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星戰前傳:魅影危機》後的第10年,此時銀河系正處於一片混亂和動盪之中。在變節的杜庫伯爵(克里斯多福·李)策動下,有幾千個太陽星系決定一起脫離銀河系共和國獨立,然而銀河系共和國還不具備足夠的軍事實力來鎮壓這些分離主義份子,在武力不足的狀況下,銀河系共和國聯合議會決定組成臨時軍隊攻打分離主義份子,而其中的一名議員,也就是納波星球前任女王阿米達拉(娜塔麗·波特曼)卻力排眾意,極力反對這種以暴力對抗暴力的策略,因為這會引發銀河系內大規模的爭鬥和屠戮,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阿米達拉維護和平的決心,於是不斷有人密謀刺殺阿米達拉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此時已經升任為傑迪武士老師的奧比王(伊萬·麥格雷戈)派出他的徒弟天行者阿納金(海登·克里斯滕森),負責保護阿米達拉的安全。在《星戰前傳》里還是十來歲小男孩的阿納金,此時已成長成英俊挺拔、身手不凡的少年。在護送阿米達拉前往安全避難所的路途中,一種青澀而微妙的感情開始在兩個年輕人心裡滋生,這種感情無疑將會動搖阿米達拉一向以天下為己任的處事態度,也將會挑戰阿納金作為傑迪武士必須恪遵的“無怒、無憎、無情”的不二誓言……
與此同時,為了徹查星際衝突的根源,奧比王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遙遠的海底世界,他發現,這個一向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區域已被人秘密開發,無數的複製人試驗正在緊鑼密鼓地實行,這一切甚至可能影響銀河共和國的未來命運,星際戰爭已經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視頻觀看
演員介紹
伊萬·麥克格雷格在學校原本修習的是音樂和戲劇,為了發展演藝事業而不再升學。從影不久與丹尼·鮑伊爾合作《魔鬼一族》獲英國影藝學院肯定,也讓大家注意到了他的演技。兩年後兩人二度合作叫好叫座的英國小品《猜火車》,成功的從英國市場打入全球,這個公認的電影邊緣人,用《猜火車》中經典的痞子形象和驚世駭俗的表演讓人們領略了他的瘋狂與叛逆。後來的《枕邊書》和《天鵝絨金礦》,伊萬那毫不顧忌地裸露,不得不讓影評人們感嘆於他的表演欲望。伊萬·麥克格雷格的完美讓人感覺不真實,他可以是《猜火車》中那個頹廢叛逆的青年,也可以是《星戰前傳》中矯健果敢的“歐比旺”,或者是《紅磨坊》中痴情纏綿的風流才子。在復古浪漫愛情片《隨愛沉淪》中,他扮演的是一位能讓女人為自己瘋狂的“花花公子”,但接受媒體採訪時,伊萬·麥奎格坦白地說:“我從來就不是花花公子,因為我沒有那么多錢打扮自己。”
眾所周知,伊萬·麥克格雷格十分牴觸好萊塢,反感、鄙視,一樣都不少。但奇怪的是,好萊塢卻很熱衷於這個不聽話的大男孩兒,也不遺餘力地將他推向了真正巨星的地位。也許只有這樣一個叛逆的另類,才可以在和女人翻雲覆雨之後,立刻擺出一副天真的表情在《大魚》里給人們講述童話故事。
娜塔莉·波特曼1981年6月9日出生於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她的父親是醫生,還有個藝術家身份,同時也是她的經紀人的母親。很小的時候她便離開以色列來到華盛頓州。幾次搬家後,她的家庭終於定居紐約,她在紐約一直居住到高中畢業。她以優等成績畢業,且學業成績使之可以進入哈福大學。11歲時,她在一家比薩店裡被經紀人發現。原本她被定位為模特,但是她決定當一個演員。