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公共性 內容簡介
此書所收各文的作者均為國際著名學者,是近年來活躍在西方學術舞台上的重要思想家和理論家,他們的理論和思想的重要性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書中的論文涉及到公共領域、現代性和全球化等問題,它們不僅是從西方社會歷史現實中提出的基本問題,其理論的啟發性和有效性不僅囿於西方社會,對正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也有重要的借鑑和研究意義。文化與公共性 本書前言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素來重視國外學術思想的引介工作,以為頗有助於中國自身思想文化的發展。自80年代中期以來,幸賴著譯界和讀書界朋友鼎力襄助,我店陸續刊行綜合性又庫及專題性譯叢若干套,在廣大讀者中產生了良好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世界格局的急速變化,學術思想的處境日趨複雜,各種既有的學術範式正遭受嚴重挑戰,而學術研究與社會一文化變遷的相關性則日益凸顯。中國社會自70年代末期起,進入了全面轉型的急速變遷過程,中國的學術既是對這一變遷的體現,也參與了這一變遷。迄今為止,這一體現和參與都還有待拓寬和深化。由此,為豐富漢語學術思想資源,我們在整理近現代學術成就、大力推動國內學人新創性著述的同時,積極籌劃紹介反映最新學術進展的國外著作。“學術前沿”叢書,旨在譯介二戰結束以來,尤其是本世紀60年代之後國外學術界的前沿性著作(亦含少量二戰前即問世,但在戰後才引起普遍重視的炸品),以期促進中國的學科建設和學術反思,並回應當代學術前沿中的重大難題。
“學術前沿”叢書啟動之時,正值世紀交替之際。而現代中國的思想文化歷經百餘年艱難曲折,正迎來一個有望獲得創造性大發展的歷史時期。我們願一如既往,為推動中國學術文化的建設竭盡綿薄。謹序。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7年11月
文化與公共性 本書目錄
導論
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
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的社會結構
籲求市民社會
公民與國家之間的距離
《政治自由主義》導論
《政治自由主義》第一講
基本理念
承認的政治
民主法治國家的承認鬥爭
萬民法
什麼是啟蒙?
後殖民氣息: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
第三世界批評
沒有邊界的世界?從殖民主義到
跨國主義及民族國家的衰落
全球文化經濟中的斷裂與差異
批判的國際主義
後記
文化與公共性 文章節選
人:社會的動物還是政治的動物
積極的生活(vita activa),亦即處於積極行動狀態的人類生活,總是植根於人與人造物的世界之中,這個世界是它永遠不可能脫離或徹底超越的。人與物構成了人的每一項活動的環境,離開了這樣一個場所,人的活動便無著落;反過來說,離開了人類活動,這個環境,即我們誕生於其間的世界,同樣也無由存在。人的活動創造了環境(如製造品),照應著環境(如耕地),通過組織建立起環境(如政治共同體)。離開了一個直接地或間接地為其他人的存在作見證的世界,人類生活,即便是棲居於曠野里的隱士的生活,也都是不可能的。
一切人類活動都要受到如下事實的制約:即人必須共同生活在一起。一旦超出了人類社會的範圍,行動甚至是不可想像的,並且也唯有行動是如此。儘管一個在絕對孤立狀態中勞動的生物不可能是人,而是勞動的動物(就這個詞的最直接的字面意義而言),然而勞動活動本身並不需要他人的在場。儘管人或許僅僅創建、製造和構築了一個唯有他自己才棲居於其間的世界,但他仍不失為一個製造者,即使他還不能算是一個靈巧的人。也許可以說,他已經失去了他那特殊的人的品質,而變成了神――自然並不是基督教的造物主上帝,而是柏拉圖在他的一篇神話中描述過的稟有神性的造物主。唯有行動才是專屬於人的特權,無論是動物還是神都不具備行動的能力;同時,也唯有行動才完完全全地依賴於其他人的恆久在場。
由於行動與人之間存在著這種特殊的共在關係,因此亞里士多德的“zōon politikon”(政治的動物)一詞在最早的時候被翻譯成“animal socialis”(社會的動物),似乎就是很有道理的了。這個譯名早已見於塞尼加的書中,後來經過托馬斯・阿奎那的闡揚更是成了一個標準譯名:homo est naturaliter politicus,id est,socialis(人按其本性便是政治性的,亦即是社會性的)。這樣一來,他們便用社會性置換了政治性。這種無意識的置換比任何精心建構的理論都更加明確地透露出,希臘人對政治的原初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喪失。就此而言,值得注意的是(但並不具有決定性),“社會的”一詞源自拉丁文,在希臘文里沒有對等詞,在希臘思想中也沒有對等的觀念。然而,拉丁文里的societas一詞最初也具有一種儘管有限、但卻十分明確的政治涵義,它指的是人們出於某一特定目標而結成的聯盟,例如為了統治他人或實施犯罪而組織起來。以後出現了societas generis humani(society of man-kind)的概念,只是到了這時,“社會的”一詞才開始獲得了“基本的人類狀況”這個一般涵義。並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不明白或不關心人不能離群索後這個事實,而是他們根本沒有把這個條件列為人類的獨有特徵。恰恰相反,這是人類生活與動物生活的一個共同條件,僅僅由於這個緣故,它就不能成為人的某種根本性的東西。人類的天然的、僅僅具有社會屬性的夥伴關係被看成是出於肉體生存的需要而強加在我們身上的局限性,而肉體生存的需要無論是對人這種動物來說還是對其他動物種類來說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