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遇風

汨羅遇風

《汨羅遇風》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詩作。此詩首句說自己貶謫南方不似屈原那樣悲傷,次句寫不悲傷的原因是對未來有信心,第三句引入風的描寫,第四句寫詩人慾施展政治抱負為國為民。全詩語言平實質樸,抒情感人至深,簡潔明快,蘊涵深遠。

作品原文

汨羅遇風

南來不作楚臣悲 ,重入修門自有期 。

為報春風汨羅道 ,莫將波浪枉明時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汨羅:汨羅江,水名,在今湖南省東北部。

⑵楚臣。指屈原。《五百家注》引韓醇曰:“屈原投汨羅而死。公方召回,故云‘不作楚臣悲’。”

⑶修門:郢都的城門。《五百家注》引孫汝聽曰:“《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入修門兮。注云:修門,郢城門。”此借指長安城門。期:時間。

⑷報:告訴。為報……道,等於說“對……說道”。

⑸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古人認為太平時代海晏河清,所以說“枉”。

白話譯文

當初我南貶永州,並未像楚臣屈原那樣悲痛欲絕,那是因為我相信,自己終會有再返長安的一天。

在春風中行進在汨羅江上,告知江水就不要興風作浪了,那不僅耽誤行程,也辜負這清明的時代。

創作背景

柳宗元三十三歲時因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而貶為永州司馬(今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馬這個閒職上任滿十年,期間一同遭貶的八司馬已故去三位,唯有韓泰被起用。元和十五年(815)正月柳宗元接到召赴長安的詔書,立即啟程北歸,舟行途中經汨羅江遇風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南來不作楚臣悲”,寫詩人回顧貶湘時,已下定決心,不作悲愴的楚臣,即不願像屈原那樣因憂國憂民、因憤世而懷沙自沉。“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不悲的原因是“重入修門自有期。”“自有期”三字,表示詩人始終懷有重返京城的信念,未曾絕望,表明詩人憧憬未來,有信心勵精圖治,再乾一番事業。詩人以達觀的心態,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開頭二句寫事、抒情,皆未言及風,三句則引入風的描寫。

“為報春風汨羅道”,述說在春暖花開的時節,又來到汨羅,這條路不是沉淪之路,而是充滿希望之路。詩人為了答謝在汨羅江旅途道上春風吹拂,“莫將波浪枉明時”,再次指出不能像汨羅江水的波濤淹沒到大潮中,而是下決心不辜負元和中興的美好時光。波浪,可喻人生波折,社會動盪。“莫”“波浪”“枉”“明時”暗寓出詩人不因為遭受到挫折而耽擱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時施展才幹的情愫。後面二句承上作轉,回應題面,巧結全詩。

觀此詩作,以七絕近體而存古韻,以平實質樸而寄深情,中唐以後少有人能及。東坡嘗評子厚之詩:發纖穠於古簡,寄至味於淡泊。此詩沒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實的語句,卻能感人至深;沒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敘述,卻是發自肺腑。詩中寫江中遇風,並未具體寫風的表現,而是以人生的經歷、體驗作為主要表現內容,將“春風”作一點綴,以此與作者那樂觀的心境相互映襯。

名家點評

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尚永亮:詩僅四句,卻蘊涵深遠,又簡潔明快。然而,真誠的詩人卻未料到,他所稱道的“明時”並未給他帶來預期的結果,就在一兩個月後,剛返京城的他和友人,便匆匆踏上了“再上湘江”的遠遷旅途。(《柳宗元集》)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山水遊記多有寄託,尤為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著有《河東先生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