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女兒》

《延安的女兒》

《延安的女兒》講述了一個被拋棄在革命聖地的女兒,但她還是盼著,能見上父親一面。這是池谷薰導演的第一部長篇記錄電影,記錄了“文革殘留孤兒”和父輩們的苦難歷程。

基本信息

劇情概要

《延安的女兒 》《延安的女兒 》

被拋棄在革命聖地的女兒,但她還是盼著,能見上父親一面..... 父女相會,飽受意識形態玩弄的青春,與封印30年難以啟齒的記憶對峙的人們..... 池谷薰導演的第一部長篇記錄電影,記錄了“文革殘留孤兒”和父輩們的苦難歷程。 本片是為NHK高清頻道而製作,製作歷時2年,拍攝膠捲達170個小時。NHK增加副標題“ 文革·下放 30年後夏天”。於2001年8月首次播出。

在綿延不盡的黃土高原,“中國革命的聖地”延安。貧困農村的女孩海霞,一出生就被拋棄,但她一直在尋找拋棄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她的父母是在文化大革命時代,聽從毛澤東的指令,從北京下放的紅衛兵。
“我為什麼會出生,又為什麼被拋棄?” 她的強烈感情,喚醒了原紅衛兵們不堪回首的回憶。 其中有一位在為海霞尋親而奔走的人,叫黃玉嶺。他也有著難以抹去的沉痛過去。其實他曾有過一個和海霞同樣境遇的孩子。但在那個連戀愛都遭禁止的年代,他被判處“反革命罪”,女方被迫墮胎。如今塵封30年的往事被再次喚醒,海霞與黃玉嶺踏上了尋找真相的旅途。

導演簡介

池谷熏(kaoru ikeya) 1958年出生於東京同志社大學文學部學習美學,畢業後作為
電視紀錄片的導演開始了創作活動。關注人性和命運是池谷導演的一貫風格。
1989年某事件以後,開始製作中國題材的電視紀錄片,積極在中國開展採訪活動。1997 年成立Production Ren Universe Cor.。池谷導演的作品中和中國相關的主要有:電影《延安的女兒》、《螞蟻部隊》;電視紀錄片有1990《告白・迷路者》,1991年《唐人街》、《獨生子女》,1992年《客家圓樓》,1993年《西方黃金夢》 ,1994年《黃土地的今天》 (第35屆蒙特婁國際電視節金獎),1995年《廣州青春留言》、《從福建出發去歐洲》,1999年《通往中國巨大市場的風波》等十幾部。 (援自 鏡像中國)

所獲獎項

卡洛維法利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2002年)
賓夕法尼亞電影節最佳作品獎(2002年)
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銀獎 (2002年)
捷克國際人權電影節瓦茨拉夫·哈維爾特別獎 (2003年)

影片故事

延安的女兒延安的女兒

1968年12月,緊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北京長辛店的400名中學生奔赴革命聖地延安下鄉插隊。到今天,整整四十年過去了,其中有不少故事。影片選取了一個極富戲劇性的人物--海霞做為主角,通過她的故事,反映當時的政策對普通人的影響。海霞是陝西延安地區的一位年輕的農村婦女,粗糙的皮膚,紅撲撲的臉頰,地里耕作是把好手,已婚,有一個男孩,如果不是偶然,海霞的生活將是平凡的,和周圍一起長大的農村姐妹們沒有什麼分別,但海霞的身世公開後,海霞有了自己特別的故事。她是400名奔赴延安的長辛店知青的後代,生父叫王露成,在王露成和另一位北京知青非婚生下海霞後,父母即拋棄了她。當地的老鄉收養了她,但沒過多久,第一個養母便去世了。撫養她長大的是第二任養父養母。一直到海霞有了自己的孩子,養父養母都沒告訴過她真正的身世.而當年的北京知青王露成與戀人回城後,因為王露成的工廠小,效益差,倆人便分手了。王露成回城後始終過的很落魄,28年再也沒有聯繫當年的戀人,倆人更沒過問那個孩子的下落。看到已經長大的女兒的照片,王露成第一反應是怎么長這么難看,沒有想見面的意思。但海霞是個很有個性的農村婦女,個性非常象張藝謀電影中的農村婦女秋菊和魏敏芝。海霞不圖別的,只為能見上親生父母一面。起初,海霞希望父母到延安,,但被拒絕了。最後,海霞決定自己去北京找親生父母。海霞最終見到了自己的生父,非常遺憾的是,近在咫尺的生母,不願意露面,連個問候也沒有。與父親見面後,海霞回到了養育她的延安農村,依舊過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只不過多了一個牽掛的北京父親。她給父親的來信中說,家裡打了不少糧食。

