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藝術.漫遊的存在》

"""真的? ""真的。 新生代藝術.漫遊的存在"

新生代藝術.漫遊的存在 內容簡介

新生代藝術是九十年中國代畫壇引人矚目、影響甚大的美術現象。本書針對這一美術現象展開系統的學術梳理和探討。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從理論視角對新生代藝術的文化背景、藝術傾向、創作方法和特色,進行巨觀、系統的分析和闡述;下編結合新生代藝術的學術立場對十幾位有代表性的畫家及其創作逐一作扼要的評述,勾劃出他們各自獨特面貌。作者通過邏輯思辯的整體把握和貼近作品的個案分析,闡明自己對新生代藝術價值取向及其具體創作實踐的直率之見,並提出一些與當代社會思潮和文化建設相關的學術問題。

新生代藝術.漫遊的存在 本書前言

常讀到書上描寫的綠林英雄,每每吼一聲"來日還是條漢子"笑傲刑場,視死如歸。這等氣沖霄漢的壯美,概與古典循環時間觀有關。

如今,儘管鐘錶的指針不停地轉圈,但它指示的時間觀卻不是循環的。死去的不再復生,過去的就永遠過去,鐘錶記述關線性時間的鐵律。本世紀的改歷事件,無疑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國從此捲入西曆線性時間,以致在中國人意識中,時間永久地以一條直線從過去經由現在向未來"延伸",如離弦之箭急若流星、不可逆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古典內涵被代之以現代意義,時間不僅是物質價值的來源,還是精神價值的來源。它的要命的意義,自改革開放以來更是深入人心,迅猛地在中國地平線上激起"只爭朝夕"的文化景觀。

誰抓住了時間,誰就能有空間!

堅信這個現代信條的現代人,莫不焦急地擁擠在機會的起跑線上,希望一馬當先奪得勝利的空間,於是北京電報大樓的鐘聲和中央廣播電台的"剛才最後一響",聽上去既莊嚴神聖又讓人怦然心動,宛如當年偉大領袖的革命召喚,報時的最後一響尚在空氣中振盪,"深圳速度"已騰然而起,"超越"呼聲此起彼伏,這邊意念剛動,那邊即有"率先"捷報傳來。

好一個激動的中國!好一個競新競先的中國!

在這個時代,"保守"或"傳統"一類的評價,如同文革時期的讓人躲之不及,惟恐戴上了就斷了前程,"寧左勿右"的戒律,適時地改換成"寧新勿舊"。由而,一個世紀末,有"新時期"還有"後新時期",每個新階段都在匆匆告別舊意義。風氣之中,言必稱"新":新人、新秀、新星、新款、新方式、新舉措、新長征、新去處、新市場、新消費、新口味、 新感覺、新格調、新時尚、新動態、新概念、新觀念、新思維等等,等等。無論是真是假,文藝現象也一概"新"字打頭:新表象、新狀態、新古典、新寫實、新表現、新象徵、新抽象、新具象、新達達、新架上、新水墨、親邀請認畫、新學院派、新現實主義……真可謂"新"潮滾滾。

新生代藝術.漫遊的存在 本書目錄

上篇 理想與綜合

第一章 漫遊--文化狀態
一 理想主義的黃昏

二 精神大撒把

第二章 回歸--藝術傾向

一 透入工作態的休閒意識

二 現象與現時的把握

第三章 片斷化--技術的解決

一 逼近與斂跡

二 心中真實的呈現

三 無限的形象

下編 現實的分析

第四章 完整的瞬間

一 關切的疏離

二 倏然心跡

三 空心的深度

第五章 匯流的碎片

一 重複的片斷

二 即景的旁觀

三 打散的構成

第六章 錯綜的格局

一 懸浮的建構

二 茫然的思尋

三 清晰的浮現

餘緒

附錄一 新生代藝術活動事記

附錄二 新生代藝術家簡歷

附錄三 新生代藝術家談藝術

新生代藝術.漫遊的存在 文章節選

精神大撤把



這一切與其說是援者的失敗,不如說是受者的主動拒絕。他們看透了偽崇高的假面,識破了理想主義教育的虛偽性和欺騙性。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不過"像個垃圾場","人們像蟲子一樣/你爭我搶/吃的是良心,拉的是思想"(何勇《垃圾場》)。因此"這裡沒有什麼誰比誰利害/我就那么興奮,我就那么嚎陶/這裡面沒有什麼誰比誰有學問/我如今就是我,你現在就是你……喔--實際上都沒有什麼"(楊長勇《實際上沒什麼》)。出於對這個世界的徹底的不信任,出於對世界上原有價值的否定,新生代毫不掩飾地拒絕一切拯救、教育他們的企圖:

