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

《此人》

一個人。一個出生於中國的人。一個出生於1960年代的人。一個在奮鬥和愛情中奔突的人。一個在國家和民族的大命運中把握自身小命運的人。一個哭的人。一個笑的人。一個鏡子似投射著你我他身影的人。一個水面般映照出這片土地興衰的人。一個有可能是你的人。

基本信息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前言

後記儘管《此人》出版後的一系列社會反響都在我的預料之中,但該書入選由政府主導的“農家書屋”還是出乎我的預料。作為一名普通作者,有作品榮入“農家書屋”,那種心情應該說是十分激動的。
《此人》的寫作動機是單純的,在“謹以此書獻給我過去的歲月,獻給我的父親母親,獻給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中圍命運”的主旨下,只是想擷取平凡生活的一朵浪花,敘述“一個人的改革開放30年”,使之成為“20世紀60年代,一代人的小說傳記”。大概是我的再現觸碰上了一代人最敏感的神經,因而,這部小說自發表以來,不斷有評論見諸報端,至於留言、簡訊和來信,更是紛至沓來。我清楚這不是小說本身的原因,而是經歷和經歷之間的偶然共鳴。實際上,這部小說在我心中最初的定位是“全省第一部描寫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愛情、奮鬥和命運的長篇小說”。引發我轉向並最終立足於“一個人的改革開放30年”的是全中國人民對於偉大30年由衷的禮讚,特別是王增武先生的概括與集成,這種概括對於《此人》來說是一種升華。《此人》的出版讓我始於2002年的“情景人三部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甘肅省新聞出版局和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領導的厚受讓這部作品擁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更多的讀者,對此,我心存感激並深受鼓舞。第三版印刷前,除對原作稍加改動外,其餘一概未動。現在的《此人》就是原先的《此人》,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將讀者對《此人》的感覺完好無缺地延續下去,從而完成“一代人的小說傳記。激盪歲月,再現平凡的世界”的目的。

精彩書摘

好在父親還在,不說內容有多複雜,單從形式講,他還是這個家的家長,大小隊會計的戶主一欄里,依然是他的名字,而不是兒子或兒媳,當然戶主這個名字遲早是要換的,但那是以後的事,至少現在還沒這個可能。
王珏的生活方式沒啥變化,外甥打燈籠——照舊(舅),依然買不起車子,依然住不起校,依然每天半夜從家裡走回來,晚上放學回到家時又是半夜了,當然,經過這次複習的矛盾,在許多地方,王珏覺著難多了。她不想將這種難腸告訴任何人,包括她想念的人,她只是想念他,就像一個形單影隻的姐姐對於弟弟的依戀。
她因力安通過分數查詢被初選而非常激動,她到底沒有看錯人,要說力安成功的話,這成功里或多或少有她一點兒成績,當然她不會給別人說,打鐵先要本身硬,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她先把自己的查了,還是力安考得贏人,差兩分,多少查出幾分就過線了。她心裡美滋滋地想著,簡直有一種心花怒放的感覺。想著,等著,漸漸就覺著不對勁兒了,四面啞啞的,啥訊息都沒有,直到那次在縣城裡碰到同班同學郭明亮。她知道郭明亮和王力安是一個村的。
在學校,王珏和郭明亮總共沒說過幾句話,一是東升中學男女生雖坐一個教室,在一個校園裡,但相互見面,陌生人似的,如果有兩個男女生站一起說話,不論說多少,馬上就會招來一雙雙眼睛在他倆周圍晃來晃去,有驚訝,有羨慕,有不可思議,非常複雜,大家都覺著好像有一條無形的枷鎖捆綁著他們;二是明亮在班上學習一般,仗著他爸是大隊的什麼狗屁書記,整天牛皮哄哄的,人有點傲,可今天,一在大街上人堆里看見他,她像發現新大陸似的驚喜,拉長聲兒喊聲:“郭明亮——”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