她曾參加過很多現場表演,但在電影《殺手萊昂》(Léon,1994)里她的初次螢幕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之後她又在電影《盜火線》 (Heat,1995), 《愛情尤物》 (Beautiful Girls,1996),和《火星人玩轉地球》(Mars Attacks!,1996)中出演角色。直到1999年娜塔莉才在北美票房收益4億3千1百萬的《星球大戰前傳I:魅影危機》(Star Wars: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1999)里扮演阿米達拉女王而成名。之後她又在兩部批判性的正劇《芳心天涯》 (Anywhere But Here,1999), 《甜心伊人》 (Where the Heart Is,2000)和《偷心》(Closer,2004)里出演角色,並以《偷心》獲得了一項奧斯卡提名。
幕後製作
雖然乏善可陳,但也算不上什麼致命弱點。問題是,這一集前傳理應把鏡頭伸進少年阿納金的心靈深處,發掘出從“人之初性本善”到“走向黑暗”的過渡階段。這對於一個劇作家是挑戰,也最容易得到回報。但盧卡斯編了一個最缺乏火花的愛情橋段,還有一個毫無戲劇基礎的“戀母情結”。影片的表演像是在缺乏導演的“真空”里進行的,每位演員完全靠自己的悟性和經驗“摸著石頭過河”。該片並不爛,只是平庸到難以置信的程度,仿佛是一首沒有韻味的詩、一支沒有餘音的歌。但本片有一個重大意義:它是第一部從拍攝到放映完全數位化的電影。
相關評論
星戰2:宿命的悲劇與情感的蒼白
《星戰》系列最成功的地方,還是塑造了這樣一個最迷人的大魔頭達斯維德。機器人式冷酷懾人的頭盔、密不通風的黑袍、黑色斗蓬更添威武氣勢、厚重而規律的喘息聲緊逼人心、磁性失真的嗓音造成神秘感,更別說每次一出場就響起那代表黑暗勢力的進行曲。但隨著路克與達斯維德的對抗,星戰迷也和路克一起發現,雄偉的服裝裡面其實是個半人半機械的糟老頭,頭盔是他的維生器。當初只不過受了黑暗原力的引誘,誤入歧途卻陷入不可自拔的局面,成為黑武士必須泯滅多少的良心。
所以聽說盧卡斯要回頭拍攝前三部曲,星戰迷心中的興奮真是不可扼抑,因為前三部曲的主題就是要回頭解開這個所有星戰迷都好奇的謎:原本是絕地武士中的英雄,如何一步一步地墮入黑暗的深淵,最後成為後三部曲的大反派。
也因此拍攝前三部曲,盧卡斯的壓力理應比以前更大許多。除了開發新的星戰迷,他要如何滿足埋藏在舊星戰迷心中二十年的疑問。以宿命的主題來看,前三部曲更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結局的故事,悲劇的不可逆性更應比後三部曲綿密。再加上當年沉迷於星戰世界的孩子或少年已經長大了,觀影經驗及人生歷練都更豐富了,由此可見星戰迷對於前三部曲過多的期望。而愛之深責之切的心理,比起那些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而不屑於星戰前三部曲的專業影評人,星戰迷往往才能看出箇中興味而提出深入的針砭。
首部曲坦白說是讓人失望的,盧卡斯暴露了他自己乃至於大多數好萊塢大片的共同缺點:當他把所有心力都花在建構一個比後三部曲更華麗更現代化的星戰世界時,“人”乃至於情節的重要性就被忽略。星戰世界的每一視覺元素擁有自己的特色一向是其魅力所在,但若這些視覺元素的地位竟與人物角色並駕齊驅的時候,問題就產生了,即使靠著專業演員也難以彌補。而星戰迷只好自我安慰首部曲不過是“人物介紹”,真正的故事還在二、三集。
