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墾田東城》

《沁園春·墾田東城》是元代著名詩人許衡所做的詩詞之一。

作品概況

名稱:沁園春·墾田東城
體裁:詞
年代:元
作者:許衡

作品賞讀


原文

沁園春
墾田東城
月下檐西,日出籬東,曉枕睡餘。喚老妻忙起,早餐供具:新炊藜糝,舊醃鹽蔬。飽後安排,城邊墾,要占蒼煙十畝居。閒談里,把從前荒穢,一旦驅除。
為農換卻為儒,任人笑、謀身拙更迂。念老來生業,無他長技;欲期安穩,敢避崎嶇。達士聲名,貴家驕蹇,此好胸中一點無。歡然處,有膝前兒女,几上詩書。

注釋

劚:掘,挖。《齊民要術》:“明年劚地令熟,還於槐下種麻。”
“任人笑”句:用了《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載許汜在多事之秋曾“求田問舍”而被名流陳登輕慢恥笑的典故。

賞析

以本色語寫出歸耕田裡的樸實生活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懷,使這首紀事感懷詞飄溢出一股鄉村特有的泥土清香,而處世的坦然也顯示出一種返樸歸真的人生境界。
詞的上片寫歸居鄉里的躬耕生活,順著時序推進一一道來,就像在對人敘說家常。其先用“檐西”和“籬東”的方位轉換,表示由暗至明一天的開始;然後睡醒的第一件事,便是叫起老伴準備早餐,由此順便帶出野菜煮粥、陳醃果蔬的農家風味;接著飯後立即著手安排墾荒事宜,打算要在城邊的荒野中辟出十畝田地來修建家園;最後記敘一家人在說說笑笑的閒談中,已清除了以前的荒草雜物,辟出了一塊可供耕作的農田。整個過程循序漸進,交待明白,讓人在自然真實的記敘中倍感親切。而這種田居歸耕生活的忙碌和充實,是非親歷者所無法措手的。
詞的下片以抒懷的形式自明心跡,與上片紀事有內在的因果關係。過片一句點露身份,為農與為儒是生活角色的轉換,也是人生境界的一種升華。“任人笑”句意在表明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作為元朝命官,作者曾位居中書左丞、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等職,後遇阿合馬專擅朝政,才不得已稱病告歸,退居鄉里。因此為了堅守自己的立身原則,對於別人用拙劣和迂腐來嘲笑他毫不在乎。以下四句,“無他長技”是虛,史載其熟諳經史,又知兵制刑法、食貨水利,如不是阿合馬擅權,憑他的才智完全可以繼續為國效力;“欲期安穩”是實,對他來說,要不違背本意趨時取巧,唯一可行的便是歸居務農,不問世事。所以在這一虛一實的前後挾帶下,作者進一步和盤托出了內心對虛名和權勢的不屑,朗朗胸懷,自有晉代陶淵明以十餘畝田歸居的高風亮節。結拍三句,又用膝前有兒女相伴的天倫之樂和案前几上的詩書相慰,足見其平淡實在中的磊落不凡、笨拙迂腐中的脫俗高明。
總的來說,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都以平實取勝,以自然見長,它的紀事和抒懷無不浸透著一個久經官場風波、人生變故的長者的沉穩和睿智,這在或蒙放或婉約的詞作中是很少見的。

作者介紹

簡介

許衡(1209—1282)是中國十三世紀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元人有“北有許衡,南有吳澄”之稱,又有“南北二許”之說。把他同南方著名學者吳澄和東南重要的理學家許謙並列。可見,他在元代思想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許衡在學術思想中的主要作用,是繼承朱熹理學,折衷朱陸,以陸補朱,使朱熹理學成為官方哲學,並推行於全國。

作品

許衡著有《魯齋集》、《魯齋心法》、《授時曆經》、《讀易私言》等,經後世多次修訂編輯再版並易名為《魯齋遺書》、《魯齋全書》,《許文正公遺書》等並收入《四庫全書》。許衡在思想、教育、曆法、哲學、政治、文學、醫學、歷史、經濟、數學、民俗等方面皆有頗深的造詣和卓越的建樹,是我國元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和學術大師,“儒學君子”位居相位者,許衡為古今唯一的一人。許衡,生於金泰和九年(公元二一九年),卒於元至元十九年(公元一二八二年),祖籍覃懷河內,生於新鄭邑中。字仲平,號魯齋,學者稱魯齋先生。其學廣泛,涉獵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曆兵刑、食貨水利之類,(元史許衡傳)學問淵博,無所不通。其官多職,元朝廷曾召為京兆提學、太子太保、國子祭酒、議事中書省、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教領太史院事等職。辭世後,贈為榮祿大夫司徒,謐號為文正,後加封正學垂憲、左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封魏國公;詔從祭孔子朝廷。時有“南吳(澄)北許(衡)”之稱,為元朝正學大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