影片有許多難得可貴之處,以海霞的故事為主線,期間穿插了其他幾個知青類似的故事以及增添了劉少奇與彭真被糾斗的鏡頭,使得海霞的故事有了厚重感.對於當年整人的被整的,都給予了平等說話的機會。影片從頭到尾,沒有任何旁白,只紀錄,不評判。當知青聚會時,有幾個鏡頭很抓人,一個是海霞唱了首"世上只有媽媽好",對於生母,她沒有指責,第二是王露成與一起插隊的知青關於"插隊"政策是否正確的激烈辯論,王露成對政策不滿,而另一位知青不同意他的看法,第三是當年一起插隊的知青為海霞捐款,說明人間還是有真情。影片的攝影和音樂製作都非常棒,音樂製作人是著名的三寶,淒婉的嗩吶聲,成了影片的催淚彈。

媒體評價

◇ 所謂歷史,與其說事實問題,更不如說是記憶的問題。 由誰、出於何種理由去回顧過去,會使得歷史被反覆改寫,而成為今天的問題。“延安的女兒”便具有喚醒記憶的魅力。—CIN21(韓國
◇ 日本人拍的“延安的女兒”,真切反映了文革的傷痕及其後果,顯示真實的人生比虛構更能引人入勝,感人至深。這是在近年來的中國電影中難以發現的。—明報(香港)
◇ ”延安的女兒“是敘述個人與歷史的雄壯敘事詩。--Chicago Sun-Times(美國
◇ 細膩而攝人心魄的紀錄片,在超越想像的深重哀傷中,向我們訴說人的尊嚴,這個普遍的主題。—Variety(美國)
◇ 難以喘息的兩小時,令人激情難抑。—PDF Film(德國

影片評論

本片導演Kaoru Ikeya曾在京都同志社大學研習哲學,他的哲學背景和外來者身份賦予了他一種“並非身在此山中”的局外人的清醒視角,電影由海霞——三十多年前從北京下鄉的知青所遺下的“孽債”——的尋親之路切入,在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背景下,檢視了在瘋狂的時代里個人生活所遭受的摧殘。

電影由一個宏大的俯拍鏡頭開始:延安貧瘠的土地上,人渺小如蟻。海霞在田間耕作,一張帶酒窩的樸實農民的臉。隨後,她的照片出現在了北京生父的手中。“我操,怎么長這樣兒?”是其生父的第一反應。隨後大段沉默。然後,眼淚無聲湧出。“我對不起她。” 他說。海霞在延安,生父在北京;生下海霞是在28年前,而如今已然是天翻地覆之後的新時代。空間和時間皆無法和解,劇烈的衝突凝結在這個瞬間:生父拿著當年遺棄的女兒的照片,泣不成聲。這一切究竟是誰的錯?——這不但是導演的問題,也是海霞的生父經常捫心自問、無法排解的鬱結。遺棄了自己的女兒,我究竟還算不算人?還是只是一個畜生?他想起人們對他的指責,心情難以平靜。同樣經歷了上山下鄉的北京知青黃玉嶺,是電影的副線。他同樣有一段傷痛的過去:因為在革命年代令女友不慎懷孕,他被定為“反革命”,不得不在勞改所度過青春年華。當年他沒有生下自己的子女,如今他卻在為海霞與親生父母相見而奔走。他請來與養父母相熟的鄉親,說服他們同意海霞赴京。

父女相見的一刻是電影的高潮,鏡頭追隨著海霞,進入生父的房間。大段大段的沉默之間,是女兒的不知所措和父親重重的嘆息聲,就好像過去活生生地來到了眼前。生父請求女兒原諒。打我吧,他說。女兒卻說,哪個娃兒會打她爸啊。就這樣寥寥數語間,現出和解的端倪。一如電影末尾,黃玉嶺面對著已然一頭白髮的、當年可能錯判其命運的領導,不再忍心開口質問。畢竟時過境遷,畢竟那過去是延安的女兒,如今惟有抱以一顆寬容的心,向前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