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 不同的創造模式》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4 美與科學對美的探求(1979)5 K・史瓦西講座的美學基礎(1986)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 不同的創造模式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了傑出的天體物理學家S・錢德拉塞卡教授的七篇演講。它們闡述了作者對於科學研究的動機以及科學創造模式的一般觀點。錢德拉塞卡認為,追求科學的過程就是追求美。美是各部分之間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固有的和諧。他描述了幾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創造和體驗美的經歷,如海森堡發現量子理論,愛因斯坦完美其著名的方程式以及魏爾提出引力規範理論等等,它們都涉及到共同的問題:動機、創造和美。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 不同的創造模式 本書目錄

前言
1 科學家(1946)
2 科學的追求及其動機(1985)
3 諾拉和愛德華・賴森講座(1975)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
4 美與科學對美的探求(1979)
5 米爾恩講座(1979)
愛德華・阿瑟・米爾恩和他在現代天體物理學
發展中的地位
6 紀念A.S.愛丁頓誕辰一百周年講座(1982)
(1)愛丁頓:當代最傑出的天體物理學家
(2)愛丁頓:廣義相對論的闡述者和倡導者
7 K・史瓦西講座的美學基礎(1986)
廣義相對論的美學基礎
附錄:尋求秩序――錢德拉塞卡對黑洞、藍天和科學創造力的思考
譯後記
致敬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 不同的創造模式 作者介紹

S・錢德拉塞卡:美籍印度天體物理學家。因其“對恆星結構和演化過程的研究,特別是對白矮星的結構和變化的精確預言”而獲得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