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大人:豐子愷談孩子教育》

《我們這些大人:豐子愷談孩子教育》

《我們這些大人:豐子愷談孩子教育》, 作者:豐子愷,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時間:2010年1月1日。《我們這些大人:豐子愷談孩子教育》所寫的就是他所回憶的童年故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
平裝:124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00689836
條形碼:9787500689836
商品尺寸:21.8x15x1.8cm
商品重量:259g
ASIN:B0032FPA1E

內容簡介

我們這些大人:豐子愷談孩子教育》內容簡介:我看見世間的大人都為生活的瑣事所迷著,都忘記了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們保住天真,獨具慧眼。八指頭陀詩云:“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罵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對境心常定,逢人語自新。可慨年既長,物慾蔽天真。”我當時曾將這首詩托人用細字刻在香菸嘴的邊上。這裡的“我”是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文藝大師豐子愷。《我們這些大人:豐子愷談孩子教育》所寫的就是他所回憶的童年故事。這些故事主要圍繞親職教育而展開。

編輯推薦

《我們這些大人:豐子愷談孩子教育》:在中國,我覺得孩子太少了成人們大都熱衷於名利,葷心於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沒有細嚼人生滋味的餘暇與餘力。孩子們呢都被競賽考試分數……弄得像機器人一樣,失卻了孩子原有的真帥與趣味,長此以往中國恐將全是大人而沒有孩子,連嬰孩也都是世故深通的老人了。
在這樣“大人化”“虛偽化”“冷酷化”“實利化”的中國內我的文章恐難得有人注意。

作者簡介

豐子愷,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目錄

序外婆家
我的童年
憶兒時
兩個“?”

孩子們的童年
做父親
世間相
送阿寶出黃金時代
南穎訪問記
華瞻的日記
給我的孩子們
兒戲
兒女
生機
實行的悲哀

童年故事
明心國
幸福兒童
生死關頭
一簣之功
後序過去的好時光
後記

序言

搖啊搖,搖啊搖,
一搖搖到外婆橋,
日月樓
很多兒童都有對於外婆家美好的記憶,而我對於外婆家的記憶尤其是這樣。
我的外婆家坐落在上海市區熱鬧的淮海路附近,是一棟三層樓的西班牙式房子。按照現在的說法,可以說是“連體別墅”。我的外公豐子愷給它起名叫“日月樓”,是因為二樓有一個凸出的室內陽台,這陽台東南西三面都是窗,頂上也是玻璃的,有時太陽月亮都能看見。日月樓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副對聯:“星河界裡星河轉,日月樓中日月長。”當年搬到那房子裡時,外公看了二樓的室內陽台,便脫口而出:“日月樓中日月長。”後來外公的好友、著名國學家馬一浮先生又對了上聯“星河界裡星河轉”,還特地書寫了篆體對聯,中間則是外公手書的三個大字:“日月樓”。
我們小孩子一般很少到樓上去,因為那裡是外公工作的地方。我們的天地在一樓的客廳與餐廳。

後記

名人說——
朱光潛:
他的畫極家常,造境著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於平實中寓深永之致。
巴金:
我的腦子裡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一個與人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
郁達夫:
對於小孩子的愛,是他散文里的特色。
王西彥:
讀子愷先生的作品時,使你感到自己面對一位心地異常善良而坦率的長者,聽他既無保留、也無顧忌地傾吐肺腑。
日本現代作家谷崎潤一郎:
他所取的題材,原並不是什麼有實用或深奧的東西,任何瑣屑輕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筆端,就有一種風韻,殊不可思議。

文摘

憶兒時

我回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
第一件是養蠶。那是我五六歲時、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於享樂的人,良辰佳節不肯輕輕放過。養蠶也每年大規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後才曉得,祖母的養蠶並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喜歡這暮春的點綴,故每年大規模地舉行。我所喜歡的,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是蠶,架著經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里去采葉,我與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蠶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飽之後,又用一張大葉做一隻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回來。蔣五伯飼蠶,我就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地鋪里,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是有趣。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所以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蠶上山之後,全家靜靜守護,那時不許小孩子們噪了,我暫時感到沉悶。然而過了幾天,采繭,做絲,熱鬧的空氣又濃起來了。我們每年照例請牛橋頭七娘娘來做絲。蔣五伯每天買枇杷和軟糕來給采繭、做絲、燒火的人吃。大家認為現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時候,應該享受這點心,都不客氣地取食。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這又是樂事。
七娘娘做絲休息的時候,捧了水煙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給我看,對我說:做絲的時候,絲車後面,是萬萬不可走進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時候不留心被絲車軸棒軋脫的。她又說:“小囝囝不可走近絲車後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軟糕。還有做絲做出來的蠶蛹,叫媽媽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終不要吃蠶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諸姐都不要吃的原故。我所樂的,只是那時候家裡的非常的空氣。日常固定不動的堂窗、長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變成不常見的絲車、匾、缸。又不斷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絲做好後,蔣五伯口中唱著“要吃枇杷,來年蠶罷”,收拾絲車,恢復一切陳設。我感到一種興盡的寂寥。然而對於這種變換,倒也覺得新奇而有趣。
現在我回憶這兒時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姐都像童話里、戲劇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來,他們當時這劇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憶!只是這劇的題材,現在我仔細想想覺得不好:養蠶做絲,在生計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數萬的生靈的殺虐!《西青散記》裡面有兩句仙人的詩句:“自織藕絲衫子嫩,可憐辛苦赦春蠶。”安得人間也發明織藕絲的絲車,而盡赦天下的春蠶的性命!
我七歲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復養蠶。不久父親與諸姐弟相繼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兒時也過去了。因此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