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在對世界美學史進行批判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中國古代美學精華和西方最新美學成就,按照當代學科體系要求,重新建構美學原理體系,對重要美學難是,如美的本質,審美過程,美的基本類型、美的文化模式,美的人類學起源,美的宇宙論根據,都有新的思考和精論,本書把高深的問題放在具體的審美和藝術中來講解,在講解具體審美和藝術時又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美學導論 本書目錄
第一章 什麼是美學
一、 美≠美學
二、 美如何成為"學"
三、 美作為"學"的歷史(西方)
四、 美作為"學"的歷史(中國)
五、 美學如何存在
第二章 什麼是美
一、 柏拉圖之問
二、 美的本質的追求史
三、 "美的本質是一個假問題"
四、 言說美的兩種新方式
五、 美如何存在
第三章 怎樣獲得美
一、 美從何談起
二、 美基於心理距離
三、 美呈現為直覺形象
四、 美表現為內模仿和移情
五、 美體現為主客同構
六、 美通向意義的深度
第四章 美的基本類型
一、 審美類型三大模式
二、 美(優美、壯美、典雅)
三、 悲(悲態、悲劇、崇高、荒誕)
四、 喜(怪、醜、滑稽)
五、 審美分類的意義
第五章 美的文化模式
一、 美向文化生成
二、 美的西方模式
三、 美的中國模式
四、 美的印度模式
五、 美的伊斯蘭模式
六、 文化模式與美
第六章 美的人類學起源
一、 尋源從何處入手
二、 美的禮中孕育
三、 美從"文"中湧出
四、 美在抽象中流動
五、 美在變像中凝結
六、 美破禮而出
第七章 美的宇宙學根據
一、 根據之一:人與對象的同一性
二、 根據之二:形式美規律(形式原素)
三、 根據之三:形式美規律(結構原理)
四、 根據之四:原型與象徵
美學導論 文章節選
一、 美向文化生成
美的文化模式是從文化維度來深入關於美的理論。美,在其現實性上,不可能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它只能表現在具體文化中,成為具體文化中的美。這樣,在不同的文化中,美就有不同的形態,它仍然包含審美的三個方面,(1)有已被文化定義為美的客體,(2)有從文化中積澱而成的審美心理,(3)有使這些客體成為美,同時也使一定的審美心理得以形成的文化的審美方式。
美的文化模式在本書的第五章出現,決定了論題的雙重視角,一是文化模式自身的角度,二是文化模式與前面討論的美的理論的關聯。
從第一個角度,可以說美的文化模式就是探討美在種文化中形成的特殊性,美首先在於形象,不把形象與其他意義相連,而就形象自身而言,有它的基本要素,這就是純粹的"形式",即形、色、聲、味本身,這種形式自身的意義,本書將在第七章中探討,純粹形式不可能以純粹的形式出現,而總是被組織為具體的形象,這裡"組織"有兩種含義,一是人工形態,如各門藝術顯被人組織而成,二是自然形態,它的形象被按照人的心理結構來審視和按照一種特殊的方式理解,這種由文化而形成的組織的固定程式,就是文化模式,一個文化有自己特殊的組織美的觀照美的方式。因此,文化是一個基本的模式單位,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美。中國繪畫不同於西方繪畫。西方的教堂區別於伊斯蘭的清真寺,伊斯蘭的傳奇有異於印度的史詩,印度的佛塔不同於瑪雅的金字塔……這種不同僅僅是形式上的不同,更是境界上的不同,各文化有自己對宇宙和人生的觀念,這觀念形成了它們獨特的美的理想和形象。理解美,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理解各文化中顯現出來的美,我們將通過對四大文化――中國、西方、印度、伊斯蘭――的美的模式的分析,來提供對美的一種新的理解。
從第二個角度,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美的客體、審美心理、審美過程,將使第三章中關於美的理論得到進一步的深入或修正,在該章中論述的美從心理距離到直覺形象到內幕摹仿和移情到同構的過程是一個理論(抽象)過程,一旦把這個過程運用到不同的文化中,特別是運用於差異極大的文化中,將會產生極大的差異。把我們所選來的談美的四個文化――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放到一起,作一比較,可以說,印度和伊斯蘭文化是純宗教文化,而西方由於有科學和哲學主潮,中國由於有儒家主潮,可以稱為理性文化。第三章對美的總結,主要來自理性型的西方文化,那么它適用於宗教型的印度和伊斯蘭文化嗎?
我們不能否定印度和伊斯蘭文化有美,而且在美的現實凝結上,印度和伊斯蘭的藝術得到全世界的共認,這說明,在感性形式上,說它們是美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按照第三章的理論,宗教型文化中可以被定義為美的形象和藝術在套入公式的時候,最後得到的一定是一種宗教情懷,在宗教型文化中,最高的體驗一定是一種宗教體驗,最高的美也是一種宗教的美。這樣,第三章的理論,在宗教型文化中就進入了一個悖論:
第三章定義:美,是一種最高的體驗,它不同於認識、功利或其他體驗。
現在,或者:
美,是一種最高體驗,但它是在宗教體驗中實現的,因此它本就是一種宗教體驗。
或者:
美,不是一種宗教體驗,因而,它不是一種最高體驗。
無論我們選擇哪一個定義,它都不同於第三間的定義。由此,可以知道,第三章的定義,主要是從西方文化得出的,是在一個強調各文化因素的分工合作的文化思想中作出的,最適合西方文化的審美實踐,對於從這種文化中總結出來的理論,是否最接近於美學本性,那是另一個問題,現在的問題是,由於它運用到宗教型文化中產生了邏輯困難,就說明,研究不同美的文化模式正好敞開了美的理論在純抽象思考中所遮蔽的東西,從而會使美的理論得到進一步的深入。
在第三章中,我們指出了美的多層結構,具有深度是其主要特點,這就是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它是超越具體時空而與人的本性相契合的,在文化模式中,我們將發現,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同樣表現為一種文化性質,因此美的深度只是表現為一種文化深度,而不是呈現為一種超文化的性質,這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第三章所指出的美的深度其實是文化性的,是對理性型文化的深度描述。第二,美的深度應是建立在不同文化深度之上的,只有在文化模式的比較中才容易呈現出來。因此美的文化模式是推進美的理論的一個必須的環節。
本章的目的,就是通過四大文化的美的模式的呈示而引入對美的更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