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了六十多篇他對時事的點評,生活隨筆和散文。悉心品味,讀者一定會有意外收穫。對於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輕人,楊銳的生活和思想軌跡應該是一部精彩的教材。對於那些中年的事業有成的白領,楊銳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的深刻見解,他的學貫中西的智慧和知識結構應該成為他們的有利參考。對於年長的讀者,他作為民族形象的代言人,有理想和責任感的年輕人,他的思索軌跡和探索實踐代表了新生代的精神面貌和競爭力,令長者回味過去,並釋然地步入黃昏。
楊銳的英語如此爐火純青,而他的國學根底又如此之深。他對歷史和哲學的涉獵是其他央視主持人很難同時具備的優秀品質。
楊銳1963年出生於東北,1980年在江蘇南通參加高考,狀元及第,並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和英國威爾斯大學,獲中外學士和碩士學位。他在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傳媒大學擔任榮譽教授和特約研究員。楊銳是國家翻譯考試委員會的專家組成員,全國對外友協理事和歐美同學會歐洲商會理事。他曾多次應邀赴西方國家採訪政要或主持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他是許多駐華大使家中的座上賓。楊銳多次擔任全國高校英語演講和辯論賽的決賽評審。
應該說,楊銳是中國媒體的驕傲。
作者簡介
楊銳,性喜寒,愛丹青。思想上東西兩望,性格上南北兼顧;開口洋腔洋調,骨子裡國粹國罵。貴為“央視+佳”,卻無半點“腥”氣。雖字裡行間富甲天下,名利場中卻囊中羞澀,自稱央視名嘴中的民工第一人。唇槍舌劍,獨步銀屏中西文化最前沿,閱盡高端。西風晚蟬,冷暖自知。信奉開卷有益,有朝聞道夕死而已矣的衝動與霸氣。小眼如豆冷觀東西和平,大嘴如鴉縱論南北發展,無非借三寸不爛之地,還原是非曲直。原諒大多人性弱點,痛恨國民劣根性。在大小和貴賤之間逆向思維。把欄桿拍遍,登臨意,無人會。形意之間有書劍情結。孤獨時冷若冰霜,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負劍獨行。十年太極,剛柔相濟。以江湖之遠和廟堂之高,攻防兼備。《今日話題》嘯聚無數中外高手,中西擺擂。巔峰對決。不論成敗得失。只取是非高低。寒來暑往,名揚天下。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更發乎情止乎禮儀。雲遊於情理,沉浮,名利,進退和虛實之間,萍蹤俠影,逍遙以對。前腳踏進空門,後腳誤入紅塵,舉目CCTV-9:“上山由此而下”。
書摘
日本沉沒與危機意識——再探島國的憂患與捐軀傳統
我不知道大片《日本沉沒》在國內的票房,也未見國內媒體如何評論這部影片的主題和人物命運,因此不揣冒昧地打破沉默,談談個人看法。影片的故事情節是虛構的,說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日本終於在劫難逃,海底板塊兒的撞擊結果是島國日本將不可避免地被海水淹沒。於是,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孤膽英雄藉助現代科技潛入三千米以下海底,引爆埋設好的相當於幾十枚核彈爆炸當量的裝置,把可能拖日本人海的板塊兒攔腰炸斷。首先承認,拍災難片日本決不是好萊塢對手,其視覺衝擊力遠非《後天》和《海神號》那般,電腦特技效果過多過濫,很假。不過,這並非本文的焦點。
先從一個看似並不相關的現象說起。兩周前我去日本京都開會,順便四處看看,體察民情風俗,增加自己對鄰國的認識。發現最扎眼的莫過於散布於市區大街小巷的座星羅棋布的神道寺廟。那裡香火不斷,貢品常設,每逢節假日和各種民間儀式,這裡總要聚集著各年齡段的居民,尋找精神的寄託。陪同我的渡邊教授說,日本國教神道寺廟的數目相當於日本國小校,全國共有二十萬座。京都曾是日本國都,雖說明治時期的日本政教分離,但是類似神社和神龕的建築在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一位久居京都的美國朋友告訴我。京都古老建築得以保存幸賴結束二戰時美國前駐日本大使對盟軍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