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內容簡介
江澤民題詞
創作背景
內容簡介
《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一書是李嵐清同志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而作,經黨中央批准,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用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回顧了我國對外開放初期的有關重大事件,再現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當年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進行對外開放的偉大探索和實踐,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記述了國門初開的那段歲月。全書集文獻性、故事性、趣味性於一體,真實感人,權威可信。
江澤民題詞
改革開放是我國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我們要沿著鄧小平同志為中華民族開創的這條道路堅持不懈地奮勇前進。
創作背景
李嵐清同志表示,他寫這本書,是希望讀者特別是青年更好地了解對外開放的歷史,珍惜對外開放來之不易的成果。該書史料豐富,思想性、理論性強,而且體裁新穎,文字樸實生動,圖文並茂,有很強的可讀性。該書的出版,對於今天廣大幹部民眾繼續解放思想,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不懈地把對外開放的偉大事業更好地進行下去,具有重要的思想啟示和激勵作用。《光明日報》刊發的訪談
國門初開的歲月 歷史生動的再現——訪《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作者李嵐清
按:為紀念鄧小平同志和改革開放30周年,經黨中央批准同意,由江澤民同志題詞、李嵐清同志撰寫的《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一書,已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這本書中,李嵐清同志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知為素材,用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回顧了對外開 放初期的有關重大事件;再現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進行對外開放的偉大探索和實踐;展示了鄧小平同志作為倡導者、總設計師,在對外開放初期的關鍵時刻和重大決策上的戰略思維、非凡膽識和歷史性貢獻;展示了一大批中央、地方領導幹部和人民民眾作為先行者,在對外開放初期“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和首創精神;揭示了對外開放的必要性、艱巨性和開創性,梳理和總結了對外開放早期的一些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今日,本報刊出李嵐清同志與該書編輯的部分對話,以饗讀者。
問:我們知道您71歲開始學篆刻,刻了幾百方印了。其中您還為鄧小平同志刻了兩方印。您為什麼要刻這兩方印?
答:2003年春,我離開工作崗位退休以後,有時間來學習自幼愛好的文化藝術知識,從事這方面的實踐活動。在學習篆刻時,有一種強烈的衝動,促使我為鄧小平同志篆刻了兩方印:一方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印”,另一方是“科教後勤部部長鄧小平之印”。鄧小平同志擔任過的黨和國家的多項重要領導職務,都是中央“授印”任命的,唯有這兩個重要“職務”,並非中央“授印”正式任命。前者是由於他在我國歷史上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所作的巨大貢獻,全黨和全國人民對他表達崇敬和愛戴的尊稱;後者是他在“文革”後,撥亂反正,尊師重教,為科教事業排憂解難而自己任命的“科教後勤部部長”,他的這種風範,為我們作出了光輝榜樣。我認為鄧小平同志這兩項非中央任命的“職務”也特別重要,於是懷著景仰和緬懷的心情,為紀念他的歷史功績而篆刻了這兩方印章。
問:您寫這本書的初衷是什麼?
答:當你們為紀念鄧小平同志和改革開放30周年要求採訪我時,我的全部精神世界都還遨遊在文化的海洋中,所以遲遲沒有回應。然而,也正是你們幾次催促,把我的思緒逐步拉回到過去熟悉的領域包括對外經濟貿易工作,激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基於對鄧小平同志出自內心的緬懷和崇敬,越發感到有責任把以他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所開創的對外開放偉大事業,哪怕是零星的、點滴的史實記錄下來。因此就情不自禁地拿起筆不停地寫了起來。
問:對外開放30年了,您長期從事對外開放的領導工作,您怎樣看待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答:這個題目很大。其實,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改革開放作了重要闡述,十七大進一步總結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我個人體會,30年的對外開放,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不斷發展的過程,其中有幾個年份尤其重要。一是1978年,開始探索對外開放,接著試辦經濟特區;二是1984年,鄧小平同志對特區予以肯定,開放14個沿海城市,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三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後,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浦東開發開放,實行沿邊開放戰略,對外開放全面推進;四是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完善,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總之,經過30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既堅持社會主義,正確處理了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係,又逐步深化了對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認識,增強了通過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推動國內經濟建設的本領。在這個背景下,這本書主要講述1984年以前的事,有的事情為了講完整,適當作了延伸。這一段,對外開放艱難起步,試辦初步成功。當時,我們這些後來走上中央領導崗位的人,還在對外開放一線工作,從實踐中加深了對對外開放的理解,得到了鍛鍊。可以說,無論對國家還是對每個人,對外開放都是一所大學校。
問:這本書以《突圍》為名,好記,能引發人們很多共鳴。您為什麼用這個書名呢?
答:開始並沒有書名。我在回顧和寫作的過程中,有一種感受是日益加深的,這就是對外開放初期,僵化的思想和觀念,傳統的體制機制,以及國力家底都很薄弱等,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和手腳,對外開放每邁出一步,都要突破重重阻力,打破許多條條框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還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和風險。然而,正是鄧小平同志帶領大家突破“左”的思想禁錮、突破計畫經濟體制、突破關門搞建設的做法,才“殺出一條血路”,開闢了一個對外開放的新時代。這中間對外開放每邁出一小步,都是經濟發展前進一大步。在此過程中,我的腦海中逐步浮現出“突圍”二字,並不斷加深,從而決定就以此作為書名。用這個書名,就是力求反映當時的艱難情景,體現先行者的膽識和精神。
問:對外開放30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您認為這依靠的是什麼?
答:30年的探索和實踐,對外開放深入人心,成就有目共睹,全國人民都從中受益。30年的探索和實踐,開放的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斷加大,世界人民也從中受益。鄧小平同志曾堅定地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江澤民同志也曾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實行對外開放,是符合當今時代特徵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要求的、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正是全黨全國人民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對外開放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今天,我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對外開放的重要思想,回顧國門初開的那些歷史片段,更加深了一個信念:任何一個民族的振興,無疑主要是靠自強自立,但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但不相互矛盾,而且相輔相成。對外開放決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國需要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不僅現在要堅持,即使我國將來成為已開發國家也必須永遠堅持。
問:您說這本書主要是寫給當代青年的,您想對這些在改革開放中出生和成長起來的青年們說些什麼?
答:對外開放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今後要走的路還很長,有些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不可避免地還會出現這樣那樣新的問題,仍然是任重道遠,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江澤民同志在為本書題詞時寫道:改革開放是我國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我們要沿著鄧小平同志為中華民族開創的這條道路堅持不懈地奮勇前進。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生的當代青年,他們有的當時年齡還小,有的沒有親歷過那個年代。我想把我們這一代人經歷過的一些事告訴他們,幫助他們了解鄧小平同志提出對外開放戰略部署的背景,提出的過程,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使他們加深對對外開放重大意義的理解,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繼承、發展鄧小平同志為我們開創的偉大事業,把對外開放事業一代一代地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