛在繞著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痴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覆詠唱。“未晞”,未乾。“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躋”,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賞析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淒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淒淒,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悽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悽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像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髮的手法,藉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邊。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痴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髮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http://xz5.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317629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