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透明膜病》

PS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張力,使肺泡張開的作用。 1.不能維持自主呼吸與缺乏PS導致進行性肺不張有關。 2.氣體交換受損與肺泡缺乏PS導致肺透明膜形成有關。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hyalinemembranediseaseofthenewborn,HMD)又稱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NRDS),系指出生後不久即出現的進行性呼吸困難、青紫、呼氣性呻吟、吸氣性三凹征呼吸衰竭。主要發生在早產兒,是新生兒期重要的呼吸系統疾病。其病理特徵為肺的外觀暗紅,肺泡壁至終未細支氣管壁上附有嗜伊紅透明膜。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本病主要是由於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ulmonarysurfac-tant,PS)因起。PS由肺泡Ⅱ型細胞產生,在胎齡20~24周出現,35周后迅速增加。在早產、缺氧、剖宮產、糖尿病孕母的嬰兒和肺部嚴重感染情況下,本病發病率增高。

PS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張力,使肺泡張開的作用。它的缺乏可使肺泡壁表面張力增高,肺泡逐漸萎陷、不張,導致通氣不良,出現缺氧、紫紺。缺氧、酸中毒引起肺血管痙攣,阻力增加,導致在動脈導管、卵圓孔水平發生右向左分流,使青紫加重,缺氧明顯,形成惡性循環。

二、臨床表現:出生時可以正常,也可無窒息。在生後6~12小時內出現呼吸困難,呈進行性加重,伴呼氣時呻吟,吸氣時胸廓凹陷,出現鼻翼扇動、紫紺、肌張力低下、呼吸暫停甚至出現呼吸衰竭。肺部聽診呼吸音低,若出現捻發音或細濕羅音,則要警惕肺水腫或感染。

胸部X線檢查:有特徵性表現,早期兩肺野普遍透光度降低,內有散在的細小顆粒和網狀陰影;以後出現支氣管充氣征;重者可整個肺野不充氣呈“白肺”。

胃液振盪試驗(泡沫穩定試驗)陽性有助確診。

三、治療原則:糾正缺氧,維持酸鹼平衡,使用表面活性物質製劑替代治療及液體療法。

四、常見護理診斷:

1.不能維持自主呼吸與缺乏PS導致進行性肺不張有關。

2.氣體交換受損與肺泡缺乏PS導致肺透明膜形成有關。

3.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與攝入量不足有關。

4.焦慮(家長)(anxiety)與病情危重有關。

五、護理措施:

1.供氧①頭罩用氧時:應選擇與患兒相適應的頭罩,頭罩過小不利於CO2排出;頭罩過大,氧氣易外溢,二者均降低實際吸入氧濃度。用氧流量不少於5升/分,以防止CO2積聚在頭罩內。②持續正壓呼吸(CPAP)用氧:早期可用呼吸機CPAP吸氧(鼻塞接呼吸機行CPAP通氣)或用簡易鼻塞瓶裝法,即鼻塞一端接氧氣,另一端接水封瓶長管,長管深人水面下的深度即為呼氣終末正壓的數值,一般為0.49~0.98kPa(5~10cmH2O),早產兒從0.196~0.294kpa(2~3cmH2O)開始。操作時水封瓶放在距患兒水平位下30~50cm處。③氣管插管用氧:如用純氧CPAP後,病情仍無好轉者,採用間歇正壓通氣(ippv)加呼氣末正壓呼吸(PEEP)。

2.氣管內滴入表面活性物質①體位正確,即頭稍後仰,使氣道伸直。②徹底吸淨氣道分泌物。③抽取藥液,從氣管中滴入(患兒分別取平臥、左側、右側臥位),然後用復甦囊加壓吸氧,有利藥液更好地彌散。用藥後4~6小時內禁止氣道內吸引。

3.保暖環境溫度最好維持在22~24C,膚溫在36~36.5oC,肛溫在36.5~37.5oC,以減少氧耗;相對濕度在55%~65%,減少水分消耗。

4.保證營養供給,注意餵養不能吸乳吞咽者可用鼻飼法或補充靜脈高營養液。

5.嚴密觀察病情有條件者使用監護儀和專人守護,隨時掌握病情變化動態,定期對病人進行評估,分析各種檢查化驗結果,認真做好護理記錄,與醫生密切聯繫。

6.做好消毒隔離注意無菌操作,預防感染。

7.做好家屬接待與解答工作讓家屬了解治療過程,取得最佳配合,同時做好育兒知識宣傳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