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陳啟文是近年來極具探索意識的新鄉土小說家之一。這部作品從構思到誓後改定歷時三年,可視作他的代表作。作者對大河邊的生活深有體驗,也有著湖湘文化的豐厚積澱,整部小說顯得特別紮實、真實。在敘事上,則可說是作者對長篇小說的一次傾盡全力的實驗。《河床(修訂版)》採用作者原創的冰裂紋式結構。以大河和河床作為這部長篇小說的主角,以第一部為重心,向四個不l司的鋇4面擴展和延伸,血緣的紐帶和割捨不了的親情,既是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也構成了這部長篇小說的天然的結構,它於其間穿插、往復、綿延、迴旋.恍如某種神秘的生命循環,又從根本上使人物氣脈相通、血脈相連。使讀者能夠在同一時段卻又能從不同的視角,來反覆打量他想要呈現給我們的一個獨特神奇的世界——河床。這使得整部作品充滿了生命交響曲的味道,通過對多重自然歷史文化層面、多重時空的穿越性敘述,突破了傳統的鄉土敘事模式,又包蘊了比傳統鄉土敘事更豐厚的內容,大氣、恢弘,從而極大地拓展了現代鄉土敘事的表達空間,也更接近河床上的原生態和生命買相。這也是近年來既以厚重恢弘見長又以敘事獨特取勝的一部長篇小說。 陳啟文的長篇小說《河床》最早是以續的方式在《花城》等大型文學期刊重點推出的,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被國內外多家主要選刊、選本選載。2006年被列為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作品,並由我社列入重點選題“花城原創叢書”出版。應該說,在純文學日益邊緣化的今天,《河床》的出現給文壇帶來了激動和興奮,許多嚴謹的評論家幾乎都不吝予以高度評價:一部生命的孕育史和成長史;一部愛與受難的生命史詩;中國當代小說中的第一部生命小說……新世紀以來,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直接催生了文學的多元化。尤其是一些具有創新自覺的作家不斷克服寫作的惰性,挑戰寫作的難度,在長篇小說創作上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原創性,形成不同的風格和手法。當代著名作冢陳建功說,《河床》首先以敘事的成功征服了我。坦率地說,浩如煙海的當代小說中,擁有如此感染力的作品是不多見的。用寥寥數語試圖概括《河床》,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概括的艱難是因為陳啟文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的複雜性、豐富性、多義性,甚至還帶有突然性和詭秘性。青年評論家施戰軍則認為,陳啟文的《河床》是從寬展度上看十分值得重視的小說,成長、死亡、屈辱、疼痛,在這裡不是象徵的道具也不是驚人的說辭,是遲早要被大水吞噬了的被蔑視的存在。在《河床》的獨特文本價值和精神內涵得到眾多評論冢高度讚許的同時,無疑也引起了部分學者的爭鳴。其實,無論是作者,還是編者,都清醒地意識到《河床》還有進一步完善和上升的空間。通過作者歷時一年的精心修改,這次我們鄭重推出《河床》第二版(修訂本),進一步強化其長篇小說的整體性,對於一些人物,在血肉上也作了進一步的豐滿,使其原創性更加得以凸現。這也符合“花城原創叢書’’從一開始就已確立的精神姿態,既關注當下中國人的生存困境,有人文情懷和理想主義傾向,也注重作品的原創精神和藝術創新。而《河床》的重新修訂,無疑更接近了我們對當代長篇小說的審美期待。為了滿足更多讀者對《河床》的閱讀,這次我們編入了著名評論家賀紹俊的序。這是一篇非常好的導讀.
