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牧童》

《牧童》是個多義詞,既可把越南電影,又也指古詩,同時也是歌曲名,畫作名。

影片簡介

《牧童》《牧童》

1940年,在法國控制下的越南。每年雨季時,金甌地區變成水鄉澤國,農民不得不把賴以謀生的水牛牽到地勢較高的地帶吃草。15歲的男孩金,聽從父命把家裡的兩頭水牛帶到附近山坡上吃草,他開始踏入成人的世界,發現了暴力、吸毒、酗酒,但也認識了愛情友誼

所獲獎項

該片2004年獲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新人導演;2004年獲得入圍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2005年獲亞太影展最佳攝影。

古詩

作者

周敦頤

詩詞正文

東風放牧出長坡,誰識阿童樂趣多。
歸路轉鞭牛背上,笛聲吹老太平歌。

詩歌鑑賞:《牧童》

【原文】
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注釋】
①橫野:寬闊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編的外衣,用來遮風擋雨。
【朗讀節奏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翻譯】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後。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賞析】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我們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閒適。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現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
“弄”字,更寫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
在這裡,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指確定的數字而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的鄉村傍晚的寂靜。詩中心表達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在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