王八蛋才上了一百次當之後還要上當。我們寧願被稱作失落的、無聊的、危機的、潑皮的、迷茫的,卻再也不能被欺騙的。別再用老方法教育我們,任何教條都會被打上一萬個問號,然後被否定,被扔到垃圾堆里去。出自後崔健搖滾歌手和新生代畫家的這些潑皮牛二式的言辭,顯得"痞性"十足,以致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班主任》中的那個宋寶倚。然而即便後者被視作"小流氓",也只不過是個有失社會束的頑劣無知、懵懂一時的頑童。他與80年代後期走上社會舞台的新青年,實在不能相提並論。事實上,這會兒的新生代已經受了"救救孩子"的"教育",並在這種"教育"中反而增強了把自我從整體化中撤離出來的意願,他們學會了用知識和技能拒絕關乎"意義"的知識和技能的更有力的方式。拒絕了父輩試圖讓他們繼承和接受的"文化身分",以非中心性、邊緣化和無主體的方式抗拒一切拯救和啟蒙的努力,執意表現一種"頑劣無知"的文化姿態--一種叛逆性或逃逸性的"反文化"姿態。他們似乎竭力要求退回到社會人格的"兒童期",不想像成人那樣活得"太累",只想在邊緣地帶"一點正經沒有"地"玩玩"。

根據中國父親們的意義體系和邏輯推理,沒有"文化身分"就等於沒有文化生命,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是個絕對讓人痛苦的事情。然而,新生代絕不這么以為,他們似乎表現出一種安適自得的坦然。《頑主》中,於觀和趙克舜的一段對話可作如是觀

"我要大聲疾呼,讓全社會部來關心你們……這些天,我一想到你、馬青、楊重這些可愛的青年,我就不能自已,就睡不著覺。"

"你說我們內心痛苦?"

"當然這太明顯不過了,你不說我也能感覺到。"

"要是我們內心並不痛苦呢?"

"這不可能--這不合邏輯,你們應該痛苦,於嗎不痛苦?痛苦才有救。"

"那我告訴你,我們不痛苦。"

"真的?"

"真的。"

"那只能讓我感到可悲,那只能說明你們麻木不仁到了何等程度。這不是蘇生而是沉淪!你們應該哭你們自己。"

"可我們不哭,我們樂著呢。"

"無產者掙脫的只是鎖鏈……"

"聽著,我們可以忍受種種不便並安適得多,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完美無缺的玩意兒,哪兒都一樣。我們對別人沒有任何要求,就是我們生活有不如意我們也不想怪別人,實際上也怪不著別人何況我們並沒有覺得受了虧待情世嫉俗無由而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既然不足以成事我們寧願安靜地等到地老天荒。"

顯然,無論作為官方意義體系的象徵,或是作為反抗性精英文化的代表,"趙克舜"都無法博得"頑主們"的信賴。對"他"的那一套,年青人已經徹底不相信。處身已然破碎的精神世界,他們既不可能憑藉任何整合性依據來避免自我零散化於對實在的碎片式瞬間感覺;也根本不想做出任何為自我"正名"的努力。"對別人沒有任何要求"的他們,其實並不在乎所謂"自我的沉淪",哪怕它意味著自我因游離於社會整體化和脫出於體現文化規定性的"自我"而"失名"。甚至如王朔所聲稱的"千萬別把我當人",他們從內心中拒絕接受老一套的"命名",拒絕被統一到主流文化或某種意識形態的整體性話研中_他們寧願在"失名"中被父輩視作失落的、無聊的。危機的、潑皮的或迷茫的一代,也不願破"名"所指稱的欺騙性意義體系繼續糾纏。

"失名",意味著新生代自我拆除了"文化包裝",而裸露出"反文化"、"反意義"的真實狀態。這是為懷疑和拒絕的基本人生姿態而"一無所有"的"新自我"。

新生代懷疑並排斥原有一切認識論和價值論"意義",竭力擺脫"歷史--自我"的相互生成性的關係,擺脫理性和合目的性的限制,從而自我地消解了精神世界的"萬有引力"。"新自我"因此成為"失重"的主體,成為一種無所"牽掛"、無所"顧慮"的現時性的瞬間存在。……

新生代藝術.漫遊的存在 作者介紹

呂品田:1959年3月生於江西上饒。1982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美術系。1988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碩士學位,導師為著名學者王朝聞。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先後參與《中國美術史》、《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等國家重點科研目的編撰工作。出版的著作有《中國民間美術觀念》《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玩具卷》和《社火卷》、《中國傳統工藝》《東方美術》等。專著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成果特別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