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柴靜著]

《看見》[柴靜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這裡摘錄了柴靜的圖書《看見》的相關介紹,包括基本內容,編輯推薦等,對於這本即將出版的書有個較為詳細的品評。

基本信息
作者:柴靜(央視主持人)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3-01-01第一次印刷
平裝:405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開
ISBN:9787549529322
內容簡介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台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導、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征地等剛性的調查報導她也多有製作。在《看見》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編輯推薦
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首度出書講述十年央視生涯。個人成長的告白書,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看見》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歷過什麼,思考著什麼,又記下了什麼。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通過她在新聞熱點第一線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讀懂中國,了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與我們的命運休戚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如何發生,我們又該怎樣面對。我們自己的故事。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在柴靜的節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征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藥家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他們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作者簡介
柴靜,山西臨汾人,1976年出生。曾在湖南文藝廣播電台主持“夜色溫柔”,在湖南衛視主持“新青年”。2001年進入中央電視台,先後在“時空連線”“新聞調查”“24小時”“面對面”等欄目擔任主持人與記者。現為央視一套專題節目《看見》主持人。
目錄
前言
十年前,當陳虻問我如果做新聞關心什麼時,我說關心新聞中的人
第一章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第二章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第三章雙城的創傷
第四章是對峙,不是對抗
第五章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第六章沉默在尖叫
第七章山西,山西
第八章我只是討厭屈服
第九章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第十章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
第十一章只求了解認識而已
第十二章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第
十三章事實就是如此
第十四章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第十五章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
第十六章邏輯自泥土中剝離
第十七章無能的力量
第十八章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第十九章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第二十章陳虻不死

《看見》阿來 著

圖書詳情:

《看見》阿來《看見》阿來

作者:阿來著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7-1
版次:1
印刷時間:2011-7-1
印次:1
ISBN:9787540449889

編輯推薦:

1、這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首度結集出版的隨筆精粹;
2、這是當代中國最美的散文,帶您品位文學之真,體悟生活之善,感受自然之美;
3、這是一本中國的《瓦爾登湖》,與您一起體會更簡單的生活,更純淨的心靈,更崇高的精神;
4、用心和腳丈量文明之間的距離,用口和筆雕刻靈魂深處的碑銘。看得見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看見這個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了阿來近年來創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經歷和讀寫心得。其中,有對熟悉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和人文風光的新觀察,有對在病床上經歷的點點滴滴的感悟,有對文學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文字清新、樸素,充滿了抒情的氣質。讀阿來的小說,就像在聽他講一個個美麗的故事和傳奇;讀阿來的隨筆,則像走進他真實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阿來,藏族,著名作家。1959年出生於四川西北部的馬爾康縣,畢業於馬爾康師範學校。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誌社社長、總編輯,現任四川省作協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長篇散文《大地的階梯》,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詩文集《就這樣日益豐盈》。其中,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同時還有多部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

目錄:

大地深處的詠嘆
游思集
 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
 青藏線,不是新經驗,也不是新話題
——青藏筆記一
 火車穿越的身與心
——青藏筆記二
 政經之外的文化
——青藏筆記三
 遠望玉樹
 成功,在高曠荒原上突然闖入的詞
 大地的語言
 非主流的青銅
 草,草根,及其他
 香茅的茅,高台的台
 哈爾濱訪雪記
走向海洋
生死之間的遐想
病中集
 被機器所審視
 以為麻醉劑能讓我飛起來
 錯過了蠟梅的花期
我只看到一個矛盾的孔子
 ——病中讀書記一
 善的簡單與惡的複雜
 ——病中讀書記二
 不是解構,不是背離,是新可能
 ——病中讀書記三
 道德的還是理想的
 ——關於故鄉,而且不只是關於故鄉
 三思《阿凡達》
世界:不止一副面孔
演講集
 隨風遠走
 ——茅盾文學獎頒獎禮上的答詞
 穿行於異質文化之間
 ——在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上的演講
 不同的現實,共同的將來
 ——《空山?達瑟與達戈》獲《芳草》“女評審”大獎答謝詞
 人是出發點,也是目的地
 ——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獲獎詞
 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民族文化
 ——在法蘭克福書展上的演講
 我只感到世界撲面而來
 ——在渤海大學的演講
 文學表達的民間資源
 ——在中央民大等高校的演講
 民間傳統幫助我們復活想像
 ——在深圳市民 大講堂等的演講
 漢語: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語言
 ——在中韓作家對話會上的演講
文學:我的人生信仰
序跋集
 落不定的塵埃
 ——《塵埃落定》後記
 在詩歌與小說之間
 ——散文集《就這樣日益豐盈》後記
 嘉絨大地給我的精神洗禮
 ——《大地的階梯》後記
 文學延展的生命空間
 ——《阿來文集?中短篇小說卷》後記
 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
 ——《阿來文集?詩集》後記
 《空山》三記
 ——有關《空山》的三個問題
 華文,還是漢語
 ——香港版小說集《遙遠的溫泉》序
 為什麼要寫作小說
 ——《格拉長大》後記
 小說,或小說家的使命
 ——《格拉長大》韓文版序
 流水賬
 ——小說集《寶刀》後記
 《格薩爾王傳》:一部活著的史詩
 ——小說《格薩爾王》再版後記

