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在中國(1919—1965)》

《社會主義在中國(1919—1965)》

《社會主義在中國(1919-1965)》,本書用演義的方法講述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五四運動產生了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一批優秀知識分子,他們在中國積極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創立了中國共產黨,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社會主義在中國(1919—1965)》《社會主義在中國(1919—1965)》

光陰荏苒,時隔18年,在政壇經受長期歷練和重大波折之後,于幼軍依然初衷不改,獨力續寫了《社會主義在中國(1919-1965)》。鑒於世界社會主義思想和運動興起迄今,已有將近500年的歷史,作者在推出這部新著時,將叢書更名為《社會主義五百年》,並對前兩卷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增補修改,分別命名為《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和《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每卷各增加了10多萬字,吸收了國內理論界、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增加了不少生動有趣的新史實,融入了作者這些年來對社會主義理論及運動實踐的新認識、新感悟,著重加強了對社會主義理論家的思想評述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經驗教訓的反思總結,還配上一批珍貴的歷史圖片,增強了思想性、學術性和可讀性,與《社會主義在中國(1919-1965)》一起推出。

作為叢書的第三卷,《社會主義在中國(1919-1965)》沿襲了前兩卷所採用的中國傳統文學章回演義的體裁風格。在內容上,則從前兩卷的以社會主義思想史為主線,調整為“四史合一”,即將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史、社會主義運動史、中國共產黨歷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的有關內容熔於一爐,以文學的筆調娓娓道來,使之更為豐富生動,也更為廣闊深刻。同時,該書更加注重理論述評。對於書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歷史事件,作者在儘可能廣泛充分地收集、掌握和消化相關的理論著作和史書資料,借鑑汲取國內理論界及史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感悟和思考,一一作出分析評點,道出自己深思熟慮的認識見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肺腑之言。通過這種以史帶論、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表現方式,大視野、全方位、多層次和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於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創立了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社會思想在內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在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度努力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人民解放、民族復興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懈奮鬥的壯麗畫卷,展現出從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發生前夕這40多年間,中華大地發生的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歷史篇章。

創作背景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員應有的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和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原則,秉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黨的事業負責的“第二種忠誠”,務求不囫圇吞棗,不人云亦云,更不去說對不起老百姓、經不起歷史考驗的虛假空疏之言,務求對這一段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歷史過程作出系統回顧與冷靜思考,客觀深刻地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以正本清源、以史為鑑、資政育人。為此,從2008年10月起連續兩年多,作者“躲進小樓(房)成一統”,努力排除一切煩惱干擾,過著魯迅先生所說的“文學與出汗”(讀書寫作和運動鍛鍊)加“清茶淡飯”的簡單而充實的生活,每天上下午都“躲”在北京紫竹院公園邊上的國家圖書館一房間裡,埋頭讀書,查閱資料,潛心思考和寫作,再一次研讀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及其他相關書籍論文史料等約三四千萬字,寫下了上百萬字的讀書筆記及文獻摘錄;研讀寫作之餘,又“踏破鐵鞋覓芳蹤”,先後踏足上海浙江江西福建陝西寧夏甘肅四川安徽河北等省市區的革命老區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白天實地察看、收集資料,晚上請教當地的老前輩和專家學者或整理讀書筆記,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為該書的創作奠定了豐厚堅實的基礎。去年5月脫稿後,還送請3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權威專家以及老一輩革命家的後人親屬等審閱把關和徵詢意見,根據這些意見進行認真修改,數易其稿,終於付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