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嵇康 。代秋胡歌詩七首。
作者簡介
嵇康:(223~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叔夜。譙國□縣(今安徽宿縣)人。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讎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鍾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嵇康身當魏末玄學興盛時期,他對玄理有自己的見解,稱"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與山巨源絕交書》),表明他對老、莊的服膺。他又認為,神仙稟之自然,非修煉所能致,然而如導養得法,常人也能夠長壽,與流行的服食飛升神仙之說有所不同。他著有《養生論》,強調"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等精神上的自我修養功夫。並與向秀就這個問題進行過討論。嵇康在文章里主張"心無措乎是非"(《釋私論》),但是他的行動卻是"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
嵇康的這種性格,表現為他對名教、禮法的批判。當時司馬氏集團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大力標榜提倡禮法,用所謂"人倫有理、朝廷有法"來羈縻一些士子。嵇康則在一系列文章中強調道家的"自然",揭露禮法和"禮法之士"的虛偽本質。
嵇康"每非湯、武而薄周、孔",這種非毀先王的作法,實際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馬氏。
嵇康對司馬氏的敵意,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論》一文,為歷來被說成是"頑惡顯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說他們本來是"服教殉義、忠誠自然"的,只是由於武王死後,周公攝政,"卒遇大變,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眾,欲除國患"。當時司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屢次發生大臣舉兵抗命、反對司馬氏的事變,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作者是在為反對司馬氏的□丘儉、諸葛誕等人張目。事實上,後來鍾會構陷他,一條重要罪狀就是"康欲助□丘儉"。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餘首,以四言體為多,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贈秀才入軍》18首以及《幽憤詩》。《贈秀才入軍》為贈其兄嵇喜之作。詩中寫對從軍遠征的哥哥的思念,表現了兄弟間的動人情誼。如第9首("良馬既閒"),用想像的手法,寫嵇喜在軍中馳射的英武風姿;第14首("息徒蘭圃")也以想像方式,寫嵇喜在征途中息駕休憩、寄情山水的悠閒神態;第15首("閒夜肅清")又寫詩人自己在清夜朗月下置酒無歡、御琴不鼓的孤獨寂寞心情,寫得都相當親切感人。詩中大量使用比興手法來渲染濃郁的別離氣氛,它們大多由《詩經》中化出,顯示了嵇康四言詩所受《詩經》的影響。《幽憤詩》作於系獄臨終之前。詩中回顧了自幼至長的經歷,敘述了自己"托好老、莊,賤物貴身"的思想及其形成原因,認為自己終致囹圄,是由於性格"頑□",招來了謗議。詩中表示希望度過目前的厄難,然後去過超塵絕世生活,"無馨無臭,採薇山阿,散發岩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這篇詩由於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寫的,所以沉至痛切。在寫法上,它採取了迴環往復的多層次結構,強調了詩人愧恧的心情和守朴全真的志向,充分表達了他內心的鬱悶憤懣。