《複製人全面進攻》 (Attack of the Clones)的設定是在首部曲後十年,歐比王與安那金(Anakin Skywalker)這對師徒的登場,輕易地就可看出主角安那金的危機。對於一個天賦異秉卻又桀傲不馴的人來說,青春期是最危險的關卡。企圖證明自己與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態控制了這一類天才的行為模式,如果沒有在才能與心智更高一等的長者,收服其心性,他就會像《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一樣,看不到天的盡頭,一片茫然卻只有硬著頭皮憑著自己的天分往前闖。
顯然歐比王並不能扮演這樣的角色,畢竟歐比王才比安那金大了二十歲,當一個父親還太年輕,何況這個師父還得不時靠徒弟拯救。歐比王尚未成為獨當一面的絕地大師Jedi Master,行事風格仍然有其局限性,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青春期少年的情緒。所以只見這對師徒不斷地拌嘴頂撞,從安那金踏入絕地路程的第一天就與歐比王朝夕相處,他們看來更像一對大小朋友。
之後如同後三部曲的劇情走向(嚴格說是呼應第二部《帝國大反擊》The Empire Strikes Back),敘事分為兩條線。安那金這條線帶出的是一段愛情故事。在保護同為豆蔻年華的那卜星Naboo參議員艾米達拉Amidala,兩人墜入情網。絕地武士戒絕愛情,但少年安那金情不自禁,這場禁忌之愛將會是安那金投往黑暗原力的主要原因。而這段愛情較深的一層還是天才少年被賦予過多的責任與期望,心中的脆弱與掙扎。安那金在預言中將為原力帶來平衡,艾米達拉背負全星球代言政治的艱巨任務,在他們理當不成熟的年紀,就必須擔當重責大任,兩人都必須以理性封閉感情。
所以兩人在被送往競技場前釋放彼此的感情,是較讓我動容的一刻。當兩人都決定要扼抑愛戀的時候,卻因將要瀕臨死亡,絕望之餘自然會拋開理性,但最後死裡逃生,已經打開的潘朵拉盒怎么來得及關閉?如果沒有這場危機,也許就沒有之後的愛情,更沒有以後的達斯維德。這一切難道不是宿命的決定?
而安那金回到塔圖音的情節,雖然像是硬插進去,卻也是不容忽略的段落。安那金與瓦頭Watto的重逢有今是昨非之感嘆。重點更在於安那金母親的死亡,安那金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原力再強大,絕地天分再高,都無法拯救自己的母親。安那金終於體認自我能力的局限,卻是在如此悲憤而無助的狀況。原本用來維持正義的原力,被安那金當作報復的工具而殺光塔斯肯,這種痛苦憤怒的情緒幾已達到原力黑暗面的臨界點了。
因此檢視“宿命”的命題,盧卡斯確實達到了應有的強度。從安那金鮮明的個性,到他所遭遇的困境,所要面對的掙扎,無一不是歸於宿命的掌握(當然也可以說全都是盧卡斯的安排)。這些磨難其實也正是人世間常遇到的課題:成長、愛情、親人的死亡,只不過安那金必須在短時間內接連受到這些衝擊,而他沒有朋友,只有不斷指責他的老師,他注定要孤獨地面對這一切。
歐比王的冒險則是帶出“宿命”的另一層面:星際共和Galactic Republic舊秩序的逐漸崩解。當民主體制的效能不彰,人民期望一個辦事更有效率的政府,自願放棄某些人民的權利,威權乃至於獨裁政權於焉產生,這是古今中外歷史不變的鐵律。希特勒及納粹的興起,不是德國人自己投票產生的嗎?甚而獨裁者控制資訊使人民盲從,進而煽動民粹達到鞏固自我權利的目的,絕對是歷史進程的悲哀。
盧卡斯便讓我們見證了這樣悲哀的進程。歐比王發現早在十年前就有人冒絕地議會之名秘密建造複製人大軍,這個陰謀又與杜酷伯爵Count Dooku秘密結合分離勢力企圖獨立於共和的行動有關。為了要阻止分離勢力,共和議會只有決議賦予議長帕斐汀Palpatine絕對的權力,即是加強星際共和的軍備;尤達率領的絕地議會雖然目睹了局勢的沉淪,卻一點辦法也沒有。除了尤達,劇中人只看到分離勢力猖獗及共和議會不得不然的必要之惡,影迷們卻瞭然於心其實兩者都在黑暗勢力西斯The Sith的籠罩,而一切陰謀都指向議長帕斐汀。