媒體評論:

阿來的散文,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多維度交織的散文,一種有聲音的散文,也是一種重的散文。它的重,就在於他那乾淨的文字後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世界、人生和存在的追問。
——文藝批評家謝有順
阿來的隨筆充滿了對工業文明深層次的思考,對不同文化之間進行對比、梳理,有縱與橫的比較,有內與外的比較,有中與西的比較。可謂是一曲生活交響曲,更是時代的進行曲,但它是多聲部的。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胡平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香茅的茅,高台的台
如果是白天,應該是一隻水晶玻璃的杯子,在明亮的光線下,有點滑膩的酒漿傾倒進去,淺淺的帶點顏色,在杯中微微漾動,就從透明的杯壁裡面,透露出那特別的質感。是圓潤的,冥想一般,比所有的白都多含蓄了一點折射了一點世界的顏色,又比白色之外的所有顏色都空靈,都若有若無。
這就是中國的好酒,叫做茅台。
當然,最好是黃昏,或者漸深的夜,那就換一隻薄胎的象牙白瓷杯,開瓶,續壺,且讓暗香盈座,再將酒漿從容傾入杯中,有些朦朧的光線下,酒的顏色與杯子的顏色渾然一體了,像一顆溫潤的玉。要生煙了,要在人的身體裡面發生些奇妙的轉化了。是相關肉體的轉化,也是相關精神的轉化——是靈肉共舞的轉化。
舉杯吧,茅台。
茅台的名字本身可能不是這個意思。但舉杯之時,就會想,香茅的茅,高台的台。香茅的香是浮動的,高台的高是越來越高,越來越往上的。兩個字,暗含了酒應有的品質與境界——或者說是應該給人的催發。
不是所有酒都能有這樣的品質與境界。
所以,三個滿杯之後,除非真有酒量,就不要再勸乾杯,不要再說勸酒的套話,應該開始淺斟低飲。記得一次去外地,幾個朋友們聚集起來為我接風。知道我好這種酒的都帶了這酒來。以至於最後桌上的茅台竟有十餘瓶之多。幸好作家莫懷戚教授也在座。他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嚴厲批評。他說,老總們成功人士們,茅台不可以這么喝。愛喝也不能這么喝,有錢也不能這么暴殄天物。於是,大家聽他的,一桌人,兩瓶,而且一律換最小的杯子。終席之時,大部分人都恰到好處,於是都真心誇獎莫教授是真正的風雅之人。
幾年以前,我請一個叫蘭迪斯的美國人喝中國酒,不是茅台,但也得是名酒,另一種名酒。一杯下肚後,他感到了燃燒。此人是一個幻想小說作家,同時也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專家,某年上火星的叫做“漫遊者”的小探測車的某一部分就出自他的設計。蘭迪斯在感到“液體在胃中和血管中翻卷著燃燒”,以為“這么強烈的東西可以用於發射火箭”,於是他要火柴,關燈,把一杯酒點燃。酒當然就轟一聲著了,升騰起一團幽藍的火苗。這位實證主義的科學家得到了預想的實驗結果,卻不肯再喝了,怕一肚子酒時被點著了的火箭一樣被發射到天上。從純技術的角度講,人成為火箭當然能體會到騰雲駕霧的效果,如何降落卻是一個麻煩的問題。明代的時候,一個叫萬戶的中國人曾經把自己發射到天上去,在空中他體驗到了什麼我們不知道,但降落時把自己摔成了一個肉餅卻是不爭的事實。蘭迪斯作為一個航天科學家知道這個故事,所以捂著杯子不肯再喝了。
