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電影]

《春蠶》[電影]

《春蠶》電影根據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改編的電影。《春蠶》的改編既忠於原著,又按照電影藝術的要求,發展了原著。劇作者採用了茅盾其他小說中的一些情節,豐富了電影的內容。

基本信息

信息

《春蠶》電影導演:宋楓
主演:李心敏、趙錦燾、李姝
《春蠶》至今“思”無盡。《春蠶》與電影的“軟”“硬”之爭歷史並不永遠都是一種無聲的存在任何一件藝術品都有渴望被人理解、欣賞與消費的天性。

故事梗概

20世紀30年代的浙江農村。清明剛過沒多久,村頭的桑樹就已經長滿綠油油的葉子。通寶叔家已經半個月沒米下鍋了,看著孫子小寶見了南瓜就要哭的樣子,通寶叔心裡不好受,只能挑上最近編織的竹篾,去鎮上換幾個大洋,買點米回來改改口味。自從去年養蠶虧本以後,老通寶乾什麼都要尋個黃道吉日,今年也是如此。在親家的擔保下,老通寶從陳家少爺那裡借來二十塊大洋,全部買成餘杭蠶種,企盼著今年能有個好收成。
老話說,一年四季在於春。老通寶買回來蠶種就跟兒媳婦商量,讓小寶媽開始窩蠶種。村里像小寶媽將沾有蠶子的紙貼在胸前內衣里窩蠶種的,還有小寡婦荷花。說起來荷花命苦,早些年被爹賣到上海給富家人沖喜,富家男人病死後,又讓大姨太給趕回來,好不容易嫁給根生,根生去年溺水死亡,從此讓荷花在村里留下一個白虎星的罵名。
全村人包括通寶叔在內,見了荷花都繞著走,只有通寶的小兒子阿多對荷花好。阿多和荷花從小一起長大,荷花賣到上海後,通寶叔跟黃道士家換了帖子,就等著今年的春蠶能賣個好價錢,讓黃道士家的閨女六寶過門。六寶喜歡阿多純屬一相情願,在阿多的心裡,荷花永遠是她的荷花。通寶叔的虔誠終於得到蠶神的庇護,小寶媽貼身窩的蠶種,在穀雨那天有了讓通寶叔喜上眉梢的變化。蠶寶寶一天天長大,是非卻一天天增多。開始六寶妒忌荷花,讓村里傳出荷花連蠶都克的謠言蜚語;接著是桑葉不夠吃,鎮上桑葉隨行漲價,荷花將自家的桑葉悄悄送給通寶叔,又讓通寶以沾有邪氣為名,白白扔掉。
一天天長大的蠶寶寶很快吃光了最後一片桑葉。為了不讓希望破滅,通寶叔以僅有幾畝桑地做抵押,向陳家少爺高息舉債。通寶叔買來的桑葉救了急,春蠶吐絲“作繭自縛”,蠶房裡白花花一片的時候,鎮上卻傳來蠶行不收蠶的訊息。鎮上不收,通寶叔帶著阿多去無錫,從無錫失望而歸後,通寶叔一病不起。日子依然艱難,生活還得繼續,阿多將父親占卜的大蒜頭扔向河心,眼看著大蒜頭濺起水花,河水靜靜地流淌。
矛盾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和“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中的瑰寶。
《春蠶》通過老通寶一家為養蠶而奮鬥、掙扎、失敗的經過,真實生動地再現舊中國農民的重重壓迫下,陷入破產的情景。《春蠶》的改編既忠於原著,又按照電影藝術的要求,發展了原著。劇作者採用了茅盾其他小說中的一些情節,豐富了電影的內容...
中國無聲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攝製。由沈端先(即夏衍)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程步高導演,王士珍攝影,主要演員有蕭英嚴月嫻、鄭小秋、龔稼農等。影片敘述了中國浙東蠶農在帝國主義軍事、經濟的侵略下,一步步陷入破產的悲慘經過。在藝術上,影片以真實自然、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蠶農老通寶一家勤勞純樸、忠厚善良的品質和艱苦勞動、奮鬥求生的精神。為了達到真實的藝術效果,明星公司不惜工本搭置了外景,還特聘了養蠶專家充當顧問。這是中國將五四以後新文藝作品搬上銀幕的首次嘗試,在中國影壇上影響深遠。
1930年代初,浙江杭嘉湖一帶的農村里,一過清明節,村裡的人都開始忙碌起來。這裡的農民主要以養蠶為生,而

..