作者簡介
陳啟文,男,生於六十年代,湖南臨湘人,大學畢業。曾供職於教育、文化、出版等部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一級作家。迄今已在《十月》、《花城》,《中國作家》、《大家》,《山花》等刊物發表小說、散文隨筆四百餘萬字,、王要有《仿佛有風》,《太平土》,《逆著時光的鄉井》,《白得耀眼的時間》和長篇小說《季節深處》等,作品多次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一一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等轉載,併入選申國最佳小說、散文隨筆排行榜以及各種重要選本,曾獲多種文學獎、習書獎,部分作品譯介到海外。媒體評論
用寥寥數語試圖概括《河床》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概括的艱難是因為陳啟文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的複雜性、豐富性、多義性,甚至還帶有突然性和詭秘性。順著陳啟文的文字走下去,我總是帶有幾分緊張幾分期待,我不知道,作品即將展示出來的,是一個慘烈的場景呢,還是一個驚人的跌宕,抑或是一段絕妙的細節、一段精妙的描述?《河床》首先以敘事的成功征服了我。坦率地說,浩如煙海的當代小說中,擁有如此感染力的作品是不多見的。如此富於魅力的敘事從何而來?我以為,來自於作家難割難捨的鄉土情懷,更來自作家意欲掙脫當代生活的塵埃,尋覓精神家園的努力。這是“對人類精神源頭的一次回溯”,也是作家“在人到中年擁有一個被歲月層層包裹的外殼之後,對自己的精神進行的一次清洗,或許,‘心靈和血液都有默默清洗的意願。”——當代著名作家陳建功越是風格獨特的、藝術個性特彆強、陌生化的特點特別突出的作品越不好把握。我覺得《河床》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品。它的藝術形態也好,它的生命形態也好,它包含著很多藝術情趣、藝術韻味、藝術意象的東西,當然也就把一些解讀的難題留給了我們。我不是說《河床》就一定是經典,但接近經典,有向經典氣質靠攏的跡象。每一次重讀都有第一次讀的新鮮感,不是看了一遍就不想看了的,而且每一次重讀都有久別重逢的感覺,這一般就是帶有經典氣質的作品所有的。它放進了許多散文的抒情性的東西,寫意性的東西,詩歌的意象性的東西。我覺得沈從文的貢獻是創造了一個湘西的世界,陳啟文則在湘北洞庭湖創造自己的一個世界。整個小說的主角就是這條河,這個河床。這是一個回到存在的現象。它在敘事上可以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心靈中去,深入到每一個經絡里展開。我覺得這確實是非常優秀的一部作品。
——當代著名評論家雷達
這是一部生命孕育史,也是“我”的成長史。如果以“一切歷史都是”-5代史“為前提,這種不以對抗”集體性“為目的的個人敘述,不以批判文明萎縮為潛台詞的原始崇拜,不以弒父為旨歸的兒童視角的運用.也正微妙地傳達了當代人的情懷。小說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其詩性的語言和磅礴的氣勢,用史詩的調子渲染著河床孕育的生命以及他們生活的哀樂。
——當代著名評論家王振峰
陳啟文的《河床》是從寬展度上看十分值得重視的小說,成長、死亡、屈辱、疼痛,在這裡不是象徵的道具也不是驚人的說辭,是遲早要被大水吞噬了的被蔑視的存在,到底是誰在蔑視它們,也許就是惡魔一樣的另一種”魅“,它陰沉在隱藏在恍惚的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們中間,並伺機伸出早就準備好的魔爪。於此.“生”、“死”、“愛”便自然而然地包藏在其中。——當代著名評論家施戰軍
目錄
序蔥蘢豐沛的生命小說第一部河床
第二部閃電中的鴛鴦
第三部桃花水母
第四部象形瓦釜
第五部一條船能走多遠
後記
再版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部河床一
那年我三歲,這是母親後來告訴我的。
我在那個冬天的傍晚,突然被無數的喊叫聲驚醒。喊叫聲是從遠處、從一些我無法辨別的方向傳來的。當我醒來時,我像是舒服地躺在搖籃里。我搖晃著腦袋,兩隻眼睛望著天空,和一群被落日染紅了翅膀的白鷺。然後我就發現自己是躺在一條大河裡。這不是幻覺。從那個黃昏開始我對那條大河就記得很牢了,我可以忘了我多大了,但我忘不了差點要了我的命的河。曾經多次,我都試圖把自己生命的時間往前推,我不想讓自己的一生留下三年的空白。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而且與我的初衷相反,它讓我更加確信,我就是在這一天出生的。我降生於一條河上。
是林真老漢用他長長的竹筢把我從水裡撈起來的。這個瘸腿的老漢,把我平放在河床上,手在我身上這裡按一下,那裡揪一下,我會發出不同的笑聲,或哭聲。他把我當作一件樂器了。當我嘔下大量的黃水之後,他把我拋向了空中,又張開手臂把我接住,然後發出粗魯的笑聲。這個老土匪,顯然是把我作為他平生最輝煌的成就展示給別人看。我不是別的,我是一條命,被他救了。而此刻,我的父親母親,都一動不動地跪在地上,像兩尊泥俑。直到我的哭聲變得暢通無阻之後,他們又開始打嗝,仿佛我的哭聲在他們心中激起的迴響。
從這個黃昏開始,我的嶄新身份得到了人們的普遍承認,那就是,我已經是死過一次的人了。此後差不多在一年的時間裡,每天我幹了些什麼,都要被我父母在心裡記錄下來,然後去向林真老漢匯報,當然沒忘了拎一隻剛剛長大了的雞,一籃雞蛋,還有剛從地里摘回來的掛著露珠的新鮮菜蔬,去給老漢嘗新。一年後的這一天,林真老漢摸著我的腦袋說,這孩子算是活過來了。
我按照母親的吩咐,表示要為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養老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