這個故事的意思大致是說,大部分人喝酒,最後都是被酒精燃燒。這個故事也是說,大部分的酒,就是把人交給酒精去燃燒。燃燒中的那種狀態某些時候自然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需要——讓人短暫地超越一下現實與自我。但燃燒多了,人們也發現一個事實,就是短暫超越後,一覺醒來,忍著腦袋和胃的難受發現自己又回到了真正的現實與自我之中了。沮喪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宿醉後的難受總是雙重的,從肉體到精神。或者說,受創的不僅是身體,精神有時反而會承受比肉體更甚的重創。
我這樣的人,在席間大約很難只喝一些果汁與礦泉。如果是中餐,也很難接受啤酒和紅酒,所以才要尋找一種不是一味只在胃和腦子裡燃燒的酒。以後能否找到更好的不好說,但到今天為止,只要這隻中國胃貪的還是這杯中國白酒,那首選自然就是茅台了。迄今為止,所以沒到每喝必茅的程度,經濟原因當在其次,端的還是因為好多場合的茅台都不能讓人放心。前些時候去茅台酒廠參觀,看紅砂岩的岸邊青碧的赤水河流過,釀酒的味道將山中的鎮子淹沒。酒廠的人帶著在廠區了解工藝流程,不說那一二三四五六七道酒的互相勾兌,又如何大罐封藏,單只是端午制粬重陽窖釀,那古典的程式也已經令人回味悠長。
於是明白那酒入口過舌,在喉嚨里珠圓玉潤地滑下,不曾小火球一樣張開許多小毛刺扎人是什麼道理了。於是也明白那酒到了胃裡不輕易翻江倒海,小醉醒來,腦袋也不那么沉重是什麼道理了。總之,這酒,喝得時候不會讓人一下子燃燒,酣飲過後,也不會因為身心俱疲而讓人起戒酒之想。不急不躁,是酒的釀造,也是這酒的品性。於是,進入不溫不火的中年,自然就慢慢愛上了茅台。
那酒的能量通過腸胃與血管走遍身體的時候,我就會想起赤水河如何在曲折深致的峽谷中穿越。高處是風在推動,風中輕舞的是高梁的精靈,是麥子的精靈,是的,風中輕舞的正是穀物們的精靈。在那些錯落的台地上,所有穀物往土中深深紮下根子了,飽吸了高原紅土的精華。就這樣,上升的上升,沉澱的沉澱。好酒就能這樣:讓人輕盈,飽滿而又沉靜,有充足的能量等待轉化,如此這般站在順河谷流動的風中,站在赤水河岸的晚霞下,感覺到自己正在變成一株高梁,一株等待著能量轉化奇蹟的高梁。
我想,真正的醉酒就應該是這樣,能夠敞開緊鎖的身體與感官,麥地一樣在風中隨意起伏,水一樣恣意流淌,隨物賦形,就像自由這個詞還沒有發明出來以前,就感覺到了這種狀態一樣。
我想,醉去就應該是這樣的吧,仿佛在五穀雜糧豐盛成長的土地中奔跑,比風還高還靈敏。或者,雙腳被水與紅土所粘滯,呆立在那裡,成為一棵莊稼,任何一種將來可以入窖發酵的莊稼,從土中把水,把養份,把地精抽起來,往上輸送。上面,正在灌漿的穗子,日益沉重,眾多的子房正在把地精與日華混合,把最沉重與最輕盈的東西混合在一起。最輕的是光,最重的是礦物質,奇妙的化學反應把這一切混合起來,把一個個子房鼓漲得像初孕女子的胸腹。
喜歡喝酒,又常常期望一種不被肉膩死,不被酒燒死,不被廢話淹死的喝法,這個想法要得以實現,除了喝法與喝酒的人,真還得有一種夠格有品的酒,我想有了茅台,這想法就庶幾近之了。
小醉之後,還可以念念叨叨:香茅的——茅,高台的——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