此時正是養蠶的好季節。所有的人都在以興奮而又緊張的心情投入到這場一年一度的勞作中。蠶農老通寶一家也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家去年蠶沒有養好,今年打算好好乾一場,甚至不惜借了高利貸來買桑葉餵蠶。因此,他日夜都在看守著蠶種,生怕出了什麼問題。按照蠶農的傳統,養蠶有很多禁忌。老通寶非常迷信這些禁忌,整天忌諱這,忌諱那。大兒子阿四生性忠厚老實,兒媳婦四大娘對老通寶那套保守的持家方法雖然不滿,卻也無奈。小兒子多多頭則是個讓老通寶頭疼的人物。他年輕氣盛,頭腦活絡,根本不相信父親那一套迷信的禁忌。他不僅和全村最漂亮的姑娘六寶經常來往,還經常和被人叫作“晦氣星”的根生的妻子荷花笑耍。荷花原來在城裡做過大戶人家的丫頭,村里人看不起她,忌諱和她往來。碰巧這一年根生家的蠶寶寶壞了,全村人都認為是荷花這個“衝剋”的緣故,從此更沒人敢和她說話了。但多多頭卻不顧父親的反對,總是偷偷和她來往。荷花也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物,從來不相信村里人對她的指責。為了報復老通寶一家,她明知故犯地偷偷走進他家的蠶房,去“衝剋”老通寶的蠶寶寶,正好被多多頭撞見,但多多頭卻沒有聲張。這事後來還是被老通寶知道了,他整天憂心忡忡,但奇怪的是,這一年他家的蠶花仍然長得很好,這使老通寶心裡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在蠶農們戰戰兢兢的照料下,蠶繭獲得了大豐收。但是,來自外國的洋布料對中國的傾銷使蠶絲的價值大大縮水,而此時正值日本進攻上海,各地的蠶廠關門,蠶行都不開秤,人們只能降低價格挑到無錫去賣。老通寶忍痛賣掉了自己的蠶,算一算,連桑葉的本都不夠……《春蠶》改編自茅盾反映30年代中國江南農村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中走向破產經歷的著名小說。這是“五四”以來中國的新文藝作品第一次被搬上銀幕,它為當時的中國電影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內容,並使電影開始和當時的小說等其他文藝形式一起,承擔起“救世”和“啟蒙”的功能。《春蠶》所描繪的現實的內容和當時流行在中國銀幕上的那些充斥著鬼怪和色情的商業武俠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對社會的批判性力量和真實感引起了觀眾和文藝界對電影的重視,因而,影片被稱為“1933年影壇上的一個奇蹟”,並被評論為“製作者大膽的、進取的一種嘗試!它震撼了中國影壇,號召了中國觀眾”。影片的另一方面意義在於隨著新文藝倡導者們的加入,《春蠶》也成為中國影壇上最早一批具有比較規範的文學劇本的電影,對於電影藝術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電影《春蠶》左翼文學與國產電影市場的結晶

1930年代初期,日益動盪的國內外局勢直接導致了盛行於1920年代舊市民電影的衰敗,由知識階層和青年學生為主的新觀眾群體的湧現和競爭對手聯華影業公司的新電影製作方針,迫使以舊市民電影起家的明星影片公司採取與左翼文藝合作的製片路線,以圖換取市場生存空間,這就是改編左翼文學代表作之一的短篇小說《春蠶》的背景。《春蠶》雖然出現在左翼電影高產之年,但其思想力度和藝術特徵決定了它只能屬於早期左翼電影,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左翼電影或曰經典左翼電影;影片政治經濟學和意識形態的圖解占據和擠壓了原先就很逼仄的藝術敘事空間;小說《春蠶》最大的藝術貢獻就是塑造了荷花這個”女二流子”形象,但影片沒能將她進一步豐滿、開掘。然而,恰恰就是從電影《春蠶》開始,明星影片公司藉助左翼電影的諸多思想和藝術元素,開拓出一條新市民電影的製作新路線。因此,電影《春蠶》既是解讀1933年左翼文學與電影內在關聯的範例,又是”明星”公司在”左翼電影年”內製片路線改變後一個可供讀解的標本。

《春蠶》的創作靈感以及鑒解

《春蠶》的創作靈感,來自報上的一則"浙東今年春蠶豐收,蠶農相繼破產"的訊息。作品以江南水鄉為背景,以養蠶為主線,描寫蠶農老通寶一家緊張、艱辛的勞作,贏得了春蠶的空前豐收,卻反而負債、賣地,落得個"白賠上十五擔葉的桑地和三十塊錢的債"的結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農村經濟凋敝、農民豐收成災的殘酷社會現實。作品不但有真實的現實描寫,也通過老通寶對自己過去的回憶,從一個老農民的視角展示了中國近代農村的衰敗史。
作品最大的收穫,是塑造了老通寶的形象。從老通寶勤勞質樸的性格中,可以看到勞動者的靈魂;從他固執地反對變化,反對洋鬼子、洋貨、洋水車乃至連換一換洋蠶種也要堅決反對的態度中,也可以看到小生產者由於超穩定性經濟所造成的落後狹隘觀念。至於他那數不清的敬神媚神的清規戒律,他那小心翼翼地偷看牆腳下的大蒜頭變化的行為,他那畢恭畢敬地向灶君祈求好收成的神態,以及惟恐兒子多多頭與"白虎星"荷花接觸"傳染了晦氣"的擔心,都以老通寶的方式,顯示了30年代中國老一輩農民的靈魂。在破敗的農村中成長起來的多多頭,是一個與老通寶既相對立又相補充的重要形象,他不但不像老通寶那樣存在著"發家"的夢想,而且還越來越多地滋生著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他認為"單靠勤儉的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斷也是不能翻身的"。他與老通寶之間的父子矛盾,代表著農民內部新的變化趨勢。作品中充滿泥土氣息的蠶農生活,蠶農們風趣盎然的勞動情致,以及秀麗恬靜的水鄉風光等,都表現出濃郁的地方色彩,使這篇作品在茅盾小說中獨具一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