在《複製人的進攻》中,盧卡斯真的講了一個極為精彩的故事,關於安那金的墮落,關於舊秩序的頹圮,一起包裹在同一個陰影底下。這個陰影是西斯伸出的魔爪,更是命運注定的走向。盧卡斯真的能夠緊緊扣住“宿命”這個貫穿《星球大戰》的要素。甚至連賞金獵人Bounty Hunter這個重要的配角,也擺脫不了宿命的玩弄:讓小波巴費特Boba Fett親眼目睹父親強格費特Jango Fett慘遭殺害,心中的烙印使波巴費特在後三部曲也繼承父業,成為和父親一樣裝扮一樣厲害的賞金獵人。
而且更精彩的是,盧卡斯開始將一些場面調度的元素與後三部曲作連結,既滿足星戰迷的懷舊心情,更加深前因後果的必然性。如歐比王的星戰艦Jedi starfighter的形狀酷似帝國軍的帝國級滅星者戰艦Imperial Star Destroyer、複製人全身盔甲的造型讓人想起帝國軍隊,塔圖音也真正拍出應有的蒼茫荒蕪,更別忘了死星Death Star的雛型。最令人驚喜的是配樂的成功,從帶著淡淡哀傷的愛情主題,到引用首部曲命運決戰主題,最後的達斯維德主題,熟悉的鏇律一層一層宣示安那金的宿命。
然而,一個會說故事的人並不保證就是一個好的導演!《複製人的進攻》最大的問題與《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類似,片長已經超過2小時,仍有太多故事要講,只好掐頭去尾,使得段落純粹只有交代劇情的功用,草草結束就跳到下一段。生硬的鏡頭語言,段落間的連結不夠順暢,沒有餘裕去深耕其中的情緒與內涵。其實仍是那個老問題,當“人”也只不過是星戰世界的其中一個元素而不是主角時,似乎也就失去了電影除了說故事以外的價值。而這個問題便反映在演員的演技與對白上面。
並不是說演員的演技差,只是再資深的演員,絕大部分的演出都是對著藍幕想像情境而做出表情,的確也是演技的一大考驗。如果與空氣對戲都能和與人對戲同樣激盪出爐火純青的演出,那真的應該得到獎項的肯定。這種先天上的缺憾,盧卡斯很精明地利用選角以及華麗的服裝企圖補救。海登·克里斯坦森(Hayden Christensen)那種帶有邪氣,融合純真與輕佻的長相,儘管演技見仁見智,先天上詮釋安那金的性格特質便極具說服力。有趣的是,盧卡斯在前三部曲大量啟用英國演員,從伊萬·麥奎格(Ewan McGregor)、克里斯多弗·李(Christopher Lee)、伊恩·麥可達米(Ian McDiarmid)乃至首部曲連恩·尼森(Liam Neeson),其原因頗耐人尋味。
對白貧瘠,安那金與歐比王之間好像除了鬥嘴,就沒別的話可以講了,如果不是安那金三次提醒,我實在很難看出他把歐比王當父親一樣看待。縱然兩人之間有些可貴的小默契,要表達雙方的衝突與互信應該有更有效的方式。安那金與艾米達拉在那卜星球萌芽的戀情,是我最感不耐之處。景色再壯觀再賞心悅目,仍然是電腦畫出來的,無法補救這段愛情的空洞。在那卜星球的每一個段落都“功能性”十足,安那金與艾米達拉之間的對話,就只是為了達到這個“功能”,愛情應有的浪漫消磨在陳腔濫調的對話及公式化的劇情走向。
問題在於,盧卡斯清楚的表示了這兩段感情對安那金及整個故事的重要性,然而他不知道如何營造這種情感的氛圍,導致缺乏說服力。對於角色性格及情感的複雜度,盧卡斯的手段還有待加強。
因此就前二部曲這樣看下來,其實盧卡斯對情節布局的能力及對情感掌握的局限都昭然若揭,也不難料想第三集會是什麼樣的相貌。星戰迷當然還是充滿期待,畢竟第三集應該是最黑暗而沉重的一集,所有的悲劇將到達最後的階段,所有的問題即將獲得解答,星戰迷已經準備好抱著悲愴的心情進電影院,等著盧卡斯如何完成這個不朽史詩的終點。至於能看到什麼,看不到什麼,也已瞭然於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