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觀景情未了》

《看山觀景情未了》

遊記是一種充分表達獨創個性和抒發豐盈心靈的文體,在被迷人的景致感染、撞擊與震撼之後,就會激發出澎湃的情思,描摹著自己別具隻眼的印象。而當這種灼熱的感情與深沉的哲理,融會於諸多鮮明的形象之際,思考著人類在大地上和歷史中所面臨的勞作、追求、命運與前途,詠嘆著激盪自己內心的歡樂或悲愴的時候,就一定會趨向於十分美好和高曠的境界,引起廣大讀者濃厚的興趣,並且從中獲得應有的啟迪。我願意在溫馨與熱忱的人世中,爭取寫出像這樣更讓自己感到欣慰的遊記來。作者林非,嶽麓書社2009年5月1日 出版。

基本信息

信息

封面封面

我多么盼望著能夠遊歷天下的許多美景,然而見過的名勝古蹟實在太少了;我多么盼望著能夠寫出許多遊記,然而撰成的篇章也實在太少了。在前後的幾十年中間,只寫成了一百五十餘篇,雖然都經過了用心的推敲,水平卻還是顯得參差不齊。經過這次重讀之後,從中挑選了三十六篇相對說來比較滿意的作品,希望能夠得到讀者朋友們進一步的批評與指正,以便幫助和推動我更好地向前邁進。

感謝多位編輯家,在諸種不同類型的書籍裡面,選錄了我的若干遊記作品,這樣就會獲得和吸引更多的讀者;感謝多位評論家,分析與指點我的這些篇章,這樣就會啟發我更努力地提高自己;感謝多位熱心的讀者朋友,寫來信函或打來電話,訴說自己閱讀了我有些遊記之後的想法,詳盡地跟我交換意見,這樣就會鼓勵我更充滿信心地揮灑筆墨。

作者簡介

林非,1931出生,江蘇海門人,漢族,1955年冬季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等。學術論著有《魯迅前期思想發展史略》《魯迅小說論稿》《現代六十家散文札記》《中國現代散文史稿》《治學沉思錄》《文學研究入門》《魯迅和中國文化》《散文論》《散文的使命》《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魯迅》《林非論散文》等;散文創作有《訪美歸來》《西遊記和東遊記》《林非散文選》《林非遊記選》《令人神往》《雲遊隨筆》《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記》《離別》《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林非卷》《世事微言》《人海沉思錄》《話說知音》等;回憶錄有《讀書心態錄》《半個世紀的思索》。迄今共出版30餘部著作。其學術論著與散文創作均追求獨創個性和文化內涵,海內外學者對其評論頗多,有些論著和作品已被國外翻譯出版或發表。

試讀

千佛洞掠影

臨近黃昏的時候,我們終於在平坦和寬闊的峽谷里,瞧見了沿著山坡的一片綠洲。黎明時分從酒泉乘車出發,整天在戈壁灘上跋涉,我們見到的只是礫石、黃沙、枯草和零零星星的幾棵白楊樹。這時候,突然有一大片碧綠和青蔥的色彩撲面而來,就把整個白晝中單調和寂寞的印象一掃而空,我完全沉醉在這綠色的生命中間了。綠色是多么的不能缺少啊,如果沒有滿含著生命的綠色,這世界就將要枯萎了。

一株株蒼翠的松柏,使我想到了生命的深沉和莊嚴;一棵棵油綠的榆樹,淺綠的楊樹和嫩綠的梨樹,參差地夾雜在松柏叢中,又使我覺得這生命是水靈靈的、豐滿和多彩的。綠色真是象徵著生命的頌歌啊!

夕陽已經沉落到鳴沙山麓的背後去了,它的餘暉染紅了在藍天裡遊蕩的自雲,還替這一朵朵雲彩鑲上了亮晶晶的花邊,在山頂上有幾塊小小的白雲,一會兒就變成了玫瑰色的晚霞。從樹梢的頂端望過去,矮矮的鳴沙山顯得金光燦燦,夕陽的餘暉烘托出了它異常明亮的輪廓。散布在山麓上的殿堂和高塔,那青灰色的磚瓦,澄黃色的欄桿,紫紅色的斗拱,和飛檐上吊著的古銅色鐵馬,在晚霞里閃爍出鮮艷明亮的色彩來。

在密密的樹林前面,越過一大片流沙,在光禿禿的三危山上,布滿了碎石和沙粒,也許是因為被鳴沙山擋住了陽光的緣故,一大片淺黃的山坡顯得有點兒暗淡。峽谷里流過一道淺淺的泉水,清流湍急,崢崢淙淙,在細微的旋渦底下,偶爾有飄落的樹葉和鮮亮的圓石,點綴著水底的黃沙。

當汽車開過架在這道清溪頂上的大橋,在高高的白楊樹林裡停下時。就更清晰地看到了層層疊疊的洞窟,分布在鳴沙山的岩壁上,像一座堅固和厚實的高樓,沉穩地矗立在那裡。一個個洞窟的門戶,和大門前的石欄,也都歷歷在目了,這就是莫高窟乾佛洞,令人神往的壁畫和雕塑,就藏在這層層疊疊的洞窟里,真想立刻走進去觀賞一番啊!
晚風習習,樹林在輕輕地歌唱,一群歸宿的鳥雀,馱了夕陽的熹微,在樹枝的梢頭啁啾著,幾百里沒有人煙的沙漠和戈壁灘里,出現了這一大塊鬱鬱蔥蔥的綠色,自然就吸引了多少禽鳥的來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